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紅外線隱形材料 [1]? | 外文名 | Infrared stealth material |
---|
紅外線隱形材料是指在3~5μm和8~14μm兩個大氣窗口內的中近紅外頻率范圍里,具有較低的紅外發(fā)射率εr的材料,目標與環(huán)境之間的紅外輻射的反差為零或接近于零,由此達到紅外隱形的目的。
紅外線報警器里的紅外線是紅外線接收裝置。 紅外線報警器分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主動式紅外線報警器,是報警器主動發(fā)出紅外線,紅外線碰到障礙物,就會反彈回來,被報警器的探頭接收。如果探頭監(jiān)測到,紅外線是靜...
紅外線燈是一種專業(yè)的燈具,一般常見的應用于醫(yī)療,但是注意眼睛不要直射燈光,對眼睛有傷害,嚴重的會燒傷眼睛或失明。紅外線發(fā)熱板據(jù)我所知,大多產品只是炒作這樣一個概念,只是發(fā)熱,根本不是什么紅外線。
現(xiàn)在的攝像頭都有這個功能,最便宜的100+!?。?/p>
格式:pdf
大?。?span id="qw7kvjv" class="single-tag-height">11K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7
紅外線的原理及物理特性 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于 1800 年發(fā)現(xiàn), 又稱為紅外熱輻射 ,他將太陽光用三棱鏡分解開,在各種不同顏色的色帶位置上放置了溫度 計,試圖測量各種顏色的光的加熱效應。結果發(fā)現(xiàn),位于紅光外側的那支溫度計升溫最快。 因此得到結論: 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 這就是紅外線。 也可以當 作傳輸之媒介。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于可見光線,波長為 0.75~1000μm。紅外線可 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 0.75 ~1.50 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 1.50 ~6.0 μm 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 6.0~ l000 μm之間。 真正的紅外線夜視儀是光電倍增管成像, 與望遠鏡原理完全不同, 白天不能使用, 價格 昂貴且需電源才能工作。 【紅外線的物理性質】 在光譜中波長自 0.76 至 400 微米的一段稱為
波長在可見光紅端與微波之間的電磁輻射。又稱紅外光。波長范圍約在7×10-7~1×10-3米之間。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赫謝耳將溫度計放在日光光譜的紅端以外,觀察到有增溫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了紅外線。一切物體都在向外輻射紅外線,物體溫度越高,發(fā)射的紅外線波段越寬,且長波段的能量越豐富。在實驗室里,常用電燈、電弧作為紅外光源。紅外線產生的機理是原子的外層電子受到激發(fā)。紅外線不能引起人眼的視覺;有極強的熱效應;易于為物體吸收而轉為其內能;有較強的穿透霧的能力,不易被散射;也能產生化學效應;并能吸收磷光。紅外線可以用溫差電偶、熱敏電阻、特殊的光電管來探測,也可以根據(jù)磷光被熄滅的現(xiàn)象來檢測紅外線的波長。
利用紅外線可以隔著薄霧和煙霧拍攝景物,即使夜間也可以進行紅外攝影。用紅外線代替普通光線的攝影,物形的細節(jié)更加突出;在衛(wèi)星上采用紅外線對地面攝影。夜間研究天體的近紅外輻射的吸收光譜,可以了解天體上的氣體成分。紅外線訊號只要中途沒有障礙,能被遠處的接收站接到,并轉變成電流脈動被記錄下來,類似無線電通訊。此外,可以用紅外線來烘烤金屬表面的油漆、烘烤食物。紅外遙感測量技術可用在地質勘探、氣象預報等。
分為主動式紅外線偵察和被動式紅外線偵察。主動式紅外線偵察是通過主動式紅外夜視儀紅外光源發(fā)出的紅外線主動照射目標,依靠目標所反射的紅外線成像原理實現(xiàn)的。具有觀察效果好,目標亮度高,場量反差大,成像清晰等特點;但偵察范圍窄,易受強光干擾,易暴露偵察位置。組織偵察時,一般采用其他手段遠距離搜索發(fā)現(xiàn)目標,近距離再用主動紅外夜視儀識別。被動式紅外線偵察是基于任何高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紅外線的物理現(xiàn)象為基礎,通過探測目標與背景的溫度差成像原理實現(xiàn)的。具有不依靠紅外線光源和夜天光,隱蔽性好,受天候條件影響小等特點;但成像模糊,分辨細節(jié)能力低。紅外線偵察儀器可手持或安裝在車輛、坦克、艦船、飛機、人造衛(wèi)星等載體上實施。組織實施時,通常根據(jù)偵察任務、地形和氣候等情況,恰當選用相應的偵察裝備,分散配置,合理部署,盡量減少主動式紅外線偵察裝備的開機時間,做好人員、裝備的隱蔽和偽裝,與前沿部隊、分隊搞好協(xié)同及通信聯(lián)絡。隨著紅外線偵察裝備的發(fā)展和與其他偵察器材特別是計算機和武器控制系統(tǒng)結合得日益緊密,紅外線偵察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偵察效果更加顯著,時效大為提高。
發(fā)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紅外線加熱技術是1938年從美國開始的,但能夠利用的紅外線波長最長限度為4--5微米。隨著分光技術等近代科學的發(fā)展,日本各地出現(xiàn)了遠紅外線發(fā)光體,有效波長可達50微米或更長。從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日本、法國、俄羅斯等國已將紅外線加熱技術用于混凝土的加速硬化工藝以及木材的干燥等,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紅外線技術在我國首先應用于混凝土冬期施工。目前,已將它應用于構件生產中。實踐表明,紅外線能夠通過熱作用以及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對制品輻射加熱養(yǎng)護。輻射熱傳遞迅速,確實是縮短混凝土制品養(yǎng)護周期的一個有效途徑,比傳統(tǒng)蒸汽養(yǎng)護優(yōu)越,與電子束加熱、微波加熱、感應加熱等相比則具有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容易實施等優(yōu)點,因而為工廠化生產混凝土制品創(chuàng)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