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篇 適用于潮流與機電暫態(tài)仿真的交流長線路模型
第1章 長線路的穩(wěn)態(tài)模型
1.1 長線路的穩(wěn)態(tài)傳輸方程
1.2 長線路的分布參數模型
1.3 長線路多分段及不分段分布參數模型的等效性
1.4 長線路倍乘集中參數模型與分布參數模型的誤差分析
1.5 分布參數模型的其他簡化方式
1.5.1 修正系數法簡化模型
1.5.2 果列夫(Gorev)方法簡化模型
1.5.3 不同長度線路采用不同方法求得的等值參數誤差分析
1.6 考慮沿線不同環(huán)境影響因素的長線路穩(wěn)態(tài)模型等值參數
第2章 長線路分布參數動態(tài)相量模型
2.1 長線路分布參數動態(tài)相量模型建模
2.2 應用分布參數動態(tài)相量模型的仿真步長選擇
2.2.1 線路外部故障的仿真步長選擇
2.2.2 線路內部故障的仿真步長選擇
2.3 長線路分布參數動態(tài)相量模型的仿真效果
2.3.1 線路外部故障驗證
2.3.2 半波長線路故障驗證
2.3.3 暫態(tài)穩(wěn)定極限仿真分析
2.4 分布參數線路動態(tài)相量模型在系統(tǒng)短路計算中的應用
2.4.1 算法流程
2.4.2 實際電網算例
第3章 長線路不同模型的適用范圍
3.1 線路穩(wěn)態(tài)模型的適用范圍
3.2 分布參數線路動態(tài)相量模型的適用范圍
參考文獻
第二篇 交流長線路電磁暫態(tài)模型及仿真
第1章 長線路電磁暫態(tài)模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1.1 長線路電磁暫態(tài)模型
1.1.1 多相n模型
1.1.2 貝瑞隆模型
1.1.3 頻率相關模型
1.2 長線路的精細化建模
1.2.1 環(huán)境因素對線路單位長度電氣參數的影響
1.2.2 長線路建模計及的因素
1.2.3 精細化傳輸線模型算例
第2章 長線路的電磁暫態(tài)仿真
2.1 長線路過電壓仿真
2.1.1 過電壓分類
2.1.2 過電壓仿真方法
2.2 潛供電流的仿真
2.2.1 潛供電流產生機理
2.2.2 潛供電流的仿真方法
2.3 斷路器開斷瞬態(tài)恢復電壓
2.3.1 瞬態(tài)恢復電壓概念
2.3.2 瞬態(tài)恢復電壓的計算方法
2.3.3 關于瞬態(tài)恢復電壓的試驗標準
2.4 輸電線路間感應電壓電流
……
第三篇 交流半波長線路的基本特性
第四篇 半波長輸電系統(tǒng)運行與控制技術
第五篇 超長距離交流線路繼電保護技術
第六篇 半波長線路的擴展技術研究
第七篇 半波長線路的試驗驗證
參考文獻
附錄A 點對網輸電系統(tǒng)機電暫態(tài)基礎模型及參數
附錄B 三相和單相短路故障情況下不同故障位置送端斷路器短路電流波形圖(EMTPE仿真結果)
索引
《超長距離交流輸電技術分析》對超過常規(guī)輸電距離(大于500km)的交流長線路等效電路模型及其參數和基本物理特性進行了理論分析和仿真計算,重點對1000kV交流半波長輸電技術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描述了半波長輸電線路的穩(wěn)態(tài)、暫態(tài)功率一電壓特性,深化了對交流長線路物理特性的認識,改進了等效電路模型算法;揭示了制約半波長輸電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抑制交流半波長輸電系統(tǒng)過電壓、降低潛供電流的關鍵技術和適用于半波長輸電線路的繼電保護新技術,構建了1000kV“點對網”和“網對網”交流半波長輸電工程技術方案及其控制策略,并通過了數字仿真和物理模擬驗證。
《超長距離交流輸電技術分析》是迄今為止國內外少見的全面、系統(tǒng)論述交流特高壓半波長輸電技術的專業(yè)書籍,可供廣大電力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和教師閱讀參考。
舒印彪,國際電工委員會主席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7年考入華北電力學院電力系統(tǒng)專業(yè),2007年獲得武漢大學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學歷、學位,1989~1991年在英國Strathclyde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第36屆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
自1982年起,長期從事電網運行與電力系統(tǒng)規(guī)劃、超,特高壓輸電重大工程建設和技術研發(fā)工作,相繼主持完成三峽500kV超高壓大容量輸電、±800kV特高壓直流和1000kV特高壓交流輸電的關鍵技術研究,主導制訂了特高壓系列國際標準,為我國超/特高壓輸電技術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推動了“西電東送”戰(zhàn)略實施和全國電網互聯(lián),促進了大型能源基地清潔、高效、集約化開發(fā)。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2018年光華工程科技獎,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啟平,IEEE高級會員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2年7月東北電力學院本科畢業(yè)、1987年10月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獲得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大電網生產技術和運行管理,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大電網運行控制技術、特高壓交直流聯(lián)網技術及規(guī)劃研究等。近年來,重點開展了國家電網中長期主網架規(guī)劃安全性研究、直流工程安全運行措施研究,以及大電網優(yōu)化控制專題研究等。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全國電力企業(yè)管理現代化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3項。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類與工程性質1.2 場地平整、土方量計算與土方調配1.3 基坑土方開挖準備與降排水1.4 基坑邊坡與坑壁支護1.5 土方工程的機械化施工復習思考題第2...
前言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互換性概述第二節(jié) 加工誤差和公差第三節(jié) 極限與配合標準第四節(jié) 技術測量概念第五節(jié) 本課程的性質、任務與基本要求思考題與習題第二章 光滑孔、軸尺寸的公差與配合第一節(jié) 公差與配合的...
第一篇 綜合篇第一章 綠色建筑的理念與實踐第二章 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總體情況第三章 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推進綠色建筑發(fā)展第四章 綠色建筑委員會國際合作情況第五章 上海世博會園區(qū)生態(tài)規(guī)劃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第六...
格式:pdf
大?。?span id="t6hr1kp" class="single-tag-height">546KB
頁數: 40頁
評分: 4.3
柜號 序號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格式:pdf
大?。?span id="2nt6zzh" class="single-tag-height">546KB
頁數: 5頁
評分: 4.7
1 工程常用圖書目錄(電氣、給排水、暖通、結構、建筑) 序號 圖書編號 圖書名稱 價格(元) 備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電氣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給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 ?動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結構體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 節(jié)能專篇-暖通空調 ?動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框架 -剪力墻、框 支剪力墻結構、現澆混凝土樓面與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第1章 概論
1.1 波分復用光傳輸技術
1.1.1 波分復用系統(tǒng)的概念
1.1.2 DWDM系統(tǒng)的組成
1.1.3 DWDM系統(tǒng)的分類
1.2 超長距離光傳輸的需求
1.2.1 DWDM向超長距離發(fā)展
1.2.2 超長距離光傳輸的性能優(yōu)勢
1.3 超長距離光傳輸關鍵技術
1.3.1 寬帶喇曼放大器實現固有損耗的內部補償
1.3.2 超強FEC編碼消除誤碼率平臺現象
1.3.3 動態(tài)增益均衡增加傳輸系統(tǒng)的跨段數目
1.3.4 碼型技術提升系統(tǒng)的傳輸性能
1.3.5 色散補償延伸光傳輸的距離
1.3.6 非線性管理技術是實現超長距離光傳輸的根本
1.4 光傳輸過程中的非線性效應理論分析
1.4.1 光傳輸中的色散理論分析
1.4.2 非線性的理論分析
1.5 本書內容
第2章 光通信系統(tǒng)中的自相位調制
2.1 SPM效應的基本原理
2.1.1 SPM起源于非線性折射率調制
2.1.2 SPM效應的理論分析
2.1.3 SPM效應的定性分析
2.1.4 GVD與SPM共同作用下脈沖的演化
2.1.5 影響SPM效應的主要因素
2.2 脈沖波形的演化
2.2.1 SPM效應對傳輸波形的影響
2.2.2 SPM效應引起脈沖寬度的變化
2.3 SPM效應對光傳輸系統(tǒng)的影響
2.3.1 損耗和色散共同作用
2.3.2 色散和SPM共同作用
2.3.3 色散、損耗和SPM共同作用
2.3.4 SPM和信道數之間的關系
2.3.5 SPM和信道間隔之間的關系
2.3.6 SPM和系統(tǒng)跨距之間的關系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光通信系統(tǒng)中的交叉相位調制
3.1 交叉相位調制的基本原理
3.1.1 不同頻率光波之間的交叉相位調制
3.1.2 同一頻率不同偏振的光分量之間的交叉相位調制
3.2 XPM引起光脈沖在頻域和時域的變化
3.2.1 L<<LD時的簡化結果
3.2.2 光纖長度L和LD、LW相當時的結果
3.3 XPM效應的仿真及驗證
3.3.1 色散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2 損耗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3 脈沖序列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4 泵浦脈沖上升沿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5 信號脈沖上升沿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6 泵浦功率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7 信號光功率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8 系統(tǒng)速率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9 信道間隔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10 中心頻率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3.11 XPM效應軟件仿真分析小結
3.4 XPM效應對傳輸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
3.4.1 SPM和XPM效應比較
3.4.2 不同信道間隔時的XPM效應
3.4.3 不同速率系統(tǒng)中的XPM效應
3.4.4 跨距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4.5 信道數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4.6 色散補償度和XPM效應之間的關系
3.4.7 XPM效應和入纖功率之間的關系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光通信系統(tǒng)中的四波混頻
4.1 FWM效應的理論分析
4.1.1 FWM效應的產生機制
4.1.2 相位失配因子
4.1.3 影響FWM效應的因素
4.1.4 FWM效應和信道數之間的關系
4.2 FWM效應的仿真及驗證
4.2.1 FWM頻率成分和信道數之間的關系
4.2.2 FWM和信道入纖功率之間的關系
4.2.3 FWM和色散之間的關系
4.2.4 FWM和信道間隔之間的關系
4.3 FWM對光傳輸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
4.3.1 FWM和入纖功率之間的關系
4.3.2 FWM和光纖長度之間的關系
4.3.3 FWM和色散之間的關系
4.3.4 FWM和信道數之間的關系
4.3.5 FWM和信道間隔之間的關系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光通信系統(tǒng)中的受激散射效應
5.1 光傳輸系統(tǒng)中的SRS效應理論分析
5.1.1 SRS理論基礎
5.1.2 SRS效應對光傳輸系統(tǒng)的影響
5.1.3 SRS效應對光傳輸系統(tǒng)的限制及減小影響的方法
5.2 光傳輸系統(tǒng)中SRS效應的軟件仿真
5.2.1 喇曼效應的一般研究
5.2.2 色散導致脈沖對喇曼效應進而對系統(tǒng)的影響
5.2.3 不同信道間隔情況下喇曼效應研究
5.2.4 入纖功率對喇曼效應的影響
5.2.5 信道數及不同傳輸速率對喇曼效應的影響
5.3 SRS效應對光傳輸系統(tǒng)影響小結
5.4 光傳輸系統(tǒng)中的SBS效應理論分析
5.4.1 SBS效應的基本原理
5.4.2 SBS效應的影響因素
5.5 擾動對SBS效應的抑制作用
5.6 色散補償對SBS效應的抑制作用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超長距離光傳輸系統(tǒng)的非線性設計
6.1 光傳輸系統(tǒng)性能評估方法
6.1.1 BER計算和Q值定義
6.1.2 Q值與OSNR
6.1.3 噪聲與波形畸變的復雜系統(tǒng)
6.2 DWDM系統(tǒng)設計方法
6.2.1 系統(tǒng)設計研究背景
6.2.2 系統(tǒng)設計與工程設計
6.2.3 關于ITU-T規(guī)范
6.2.4 系統(tǒng)設計中使用的若干代價
6.3 DWDM系統(tǒng)的代價來源
6.3.1 光發(fā)射模塊的代價
6.3.2 光傳輸鏈路的代價
6.3.3 光接收機的代價
6.4 DWDM系統(tǒng)的仿真設計
6.4.1 系統(tǒng)設計仿真研究方法
6.4.2 單信道系統(tǒng)仿真設計
6.4.3 多信道系統(tǒng)仿真設計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超長距離光傳輸中使用的新技術
7.1 高級調制解調技術
7.2 電均衡和預畸變技術
7.2.1 電均衡技術
7.2.2 預畸變技術
7.2.3 EDC技術的應用和比較
7.2.4 光均衡器
7.3 新型糾錯編碼技術
7.3.1 信道編碼技術
7.3.2 香農理論
7.3.3 Turbo碼
7.3.4 LDPC碼
7.4 光放大和功率均衡技術
7.5 新型光纖技術
7.6 色散管理與PMD補償技術
7.7 遙泵技術
7.8 光孤子傳輸技術
7.8.1 光孤子形成的機理
7.8.2 光孤子傳輸技術
7.8.3 光孤子通信的研究現狀和展望
7.9 全光再生技術
7.10 OTDM
7.10.1 OTDM研究現狀
7.10.2 OTDM技術實現水平
7.10.3 OTDM的關鍵技術
7.10.4 OTDM的發(fā)展
7.11 本章小結
第8章 超長距離光傳輸實用技術與系統(tǒng)
8.1 超高速光傳輸技術與系統(tǒng)
8.1.1 40Gbit/s及以上速率的系統(tǒng)發(fā)展
8.1.2 40Gbit/s及以上速率的系統(tǒng)研究方向
8.2 超大容量WDM技術與系統(tǒng)
8.2.1 超大容量WDM技術系統(tǒng)的發(fā)展
8.2.2 超大容量WDM技術的研究方向
8.3 大于3 000km的超長距離WDM實用技術與系統(tǒng)
8.3.1 ULH系統(tǒng)的發(fā)展
8.3.2 ULH WDM技術的研發(fā)方向
8.4 本章小結
縮略語
參考文獻
該書通過實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非線性效應在光傳輸系統(tǒng)中的作用和影響,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能夠幫助讀者快速地了解光傳輸系統(tǒng)的本質?!冻L距離光傳輸技術基礎及其應用》可作為光通信行業(yè)的培訓教材和技術手冊,也可用作工科學校通信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員的教材或參考書。
《超長距離光傳輸技術基礎及其應用》綜合介紹了超長距離密集波分復用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重點介紹了光傳輸系統(tǒng)中的非線性效應的分析方法、非線性效應與光傳輸系統(tǒng)的各種參數的關系以及非線性效應對光傳輸系統(tǒng)性能的綜合影響,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統(tǒng)地剖析了影響超長距離光傳輸的內在因素,為超長距離光傳輸系統(tǒng)的研究設計提供參考。全書共分為8章,第1章介紹光傳輸系統(tǒng)的基礎知識和對超長距離超大容量光傳輸的需求;第2~5章分別介紹自相位調制、交叉相位調制、四波混頻和受激散射對光傳輸系統(tǒng)的影響;第6章介紹超長距離光傳輸系統(tǒng)的非線性設計方法;第7、8章介紹超長距離光傳輸中所使用的技術。
【造價通信息網】當前,一根光纖傳輸通信信號超過1000公里就得再設“中轉站”轉到另一根光纖上。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近日傳出喜訊,我國973項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解決了這一“瓶頸”,成功實現一根光纖同時將2.2億對人的通話傳輸2240公里。
由武漢郵科院完成的光纖傳輸實驗首次實現傳輸距離為2240公里的168×103Gb/S光纖傳輸,可實現2.2億對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解決了當前國際上超高速光通信系統(tǒng)中“高譜效率”、“色散與多階均衡”和“非線性動態(tài)協(xié)同”等熱點科學問題。
武漢郵科院光纖通信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說,一般情況下,光纖傳輸容量越大,距離就越短。而這一技術在兼顧大傳輸容量的同時實現了傳輸距離的大幅提升,其“容量-距離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這一項目由武漢郵科院牽頭,聯(lián)合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共同完成,大規(guī)模市場化應用后,運營商成本將大大降低,人們上網速度也更快,費用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