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釋超流水線與超標量前,先了解流水線(pipeline)。流水線是Intel首次在486芯片中開始使用的。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象工業(yè)生產上的裝配流水線。在CPU中由5—6個不同功能的電路單元組成一條指令處理流水線,然后將一條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這些電路單元分別執(zhí)行,這樣就能實現(xiàn)在一個CPU時鐘周期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提高CPU的運算速度。經典奔騰每條整數(shù)流水線都分為四級流水,即指令預取、譯碼、執(zhí)行、寫回結果,浮點流水又分為八級流水。
超標量是通過內置多條流水線來同時執(zhí)行多個處理器,其實質是以空間換取時間。而超流水線是通過細化流水、提高主頻,使得在一個機器周期內完成一個甚至多個操作,其實質是以時間換取空間。例如Pentium 4的流水線就長達20級。將流水線設計的步(級)越長,其完成一條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適應工作主頻更高的CPU。但是流水線過長也帶來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會出現(xiàn)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xiàn)象,Intel的奔騰4就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雖然它的主頻可以高達1.4G以上,但其運算性能卻遠遠比不上AMD 1.2G的速龍甚至奔騰III。
制造工藝的微米是指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制造工藝的趨勢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發(fā)展。密度愈高的IC電路設計,意味著在同樣大小面積的IC中,可以擁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復雜的電路設計。主要的180nm、130nm、90nm、65nm、45納米。
倍頻系數(shù)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并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tǒng)之間數(shù)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tǒng)中得到數(shù)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少量的如Inter 酷睿2 核心的奔騰雙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鎖倍頻,而AMD之前都沒有鎖,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鎖倍頻版本,用戶可以自由調節(jié)倍頻,調節(jié)倍頻的超頻方式比調節(jié)外頻穩(wěn)定得多)。
CPU發(fā)展到現(xiàn)在幾十年了,產品也可以說琳瑯滿目,正在還在使用的都有百種,從白送都沒人要的老舊低性能,到高端多核多線程數(shù)萬級別的服務器CPU都有存在。CPU選擇需要根據自己對電腦需要和未來工作幾年打算,...
中央處理器主要包括運算器(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及實現(xiàn)它們之間聯(lián)系的數(shù)據(...
型號很多,服務器CPU品牌及每個品牌下的產品如下:Intel:Intel Xeon E3-1230 v2、Intel Xeon E5-2620等AMD:AMD 十二核皓龍 6174、AMD 皓龍 63...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臺式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于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臺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
絕大部分電腦系統(tǒng)中外頻與主板前端總線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又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總線介紹談談兩者的區(qū)別。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MHz(或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shù)據的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shù)。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著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個片面的,而且對于服務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xiàn)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xiàn)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shù)值關系,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英特爾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從Intel的產品的發(fā)展趨勢,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fā)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塊1G的全美達處理器來做比較,它的運行效率相當于2G的Intel處理器。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shù)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xiàn)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強( 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總線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說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CPU封裝是采用特定的材料將CPU芯片或CPU模塊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后CPU才能交付用戶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于CPU安裝形式和器件集成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采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PGA(柵格陣列)方式封裝,而采用Slot 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采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還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裝技術。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CPU封裝技術的發(fā)展方向以節(jié)約成本為主。
格式:pdf
大小:243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6
提高指令級并行度是微處理器體系結構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開發(fā)基于FPGA的高性能微處理器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論述了一個基于FPGA的流水線微處理器的指令流水線結構和系統(tǒng)設計,針對在指令流水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檢查算法及解決方法。通過一個典型程序對流水線微處理器功能進行仿真,其運行結果表明此微處理器的最大吞吐率為一個時鐘周期解釋完一條指令,證實了流水線微處理器設計的正確性和高性能。該微處理器的設計在開發(fā)未來具有微處理功能的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方面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格式:pdf
大?。?span id="em8ss0u" class="single-tag-height">243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3
介紹一款32位CISC結構微處理器"LongtiumC2"的流水線設計。針對CISC結構微處理器流水線設計的難點,采用微指令流水執(zhí)行等技術,設計了"LongtiumC2"的7級流水線結構,以及與流水線相關的處理機制和精確中斷的實現(xiàn)機制,實現(xiàn)了一個具有較高性能的CISC微處理器的流水線。仿真和綜合結果表明,該流水線設計能夠滿足"LongtiumC2"微處理器的功能和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