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繅絲花 | 拉丁學(xué)名 | Rosa roxburghii Tratt. |
---|---|---|---|
別????名 | 刺梨、木梨子、刺檳榔根、刺梨子、單瓣繅絲花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目 | 薔薇目 |
亞????目 | 薔薇亞目 | 科 | 薔薇科 |
亞????科 | 薔薇亞科 | 屬 | 薔薇屬 |
亞????屬 | 薔薇亞屬 | 種 | 繅絲花 |
命名者及年代 | Tratt, 1823 | 外文名 | Hirtula Roses |
中文學(xué)名 | 繅絲花 |
繅絲花又名刺梨,原產(chǎn)中國西南部。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強(qiáng),較耐寒,稍耐陰,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但以肥沃的沙壤土為好。
繅絲花花朵秀美,粉紅的花瓣中密生一圈金黃色花藥,十分別致,黃色刺頗具野趣,適用于坡地和路邊叢植綠化,也用作藥蘺材料。
果實富含維生素B、P、及C,味甜酸,含大量維生素,可供食用及藥用,生食或制蜜餞、釀酒,藥用能解暑消食,還可作為熬糖釀酒的原料。根皮、莖皮含鞣質(zhì),提制栲膠,根藥用,能消食健脾,收斂止瀉;葉泡茶,能解熱降暑;種子可榨油?;ǘ涿利?,栽培供觀賞用。枝干多刺可以為綠籬。
果實:酸、澀,平。解暑,消食。用于中暑,食滯,痢疾。 根:酸、澀,平。消食健胃,收斂止瀉。用于食積腹脹,痢疾,泄瀉,自汗盜汗,遺精,帶下病,月經(jīng)過多,痔瘡出血。
栽培上保證充足肥水,于早春至初夏,每月施肥1次。注意適當(dāng)疏剪和除去彎貼地面的枝條,以利通風(fēng)透光。生長過程,基部及主干是易發(fā)徒長枝,第二年能萌發(fā)短花枝,并開花結(jié)實。
地栽薔薇花主要注意夏季干旱時要澆足水,尤其是孕蕾期和開花期一定保證供足水,同時也要注意雨季不要積水。
冬耕可施人糞尿或撒上腐熟有機(jī)肥,然后翻入土中,薔薇花生長期要勤施肥,花謝后施追肥1-2次速效肥。高溫干旱應(yīng)施薄肥,入冬前施最后一次肥,在施肥前還應(yīng)注意及時清除雜草。
夏季修剪薔薇花主要是剪除嫁接砧木的萌薜枝花,花后帶葉剪除殘花和疏去多余的花蕾,減少養(yǎng)料消耗為下期開花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為使株型美觀,對長枝可剪去1/3或一半,中枝剪去1/3,在葉片上方1厘米處斜剪,若修剪過輕,薔薇植株會越長越高,枝條越長越細(xì),花也越開越小。冬季修剪隨品種和栽培目的而定,修時要留枝條,并要注意薔薇植株整體形態(tài),大花品種宜留4-6枝,長30-45厘米選一側(cè)生壯芽,剪去其上部枝條,蔓生或藤本品種則以疏去老技,剪除弱枝、病枝和培育主干為主。
繅絲花。 落葉灌木,高約1米。多分枝,遍體具短刺,刺成對生于葉之基部。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著生于兩刺之間;葉柄長1.5~2.5厘米,具條紋;托葉線形,大部連于葉柄上,邊緣具長尖齒及緣毛;小葉通常7~...
繅絲花栽培上保證充足肥水,于早春至初夏,每月施肥1次。注意適當(dāng)疏剪和除去彎貼地面的枝條,以利通風(fēng)透光。生長過程,基部及主干是易發(fā)徒長枝,第二年能萌發(fā)短花枝,并開花結(jié)實。 澆水 地栽繅絲花主要注意夏季干...
繅絲花栽培上保證充足肥水,于早春至初夏,每月施肥1次。注意適當(dāng)疏剪和除去彎貼地面的枝條,以利通風(fēng)透光。生長過程,基部及主干是易發(fā)徒長枝,第二年能萌發(fā)短花枝,并開花結(jié)實。 澆水 地栽繅絲花主要注意夏季...
繅絲花形態(tài)特征
繅絲花是開展灌木,高1-2.5米;樹皮灰褐色,成片狀剝落;小枝圓柱形,斜向上升,有基部稍扁而成對皮刺。小葉9-15,連葉柄長5-11厘米,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圓形,稀倒卵形,長1-2厘米,寬6-12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細(xì)銳鋸齒,兩面無毛,下面葉脈突起,網(wǎng)脈明顯,葉軸和葉柄有散生小皮刺;托葉大部貼生于葉柄,離生部分呈鉆形,邊緣有腺毛。
花單生或2-3朵,生于短枝頂端;花直徑5-6厘米;花梗短;小苞片2-3枚,卵形,邊緣有腺毛;萼片通常寬卵形,先端漸尖,有羽狀裂片,內(nèi)面密被絨毛,外面密被針刺;花瓣重瓣至半重瓣,淡紅色或粉紅色,微香,倒卵形,外輪花瓣大,內(nèi)輪較?。恍廴锒鄶?shù)著生在杯狀萼筒邊緣;心皮多數(shù),著生在花托底部;花柱離生,被毛,不外伸,短于雄蕊。
果扁球形,直徑3-4厘米,綠紅色,外面密生針刺;萼片宿存,直立。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繅絲花物種分類
繅絲花(原變型) R. roxburghiiTratt. f.roxburghii 產(chǎn)自中國陜西、甘肅、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省區(qū),均有野生或栽培。也見于日本。 | |
單瓣繅絲花(變型):野石榴、刺石榴(陜西) R. roxburghii?Tratt. f.?normalis?Rehd. et Wils. 該變型花為單瓣,粉紅色,直徑4-6厘米。為本種的野生原始類型。 產(chǎn)中國陜西、甘肅、江西、福建、廣西、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多生向陽山坡、溝谷、路旁以及灌叢中,海拔500-2500米。 |
繅絲花(原變型)(6張) |
繅絲花(原變型) R. roxburghiiTratt. f.roxburghii 產(chǎn)自中國陜西、甘肅、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省區(qū),均有野生或栽培。也見于日本。 |
單瓣繅絲花(變型)(7張) |
單瓣繅絲花(變型):野石榴、刺石榴(陜西) R. roxburghii Tratt. f. normalis Rehd. et Wils. 該變型花為單瓣,粉紅色,直徑4-6厘米。為本種的野生原始類型。 產(chǎn)中國陜西、甘肅、江西、福建、廣西、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多生向陽山坡、溝谷、路旁以及灌叢中,海拔500-2500米。 |
野生薔薇少有病蟲害,人工栽培的常有鋸蜂、薔薇葉蜂、介殼蟲、蚜蟲以及焦葉病、潰瘍病、黑斑病等病蟲害,除應(yīng)注意用藥液噴殺外,布景時應(yīng)與其他花木配置使用,不宜一處種植過多。每年冬季,對老枝及密生枝條,常進(jìn)行強(qiáng)度修剪,保持透光及通風(fēng)良好,可減少病蟲害。
葉片、葉柄、嫩梢及花蕾均可發(fā)病。成葉上生不規(guī)則白粉狀霉斑,病葉從葉尖或葉緣開始逐漸變褐,致全葉干枯脫落。嫩葉染病,生褪綠蔓延,逐漸擴(kuò)大,邊緣不明顯,嫩葉正背兩面產(chǎn)生白色粉斑,后覆滿全葉,葉片變?yōu)榈疑蜃霞t色。新葉皺縮畸形。葉柄、新梢染病后節(jié)間縮短,莖變細(xì),有些病梢出現(xiàn)干枯,病部也覆滿白粉?;ɡ偃静。ò?、花梗上覆滿白粉,花萼、花瓣、花梗畸形,重者萎縮枯死,失去觀賞價值。白粉病菌在病芽上越冬。栽植過密、施氮過多、通風(fēng)不良、陽光不足,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選用抗白粉病的品種。冬季修剪時,注意剪去病枝、病芽。發(fā)病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注意通風(fēng)透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jié)駳鉁?,可減少發(fā)病。發(fā)病初期,噴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如對上述殺菌劑產(chǎn)生抗藥性,可改噴12.5%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早春萌芽前噴波美2-3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40-50倍液,殺死越冬病菌。
主要侵害葉片、葉柄和嫩梢,葉片初發(fā)病時,正面出現(xiàn)紫褐色至褐色小點,擴(kuò)大后多為圓形或不定形的黑褐色病斑。可噴施多菌靈、甲基托布津、達(dá)可寧等藥物。
病斑產(chǎn)生在葉緣,半圓形,病斑邊緣深褐色,中間褐色至淺褐色,后期病斑上生黑色小粒點。病菌在病落葉上越冬。溫暖、潮濕條件下,孢子萌發(fā)侵害葉片。株叢過密、濕氣滯留時間長,易發(fā)病。炭疽病多零星發(fā)生,可以在防治黑斑病及葉斑病時得到兼治。秋末冬初及時清園,收集病落葉集中燒毀。加強(qiáng)養(yǎng)護(hù),適當(dāng)修剪,疏除過密枝條,使通風(fēng)透光良好。必要時噴施20%龍克菌(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或78%科博(波.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達(dá)科寧(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施保功或施百克(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主要為害根、葉、花蕾等部位,嚴(yán)重影響花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燈光誘殺、楊柳誘殺、振蕩捕殺等。為害嚴(yán)重時,可噴施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效果都較好,但絕不能在花期噴施。
銹病是薔薇一種常見的病害。葉片和新枝條都可能發(fā)病。病情嚴(yán)重,會引起葉片大面積脫落,以致使花卉失去觀賞價值,甚至死亡。如果發(fā)現(xiàn)此病,要及時處理,可用800倍液三唑酮葉面噴霧,每周一次,連續(xù)3-4,此疾病可基本痊愈。
常用播種和扦插繁殖。
9月采種,可秋播或沙藏至翌年春播,一般播后20-25天發(fā)芽。種子可供育苗,但因種子培育較難成活,一般不建議使用種子進(jìn)行培育。生產(chǎn)上多用當(dāng)年嫩枝扦插育苗,容易成活。名貴品種較難扦插。
早春或梅雨季節(jié)均可。扦插也稱插條,是一種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用當(dāng)年嫩枝扦插育苗,容易成活。要選擇生長健壯沒有病蟲害的枝條作插穗。選好插穗后要精心處理。嫩枝插的插穗采后應(yīng)立即扦插,以防萎蔫影響成活。一般植物插穗的下面切口如沾一些剛燒完的草木灰,有防止腐爛的作用。一般植物的扦插以保持20-25℃生根最快。溫度過低生根慢,過高則易引起插穗切口腐爛。所以,如果人為控制溫度的條件,一年四季均可扦插。自然條件下,則以春秋兩季溫度為宜。扦插后要切實注意使扦插基質(zhì)保持濕潤狀態(tài),但也不可使之過濕,否則引起腐爛。同時,還應(yīng)注意空氣的濕度,可用覆蓋塑料薄膜的方法保持濕度,但要注意在一定時間內(nèi)通氣。 2100433B
格式:pdf
大?。?span id="xnik6de" class="single-tag-height">116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6
貴州繅絲花形態(tài)特征
貴州繅絲花是常綠或半常綠攀援小灌木;小枝圓柱形,彎曲,無毛,有短扁皮刺。小葉7-9,連葉柄長5-10厘米;小葉片橢圓形、倒卵形或卵形,長1.5-3.5厘米,寬8-20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銳鋸齒,兩面無毛,下面中脈和側(cè)脈均突起;小葉柄和葉軸有散生小皮刺;托葉1/3部分貼生于葉柄,離生部分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有帶腺鋸齒,最后脫落。
花7-17朵,成復(fù)傘房花序;花梗長7-10毫米,總花梗和花梗外被柔毛;花直徑2.5-3厘米,萼筒扁圓形,萼筒和萼片外面近無毛,密被針刺;萼片有不規(guī)則羽狀裂片,內(nèi)面密被柔毛;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凹凸不平,基部楔形,比萼片稍長;雄蕊多數(shù),花柱離生,稍伸出,有柔毛。果實可食用。
產(chǎn)自中國貴州(清鎮(zhèn)附近)。生疏陰下。
薔薇花可以吸收廢氣,阻擋灰塵,凈化空氣。薔薇花密,色艷,香濃,秋果紅艷,是極好的垂直綠化材料,適用于布置花柱、花架、花廊和墻垣是作綠籬的良好材料,非常適合家庭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