造價通
更新時間:2025.05.17
天安門

格式:pdf

大小:23KB

頁數(shù): 3頁

天安門 天安門是皇城正門,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 1417年)建,原名承天門,取“承 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初始,僅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坊。明英宗(天順)時 被燒毀。憲宗(成化)時工部尚書白圭主持修復,建城樓。寬五楹,深三楹,明 末又毀。清順治八年(公元 1651年)重建為寬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頂城樓, 改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解放后曾多次修繕,樓原高 33.7米,1970年 2月重修后,為 34.7米。1984年天安門又大修并以 “金龍和璽” 取代“文革”時的彩繪。廳內(nèi)燈具制成宮燈造型,由一個重 450 公斤的主燈和 16個各重 350公斤的輔燈構成眾星捧月的圖案。 1988年元旦,天安門城樓為迎 接龍年旅游年,正式對外開放。 天安門城樓上所掛的毛主席畫像,寬 4.6米,高 6米,重 1.5噸,每年在國 慶節(jié)前更換一次。 作畫者是中國畫院的畫師葛小光先生。 毛主席畫像

天安門廣場國旗旗桿高度設計研究_鄭宏

格式:pdf

大小:3.9MB

頁數(shù): 7頁

168 北京規(guī)劃建設 觀察 OBSERVATION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啟用了高度22.5米的國旗旗桿升 掛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而最初旗桿高度設計為35米,由于種種 原因只建成22.5米的國旗旗桿,這是在沒有進行天安門廣場擴建的情 況下的選擇一直持續(xù)使用了42年之久。 1991年,國旗旗桿高度提升至30米。在擴建后的面積達40公頃天 安門廣場里,采用什么樣的高度作為國旗旗桿高度設計?這是一個值 得關注研究的重大課題。本文就此問題圍繞國旗旗桿與廣場、東西長 安街、城市中軸線、城市環(huán)境關系,以及從國家形象設計角度進行思 考,并提出相關建議。因為提升天安門廣場國旗旗桿高度設計,可以 提升國家形象感染力與創(chuàng)新度,由此建議將天安門廣場國旗旗桿高度 由目前的30米,提升至49米、81米、99米及100米。 研究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憲法規(guī)定天安門廣 場是每日升掛

熱門知識

天安門升旗儀式

精華知識

天安門升旗儀式

最新知識

天安門升旗儀式
點擊加載更多>>

相關問答

天安門升旗儀式
點擊加載更多>>
專題概述
天安門升旗儀式相關專題

分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