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1.0MB
頁數(shù): 7頁
桂東南地區(qū)大容山—十萬大山花崗巖以含過鋁質(zhì)礦物為特征 ,是華南地區(qū)顯生宙典型的 S型花崗巖巖帶。雖然前人對該巖帶的侵入年代進行了許多研究工作 ,認為其為海西—印支期產(chǎn)物 ,但由于以往測年方法和技術的一些局限性 ,對于華南是否存在海西期花崗巖一直存在不同意見。本文對大容山、舊州巖體和臺馬巖體進行了高精度鋯石 SHRIMP定年 ,3個巖體的形成年齡分別為 2 33± 5 Ma、2 30± 4 Ma和 2 36± 4 Ma,說明該花崗巖巖帶形成于印支期 ,是由推覆構造引起地殼增厚、地殼重熔形成的。
格式:pdf
大小:3.5MB
頁數(shù): 19頁
根據(jù)石榴石不同的結構和化學特征,在大容山-十萬大山巖套舊州巖體中共識別出四種不同成因類型的石榴石:巖漿型、轉熔型、變質(zhì)型和由于上升巖漿中溶解-再沉淀機制導致的從轉熔型向巖漿型轉變的過渡型石榴石。由于含不同的微域礦物組合,麻粒巖包體被分為兩類。根據(jù)微區(qū)礦物組合識別,變質(zhì)期次確定和變質(zhì)反應分析,結合礦物化學和相平衡模擬計算,得到了兩類麻粒巖包體內(nèi)不同礦物組合的溫壓條件。麻粒巖包體源區(qū)的溫壓條件為800~830℃和7.2~8.0kbar,以含石榴石的礦物組合為代表,反映了源區(qū)部分熔融作用的晚期階段。巖漿上升過程中石榴石或黑云母首先反應形成了Opx+Crd反應邊組合,溫壓條件為810~860℃和4.6~5.2kbar?;◢弾r中巖漿型堇青石的形成也可能基本與此同期。進一步減壓在850℃和3.1~3.8kbar時形成了Spl+Crd組合。綜合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確定一條順時針的P-T軌跡以減壓為主但伴隨輕微的升溫,隨后為一個近等壓冷卻過程。這是由寄主花崗質(zhì)巖漿上升和侵位造成的。本研究與有效的年代學資料相結合,暗示了花崗質(zhì)巖漿和麻粒巖包體是下地殼源區(qū)部分熔融的結果,形成時代為250~260Ma,可能受到了同期峨眉山地幔柱的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