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價通
更新時間:2025.04.12
復合膠原蛋白支架的研制

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485KB

頁數(shù):

目的本實驗根據不同材料的生物學及力學性能,設計研制出合適的復合膠原蛋白生物支架。為臨床中應用組織工程學方法修復關節(jié)軟骨損傷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及一定實驗基礎。方法1.Ⅰ型膠原蛋白、彈性蛋白、透明質酸鈉等為主材料,制作復合膜,并冷凍干燥后化學交聯(lián)等制作一種復合蛋白結構的生物材料。2.進行理化性能的研究以及細胞毒實驗。結果所制備的復合材料的抗拉強度檢測顯示:平均可達到5.17×106帕斯卡;酸堿度檢測:樣品pH值與對照組差值均小于1.5;復合材料平均溶脹率=94.0%(n=3);孔隙率平均為80%以上;細胞毒性實驗顯示細胞毒性碳二亞胺小于戊二醛。結論復合材料理化指標結果符合體內植入物要求,該可以作為組織工程研究中的一種支架材料。

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蛋白復合骨結合VEGF修復骨缺損的實驗研究

格式:pdf

大小:273KB

頁數(shù): 4頁

目的比較復合不同劑量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蛋白復合骨(NHAC)修復骨缺損的效果。方法將納米羥基磷灰石粉末和膠原蛋白粉末按8∶2的比例混合制備NHAC人工骨,再將混合粉末與含10 ng、100 ng、300 ngVEGF的蒸餾水按1∶1.8的質量比調和制備NHAC/VEGF人工骨。建立大鼠雙側橈骨0.5 cm缺損動物模型30只,按隨機原則分為5組。以NHAC/10 ngVEGF、NHAC/100 ngVEGF、NHAC/300 ngVEGF人工骨植入骨缺損處進行修復作為實驗組,以NHAC人工骨植入組及空白組作為對照組。術后2、4、8周各組行組織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觀察材料早期血管化及成骨情況。結果各時間點組織學評分以及血管計數(shù)均為NHAC/300 ngVEGF人工骨組最高,于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各實驗組血管數(shù)量在4周時達到高峰,而NHAC組血管數(shù)量在8周時最多。結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能明顯促進NHAC早期血管化及新骨形成,比單純應用NHAC能更好的修復骨缺損,并且隨著VEGF劑量的增加,新生血管數(shù)量和新骨形成量均相應增加。

相關問答

麥考林膠原蛋白線球
點擊加載更多>>
專題概述
麥考林膠原蛋白線球相關專題

分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