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自云南西北部至東南部(貢山、景東、鳳慶、鎮(zhèn)康、勐臘、勐海、金平)。印度、錫金、泰國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東北部。
生長于海拔1700-2500米的林中樹上。
裂唇鳶尾蘭形態(tài)特征
莖通常較短,但有時長可達3-4厘米。
葉3-4 (-5)枚,近基生或莖生,兩側壓扁,肥厚,通常稍鐮曲,長2.5 -6 (-8 )厘米,寬(3-) 4-7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尤其上部)干后常呈皺波狀,下部內側具干膜質邊緣,脈略可見,基部具關節(jié)。
花葶從莖頂端葉間抽出,長3-11厘米,近圓柱形,無翅,在花序下方有多枚不育苞片;不育苞片狹披針形或近鉆形,長2-2.5毫米;總狀花序長2-8厘米,具數(shù)十朵或百余朵花;花苞片披針形,長1.5-2毫米 ,先端漸尖,邊緣多少具不規(guī)則齒缺;花梗和子房長約2毫米;花黃色;中萼片卵狀長圓形,長0.8-1毫米,寬0.5-0.6毫米,先端鈍;
側萼片寬卵形,與中萼片近等長但略寬;花瓣近長圓形,長0.8-1毫米,寬0.3-0.4毫米;唇瓣輪廓為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3-1.8毫米,中部寬約1毫米,基部兩側各有1個鈍耳或耳不明顯,先端2深裂;先端小裂片寬披針形,略叉開或近平行,長約0.6毫米,中部寬約0.3毫米,先端鈍;蕊柱粗短,直立。
蒴果倒卵狀長圓形,長2.5-3毫米,寬1-1.5毫米;果梗長1-1.5毫米。
花果期9-11月。
格式:pdf
大?。?span id="hia7hyz" class="single-tag-height">229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8
目的研究鳶尾苷元在小鼠體內的組織分布,并探討與中藥歸經(jīng)理論的關系。方法用HPLC法測定靜脈注射給藥后不同時間內小鼠各組織中鳶尾苷元的濃度,流動相為水(磷酸調pH3)-甲醇(42∶58),流速1.0 mL·min-1,柱溫35℃,檢測波長268 nm。結果鳶尾苷元的各組織勻漿樣品在一定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精密度和準確度均符合生物樣品測定的要求;小鼠靜注2 mg·kg-1鳶尾苷元后,藥物在小鼠的心、肝、脾、腎、睪丸、小腸、骨骼肌組織內均有分布,其中以小腸與肝臟組織中分布較多,而肺、腦組織中未檢測到藥物。結論鳶尾苷元在各組織器官的分布有顯著差異,對評價射干及鳶尾苷元的中醫(yī)歸經(jīng)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格式:pdf
大?。?span id="d6vxugx" class="single-tag-height">229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6
2.5 6 10 16 25 40 63 突面 (RF) DN10-DN2000 全平面 (FF) DN10- DN2000 突面 (RF) - DN10-DN300 凸面( FM) 凹面(M) 榫面( T) 槽面(G) 全平面 (FF) DN10-DN300 突面 (RF) DN10-DN400 凸面( FM) 凹面(M) DN10-DN400 榫面( T) 槽面(G) DN10-DN400 全平面 (FF) 環(huán)連接面 (RJ) 突面 (RF) - DN10- DN1200 DN10-DN600 凸面( FM) 凹面(M) 榫面( T) 槽面(G) 全平面 (FF) - 環(huán)連接面 (RJ) 突面 (RF) 凸面( FM) 凹面(M) 榫面( T) 槽面(G) 突面 (RF) - 全平面 (FF) - 對焊環(huán)松套 法蘭 (PJ/SE) 突面 (RF) - 突面 (RF) - 凸面( FM)
紅唇鳶尾蘭形態(tài)特征
?紅唇鳶尾蘭莖短,不明顯。葉近基生,二列套疊,3-4枚,兩側壓扁,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6.5厘米,寬3-8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向基部漸狹,下部內側具膜質邊緣,干后可見3-5條脈,中央1條較粗,基部有關節(jié)。
花葶從葉叢中央抽出,長3.5-8厘米,近圓柱形,無翅,近花序下方具多枚鉆形或狹披針形的不育苞片;總狀花序長2.5-6.5厘米,寬2.5-5毫米,具數(shù)十朵至百余朵花;花苞片狹披針形,長2-3(-4)毫米,先端長漸尖或芒狀,明顯超出花之上,??蛇_花的一倍;花梗和子房長約0.5毫米;花赤紅色,常每3-4朵輪生于花序軸上,排成數(shù)十輪;萼片卵形,多少舟狀,長0.8-0.9毫米,寬0.5-0.6毫米,先端急尖或鈍。
花瓣近長圓形,明顯短于萼片,長約0.7毫米,寬約0.2毫米,先端鈍,邊緣略呈不明顯的嚙蝕狀;唇瓣長1.2-1.4毫米,中部寬約0.4毫米,3裂而中裂片再度深裂;側裂片位于唇瓣基部兩側,橫向伸展,狹披針形,長約0.3毫米;中裂片先端深裂而成的2枚小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叉開,長約0.7毫米;唇盤上近基部有1枚胼胝體;蕊柱粗壯,頂端有2枚直立的翅,連翅長約0.5毫米,除花藥白色外,全部赤色。蒴果倒卵狀橢圓形,長約2毫米,寬約1.2毫米;果梗長約0.6毫米?;ü?1月至次年1月。
莖一般長1-2厘米。葉4-6枚,二列互生,兩側壓扁,肥厚,線狀披針形,略鐮曲,長3-15厘米,寬4-7毫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逐漸收狹,下部內側具寬闊的干膜質邊緣,脈略可見,基部無關節(jié)?;ㄝ銖那o頂端葉間抽出,下部多少與葉的內緣合生,近圓柱形,長5-13厘米,近無翅,下部有多枚不育苞片;不育苞片鉆形或狹披針形,長2-3毫米,先端芒狀;總狀花序長3-11厘米,密生百余朵小花;花苞片狹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2毫米;花梗和子房長約1毫米;花黃色;中萼片卵狀橢圓形,長約0.8毫米,寬0.4-0.5毫米,先端鈍;側萼片寬卵形,多少舟狀,略較中萼片寬,先端近急尖;花瓣近卵形,明顯短于萼片,寬約0.3毫米,近全緣或上部邊緣不明顯的嚙蝕狀;唇瓣3裂,長約0.7毫米;側裂片位于唇瓣基部兩側,近方形或半圓形,長約0.3毫米,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流蘇或條裂,較少為嚙蝕狀;中裂片近方形,寬約0.3毫米,先端近截形或有時多少呈嚙蝕狀;蕊柱粗短,長約0.3毫米。蒴果近橢圓形,長1.5-2毫米,寬約1毫米;果梗長約0.5毫米。花果期9-10月。
長裂鳶尾蘭形態(tài)特征
莖明顯,長2.5-4.5厘米。
葉5-9枚,二列互生于莖上,兩側壓扁,肥厚,線形,常稍鐮曲,長1.5-5厘米,寬3-5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干后多少皺波狀,下部內側具干膜質邊緣,脈不明顯,基部無關節(jié)。
花葶從莖頂端葉間抽出,長8-10厘米,近圓柱形,無翅,近花序下方常有數(shù)枚卵狀披針形不育苞片,有時還有1枚較大的綠色葉狀苞片;總狀花序長7-9厘米,直徑3-4毫米,具百余朵花;花苞片披針形,長1-1.5毫米,先端長漸尖或具芒,邊緣常多少有嚙蝕狀齒缺;花梗和子房長1-1.5毫米;花淡紅色,直徑1-1.5毫米;
中萼片卵形,長0.7-0.8毫米,寬約0.4毫米,先端鈍;側萼片寬卵形,與中萼片近等長,寬約0.5毫米,先端鈍;花瓣近長圓形,與萼片等長,寬0.2-0.3毫米;唇瓣長約2毫米,中部寬約0.4毫米,3裂而中裂片再度深裂;側裂片位于唇瓣基部兩側,卵狀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0.3毫米;中裂片先端深裂而成的2枚小裂片狹披針形,長約1毫米;蕊柱粗短,長約0.2毫米。
花期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