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磁場強弱程度和磁場方向的物理量。又稱磁通密度。設磁場中某點有正電荷q,它的速度是v,磁場對它的作用力是F;改變速度v的方向但維持其量值不變,直到力的量值F為最大;定義該點的磁感應強度B的量值為B=F/qv,B的方向為F×v的方向。在國際單位制(SI)中,磁感應強度的單位是特[斯拉] (T);也有用高斯(Gs)作單位的。測量磁感應強度的常見方法,有基于感應電動勢效應的探測線圈法和基于霍耳效應的霍耳片法等。
磁感應線為了形象地描繪磁場,可畫出磁感應(強度)線的分布圖。在這種人為的有方向的磁感應線上,規(guī)定任一點的切線方向是該點的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對于定性分析,所畫磁感應線的根數(shù)可隨意選定。如果還要求磁感應線能反映磁場強弱,可令垂直于磁場方向的單位截面積內(nèi)穿過的磁感應線的根數(shù),正比于該處的B值,從而磁感應線密度較大的地方,磁感應強度較大,即磁場較強。磁感應線通常是環(huán)繞電流的閉合曲線。圖示為載流螺線管的磁感應線分布圖。
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具有速度v的電荷q位于磁感應強度為B的位置時,電荷受到的力稱為洛倫茲力,按下式計算
此式包含了B的定義。
磁場對載流導線的作用力長度是l的導線中通有電流I,當它置于磁感應強度是B的均勻磁場中時,導線受力F為
當導線的方向與B的方向垂直時,力F的量值最大。此時,B、l和F三者互相垂直,可用左手定則描述為:伸開左手,讓磁感應線垂直進入手心,使合攏的四個手指指向電流的方向,則與四指相垂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載流導線所受磁場力的方向。 2100433B
磁場建立過程中本身儲存的能量。簡稱磁能。在一個線圈中建立磁場,電流從零增加到穩(wěn)定值的過程中,電源要反抗自感電動勢做功,與這部分功相聯(lián)系著的能量稱為自感磁能。若在兩個存在互感作用的線圈中分別通入電流時,電源除反抗自感電動勢做功外,還要反抗線圈間的互感電動勢而做功,和反抗互感電動勢做功相聯(lián)系的能量稱為互感磁能??梢宰C明自感線圈中儲存的磁能為Wm=1/2LI2。式中L是線圈的自感系數(shù),I是其中通過的電流。對于空心長螺線管(近似看作無限長),其自感系數(shù)L=μ0n2V。式中n是單位長度上線圈的匝數(shù),V是螺線管的體積。將上式代入自感線圈的磁能公式得Wm=1/2(μ0n2V)I2。由公式可知自感磁能與螺線管的體積有關(guān)。長螺線管中磁場是均勻的,磁場能量應在線圈所圍體積內(nèi)均勻分布,所以單位體積中的磁能為wm=wm/V=1/2BH(因為B=μ0nI,H=nl)。wm稱為磁場能量密度,簡稱磁能密度。一般寫成wm=1/2B·H。磁能密度的數(shù)學表述雖由特例推出,但可以證明它是普遍成立的。對于非均勻磁場每一點的磁能密度仍用上式表示,只是場中各點的值不同而已。在非均勻磁場中,若求磁場的總磁能,可以表述為:Wm=VwmdV=1/2V(B·H)dV。以上所述是在穩(wěn)恒磁場中的情況,這時磁能總與電流相伴隨,把磁能看成是與電流相聯(lián)系還是儲存在磁場中,兩種觀點效果完全相同。但在變化的電磁場中,磁場可以脫離電流而存在,這種磁場也具有能量,其磁能密度的表達式仍為wm=1/2B·H。在一般情況下,變化電磁場以波的形式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同時也傳播著能量,所以能量儲存在磁場中的觀點是正確的。
存在于載流導體、永久磁體、運動電荷或時變電場等周圍空間的,以磁感應強度表征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物質(zhì)。磁場的物質(zhì)性,可由它的如下許多特性顯示出來:磁場具有能量;磁場對運動電荷、載流導體有作用力;導線在磁場中運動或處在時變磁場中都將在導線中引起感應電動勢,發(fā)電機、變壓器就是根據(jù)這一原理制成的;在磁場的作用下,磁致伸縮材料會發(fā)生變形,呈現(xiàn)磁致伸縮現(xiàn)象;將載流導體置于磁場中,導體的橫向兩側(cè)將出現(xiàn)電位差,即產(chǎn)生霍耳效應;磁場可使載流導體或半導體的電阻發(fā)生變化,即產(chǎn)生磁致電阻效應,等等。描述磁場的基本物理量是磁感應強度B和重要的輔助量磁場強度H。
恒定磁場和時變磁場在空間某區(qū)域內(nèi),若各處的磁感應強度的量值和方向都不隨時間變化,該區(qū)域中的磁場稱恒定磁場,否則稱時變磁場。時變磁場總是和時變電場相互關(guān)聯(lián),以電磁波的形式存在。研究某一區(qū)域中的時變磁場時,若電磁波的波長遠大于區(qū)域的線度尺寸,則可忽略位移電流對磁場的作用,這種時變磁場稱似穩(wěn)磁場。大多數(shù)電力設備中的時變磁場可以認為是似穩(wěn)磁場。
均勻磁場和非均勻磁場任何時刻,若空間某區(qū)域內(nèi)各處的磁感應強度的量值和方向都相同,稱區(qū)域中的磁場為均勻磁場,否則稱非均勻磁場。
媒質(zhì)的磁化位于磁場中的媒質(zhì)將產(chǎn)生磁化效應。為宏觀描述媒質(zhì)的磁化狀態(tài)及其對外磁場的影響,引入了磁場強度這一概念。磁感應強度和磁場強度的關(guān)系,常用磁化曲線表示。電機工程中,在許多場合下,只考慮鐵磁材料的磁化;非鐵磁材料的磁化很弱,一般不予考慮,即認為這種材料的磁導率和真空磁導率相同。
磁場的基本規(guī)律磁場具有如下的基本規(guī)律。
磁通量的連續(xù)性穿過任何閉合面的磁通量等于零(見磁通量)。
磁場強度的環(huán)路積分規(guī)律磁場強度沿閉合路徑的線積分,等于穿過以該閉合路徑為周界的曲面上的全電流(見磁場強度)。
磁場的能量密度在線性媒質(zhì)中,單位體積內(nèi)的磁場能量或磁場能量密度,等于(B·H)/2。
媒質(zhì)分界面處磁場量滿足的條件在媒質(zhì)1和媒質(zhì)2的分界面上有:①媒質(zhì)1、2的磁感應強度的法向分量B1n、B2n連續(xù),即B1n=B2n;②媒質(zhì)1、2的磁場強度的切向分量H1t、H2t之差,等于分界面上的面電流密度Js(Js的方向垂直于H1t和H2t),即H1t-H2t=Js。不存在面電流時,H1t、H2t連續(xù)。
1.磁感應強度:又稱磁通密度,單位體積/面積里的磁通量,用于描述磁場的能量的強度的物理量,是一個矢量,符號是B,單位是特(斯拉)(T)。2.磁場強度,是在研究磁介質(zhì)、推導有磁介質(zhì)的安培環(huán)路定理...
磁感應強度和磁通密度都是描述磁場強弱和方向的物理量,只是計算公式有區(qū)別。磁感應強度B在數(shù)值上等于垂直于磁場方向長1 m,電流為1 A的導線所受磁場力的大小B= F/IL磁通量密度,簡稱磁通密度...
下圖甲為小型旋轉(zhuǎn)電樞式交流發(fā)電機的原理圖,其矩形線圈在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繞垂直于磁場方向
AC 試題分析:根據(jù)公式 ,得: ,故A正確;由乙圖可知,0.02s通過線圈的磁通量為零,電動勢最大,R兩端的電壓瞬時值為10V,故B錯誤;由乙圖可知,T=0.02s,電動勢的最大值為 , ,又因為此...
單位體積內(nèi)的磁場能量稱為磁場能量密度。定義式:ω=W/V=(BH)/2。其中V是體積,B是磁感應強度,H是磁場強度,H=B/μ。
格式:pdf
大?。?span id="jdmkirp" class="single-tag-height">71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4
實驗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jié)合,有利于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正確建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3—1“磁感應強度”一節(jié)也不例外,需要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了解磁場中某一處的磁場強弱由磁場本身l生質(zhì)決定,在控制變量法思想的基礎上如何找到幾個物理量的定量關(guān)系難度較大。下面我就個人的認識談談幾種設計思路及其利弊。
格式:pdf
大小:71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7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磁感應強度》 五華縣高級中學 廖卓榮 一、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磁感應強度 B的物理意義。 2、了解磁感應強度的方向是如何規(guī)定的。 3、理解磁感應強度 B的定義。 4、會用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進行有關(guān)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電場的研究方法類比探究描述磁場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磁場力與電流及長度的關(guān)系。 3、通過演示實驗,分析總結(jié),獲取知識。 4、體會比值法定義物理量。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學會由個別事物的個性來認識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學方法。 二、分析教學內(nèi)容、確定重點難點 磁感應強度是電磁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節(jié)的重點。同時磁場對磁極和電流的作用力遠比電場對電 荷的作用力復雜,怎樣建立磁感應強度的概念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分析學生狀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引入磁感應強度的概念時,基于學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強,讓學生首先回憶在學習
電感線圈也是一個儲能元件,線圈中儲存的磁場能量為
與電場能量相比,磁場能量和電場能量有許多相同的特點:
(1) 磁場能量和電場能量在電路中的轉(zhuǎn)化都是可逆的。例如,隨著電流的增大,線圈的磁場增強,儲入的磁場能量增多;隨著電流的減小,磁場減弱,磁場能量通過電磁感應的作用,又轉(zhuǎn)化為電能。因此,線圈和電容器一樣是儲能元件,而不是電阻類的耗能元件。
(2) 磁場能量的計算公式,在形式上與電場能量的計算公式相同。
早期埃爾薩塞和布拉德都假定,長壽命放射性元素所維持的熱對流是發(fā)電機能量的提供者。由Gτ可以估計,要提供10爾格/秒的能量,則地核中單位質(zhì)量的生熱率需高達 100爾格/(克·秒)。而由地面總熱流計算地殼中放射性元素的生熱率僅有10~10爾格/(克·秒),兩者相差幾個量級,顯然是不合理的。有人主張內(nèi)核是由液態(tài)核凝固而成,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xù),它所放出的潛熱將維持熱核的熱對流,這同樣會遇到量級上的困難。1968年馬爾庫斯(W.V.R.Malkus)由實驗證實,在地球的進動過程中由于地幔與地核動力扁度的差異(見地球自轉(zhuǎn)),兩者將有不同的進動角速度,前者快于后者。由于地球是一個扁球體,地幔將迫使地核有相同運動的趨勢,這時地幔通過FP對地核提供能量,可以維持地磁發(fā)電機。近年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其量級遠遠不夠。還有人主張若地球深部的化學分異和重力分異仍在進行,則重力位能的釋放(Gτ,FG)將提供能量??梢姡睾酥械母鞣N可能的能量來源,無不涉及地球演化與地球內(nèi)部的物理狀態(tài)等地球物理基本問題,在目前要得到滿意的解答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