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8.6MB
頁數(shù): 6頁
生態(tài)型景觀水凈化技術 羅華 撰文 發(fā)表:《園林》 2009 年第 6 期 生態(tài)型景觀水,通過特別的技術處理,可以起到物理及生物過濾的作用,去除和重復利用營養(yǎng)化物質(zhì)、沉積懸浮物、增加生物氧氣、沉淀有害金 屬、去除病菌、降解有毒化合物等,水中的微生物代謝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BOD)、固體懸浮物( SS)、氮含量等幾種常見指標不合格的水, 經(jīng)過人造濕地后,可以部分清除,達到凈化作用。生態(tài)型景觀水世界各地已逐漸增多,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并對公眾開放游覽。 生態(tài)型景觀水處理系統(tǒng)通常有三種形式,地下水流、地表水流、垂直水流。 水體有機物濃度太高,可將水流引入地下,進行厭氧處理,再進行好氧處理,這個是生物處理高有機物污水的基本思路。使大分子,高分子的有 機物通過厭氧處理, 轉(zhuǎn)化成小分子的酸, 醇等物質(zhì), 以便于好氧處理順利進行。 厭氧處理系統(tǒng), 池深度大約 45— 60公分深,做好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