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桅子,系"黃梔子"筆誤。黃梔子是茜草科常綠灌木。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革質(zhì),長圓或卵狀披針形。花單生枝端或葉腋,大形,白色,極香;花梗極短,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果頂端有宿存花萼?;ㄆ?~7月。果期8~1月。
中文名稱 | 黃梔子 | 別稱 | 木丹,支子,山梔子,枝子,黃雞子、鮮支 |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 目 | 茜草目(Rubiales) |
科 | 茜草科 |
生長于低山溫暖的疏林或荒坡、溝旁、路邊。
貴州、江西、廣東、廣西、云南、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黃桅子簡介
別名:木丹,支子,山梔子,枝子,黃雞子、鮮支、卮子、越桃、小卮子、 黃荑子、黃梔子、黃梔、山黃梔、山梔
茜草科常綠灌木,高0.5~2m。幼枝有細(xì)毛。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革質(zhì),長圓或卵狀披針形,長寬各7~14cm和2~5cm,先端漸尖或短尖,全緣,兩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葉膜質(zhì),基部合成一鞘?;▎紊Χ嘶蛉~腋,大形,白色,極香;花梗極短,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旋卷,高腳杯狀,花冠管狹圓柱形,長約3mm,裂片5或更多,倒卵狀長圓形;雄蕊6,著生花冠喉部,花絲極短或缺,花藥線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頭棒狀。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有翅狀縱棱5~8條,長2.5~4. 5cm,黃色,果頂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月。
黃桅子繁殖技術(shù)
1.氣候土壤: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而較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或粘質(zhì)壤土為佳。
2.整地: 育苗地,先深耕33cm左右,除去石礫及草根,再行造畦,畦高17cm,寬1.3m。打碎土塊,耙平,每畝施基肥2000kg。然后按行距27cm,挖寬7cm、深3cm的橫溝,以待播種。
3.種植:
3.1.種子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選取飽滿、色深紅的果實,挖出種子,于水中搓散,撈取下沉的種子,晾去水份;隨即與細(xì)土或草木灰拌勻,條播于畦溝內(nèi),蓋以細(xì)土,再覆蓋稻草;發(fā)芽后除去稻草,經(jīng)常除草,如苗過密,應(yīng)陸續(xù)勻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余厘米,即可定植。
3.2.扦插繁殖:扦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長2-3年的枝條,擯節(jié)剪成長17-20cm的插穗。插時稍微傾斜,上端留一節(jié)露出地面。約一年后即可移植。
3.3.定植:2-3月間定植,按株距1.2-2m,作好直徑50cm,深30cm的穴,并用堆肥10kg與細(xì)土拌勻作基肥。每穴栽苗1株。
4.田間管理:幼苗期須經(jīng)常除草、澆水,保持苗床濕潤,施肥以淡人糞尿為佳。定植后,在初春與夏季各除草、松土、施肥1次,并適當(dāng)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