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與原子相撞產(chǎn)生的粒子名叫μ介子,生成的藍色光束被稱作"切倫科夫輻射"。由于南極冰的透明度極高,冰立方的光學傳感器能發(fā)現(xiàn)這種藍光??茖W家通過在亞原子相撞后進行的試驗,可以追蹤到中微子的運行方向、查找到它的起源,看一看它是由黑洞還是由撞擊星系產(chǎn)生的。然而,這一過程比探測μ介子更加復雜。因為每個μ介子都是由一個宇宙中微子產(chǎn)生,而位于探測器上方大氣里的宇宙射線可以生成一百多萬個中微子。為了避免這種干擾,冰立方的傳感器直接瞄準下方--經(jīng)地心指向北極天空,用來探測穿過地球的中微子。
由于中微子是截至2012年已知的唯一一種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物質(zhì)的粒子,故冰立方和南極μ介子及中微子探測器列陣(AMANDA)把地球當做過濾器,以便選出中微子與原子相撞產(chǎn)生的μ介子。
冰立方望遠鏡布局
中微子的性質(zhì),決定了冰立方的建設(shè)位置。中微子望遠鏡的透明度必須很高,以便分布很廣的傳感器陣列可以發(fā)現(xiàn)撞擊產(chǎn)生的光,而且這個環(huán)境必須足夠黑,以防自然光產(chǎn)生干擾。除此以外,它還必須深埋地下,以避免南半球的宇宙射線對其產(chǎn)生干擾。南極冰符合所有這些條件。
天文臺的大小(邊長一公里的立方體冰塊)非常重要,因為這可增加中微子與原子相撞的機會,大大提高觀測成功率。另外,南極冰是用來觀測這種罕見事件的完美選擇。全球大部分冰里都含有氣泡或其他雜質(zhì),這會使觀察結(jié)果產(chǎn)生誤差。而南極冰基本上完全是由水冰組成的巨大冰川,這意味著它包含更多原子,因此會大大增加中微子撞擊的機會。
冰立方望遠鏡被科學家們稱為比帝國大廈、位于芝加哥的西爾斯大廈以及上海的世界金融中心等大廈加在一起還要龐大。
冰立方陣列由放進很深的冰洞里的眾多傳感器串組成,稱為數(shù)字化光模塊(DOM),這種特殊制造的傳感器用來捕捉中微子。靠近冰面的IceTop由兩層探測器組成。在安裝過程中,科學家圓形探測器被串成串,放入用熱水鉆開鑿出來的冰洞里,鉆每個冰洞需要融冰多達20萬加侖。每根電纜線上有60個傳感器,86串這樣的傳感器串組成冰立方的主探測器。然后將其與主干光纖網(wǎng)連接,部署在數(shù)個區(qū)域陣列中。
絕對是,首先觀景和觀鳥,顯然是用看更舒適,便攜性也更好,單筒用的時間長了眼睛容易疲勞,而且沒有視覺的成像疊加作用也會影響到畫面的立體感(你在電捂住一只眼看空間變化幅度較大的畫面就能體會到了)。 而且...
入門玩一下的話幾百塊的就可以 好的要多貴有多貴
(一)種類(Porro Prusm vs Roof Prism) 望遠鏡可分為...
冰立方望遠鏡簡介
冰立方望遠鏡(IceCube),全稱為冰立方中微子探測望遠鏡陣列,意為 這個望遠鏡陣列覆蓋了南極大陸將近一立方千米的冰層,并處于冰層下數(shù)千英尺深處。其位置處于阿蒙森-斯科特(Amundsen-Scott)南極站附近,深達2.44公里的冰原下。
冰立方中微子望遠鏡屬于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安裝在該天文臺的冰立方實驗室,它的修建從2000年開始,于2010年12月27日竣工。整個項目耗資2.79億美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其提供了2.42億美元資助。建成該巨型望遠鏡有助于研究人員揭開中微子的奧秘,該粒子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宇宙的起源之謎。
格式:pdf
大?。?span id="kqagcwa" class="single-tag-height">1.6M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6
主鏡面型精度是地基大口徑望遠鏡最關(guān)鍵的技術(shù)指標之一。為了研究主鏡室以及主鏡底支撐和側(cè)支撐系統(tǒng)的重力變形造成的主鏡面型誤差,介紹了一地基光電望遠鏡的主鏡室及詳細的主鏡支撐結(jié)構(gòu),借助于有限元法,建立了主鏡,主鏡室和支撐結(jié)構(gòu)的詳細有限元模型,分析計算了主鏡在支撐狀態(tài)下的鏡面變形情況,并通過ZYGO干涉儀進行了面型檢測。計算結(jié)果和實測結(jié)果對比,說明了主鏡室及其支撐結(jié)構(gòu)引入的主鏡面型誤差大小,同時也驗證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確性。
格式:pdf
大小:1.6M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3
從生產(chǎn)用原材料、配方、生產(chǎn)工藝及影響因素等方面介紹了軟質(zhì)PVC在望遠鏡用外裝飾皮中的應用,并進行了分析、探討,提出了軟質(zhì)PVC在望遠鏡用外裝飾皮中研制開發(fā)的看法與建議。
在第一架望遠鏡被制造出來幾十年內(nèi),用鏡子收集和聚焦光線的反射望遠鏡就被制造出來。在20世紀,許多新型式的望遠鏡被發(fā)明,包括1930年代的電波望遠鏡和1960年代的紅外線望遠鏡。望遠鏡這個名詞現(xiàn)在是泛指能夠偵測不同區(qū)域的電磁頻譜的各種儀器,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探測儀器。
英文的“telescope”(來自希臘的τ?λε,tele"far"和σκοπε?ν,skopein"to look or see";τηλεσκ?πο?,teleskopos"far-seeing")。這個字是希臘數(shù)學家喬瓦尼·德米西亞尼在1611年于伽利略出席的意大利猞猁之眼國家科學院的一場餐會中,推銷他的儀器時提出的。在《星際信使》這本書中,伽利略使用的字是"perspicillum"。
主條目:望遠鏡史
關(guān)于望遠鏡,現(xiàn)存的最早紀錄是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制造商漢斯·利普西在1608年向政府提交專利的折射望遠鏡。實際的發(fā)明者是誰不能確定,它的發(fā)展要歸功于三個人:漢斯·利普西、米爾德堡的眼鏡制造商撒迦利亞·詹森(Zacharias Janssen)和阿爾克馬爾的雅各·梅提斯。望遠鏡被發(fā)明得消息很快就傳遍歐洲。伽利略在1609年6月聽到了,就在一個月內(nèi)做出自己的望遠鏡用來觀測天體。
在折射望遠鏡發(fā)明之后不久,將物鏡,也就是收集光的元件,用面鏡來取代透鏡的想法,就開始被研究。使用拋物面鏡的潛在優(yōu)點 -減少球面像差和無色差,導致許多種設(shè)計和制造反射望遠鏡的嘗試。在1668年,艾薩克·牛頓制造了第一架實用的反射望遠鏡,現(xiàn)在就以他的名字稱這種望遠鏡為牛頓反射鏡。
在1733年發(fā)明的消色差透鏡糾正了存在于單一透鏡的部分色差,并且使折射鏡的結(jié)構(gòu)變得較短,但功能更為強大。盡管反射望遠鏡不存在折射望遠鏡的色差問題,但是金屬鏡快速變得昏暗的銹蝕問題,使得反射鏡的發(fā)展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期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1857年發(fā)展出在玻璃上鍍銀的技術(shù),才解決了這個困境,進而在1932年發(fā)展出鍍鋁的技術(shù)。受限于材料,折射望遠鏡的極限大約是一米(40英寸),因此自20世紀以來的大型望遠鏡全部都是反射望遠鏡。目前,最大的反射望遠鏡已經(jīng)超過10米(33英尺),正在建造和設(shè)計的有30-40米。
20世紀也在更關(guān)廣的頻率,從電波到伽瑪射線都在發(fā)展。在1937年建造了第一架電波望遠鏡,自此之后,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各種巨大和復雜的天文儀器。
望遠鏡這個名詞涵蓋了各種各樣的儀器。大多數(shù)是用來檢測電磁輻射,但對天文學家而言,主要的區(qū)別在收集的光(電磁輻射)波長不同。
望遠鏡可以依照它們所收集的波長來分類:
X射線望遠鏡:使用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電磁波。
紫外線望遠鏡:使用于波長比可見光短的電磁波。
光學望遠鏡:使用在可見光的波長。
紅外線望遠鏡:使用在比可見光長的電磁波。
次毫米波望遠鏡:使用在比紅外線更長的電磁波。
非涅耳成像儀:一種光學透鏡技術(shù)。
X射線光學:某些X射線波長的光學。
隨著波長的增加,可以更容易地使用天線技術(shù)進行電磁輻射的交互作用(雖然它可能需要制作很小的天線)。近紅外線可以像可見光一樣的處理,而在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的范圍內(nèi),望遠鏡的運作就像是一架電波望遠鏡。例如,觀測波長從3微米(0.003mm)到2000微米(2毫米)的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威爾望遠鏡(JCMT),就使用鋁制的拋物面天線。另一方面,觀察從3μm(0.003毫米)到180微米(0.18 毫米) 的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就可以使用面鏡成像(反射光學)。同樣使用反射光學的,還有哈伯太空望遠鏡可以觀測0.2μm(0.0002 毫米)到1.7微米(0.0017 毫米),從紅外線到紫外線的第三代廣域照相機。
由于探測技術(shù)的提高,人們可以觀測到來自天體的中微子,導致了一種新的天文觀測手段的產(chǎn)生。美國正在南極洲冰層中建造一個立方公里大的中微子天文望遠鏡--冰立方。法國、意大利、俄羅斯也分別在地中海和貝加爾湖中建造中微子天文望遠鏡。KamLAND觀測到了來自地心的中微子,可以用來研究地球構(gòu)造。
伽利略望遠鏡望遠鏡
望遠鏡是一種利用凹透鏡和凸透鏡觀測遙遠物體的光學儀器。利用通過透鏡的光線折射或光線被凹鏡反射使之進入小孔并會聚成像,再經(jīng)過一個放大目鏡而被看到,又稱"千里鏡"。 | |
伽利略望遠鏡: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由意大利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1609年發(fā)明 | 伽利略望遠鏡 |
牛頓望遠鏡:誕生于1668年,用2.5cm直徑的金屬,磨制成一塊凹面反射鏡,并在主鏡的焦點前面放置了一個與主鏡成45度角的反射鏡,使經(jīng)主鏡反射后的會聚光經(jīng)反射鏡以90度角反射出鏡筒后到達目鏡,這種系統(tǒng)稱為牛頓式反射望遠鏡。 | 牛頓望遠鏡 |
赫歇爾望遠鏡:誕生于18世紀晚期,由德國音樂師和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制造。 | 赫歇爾望遠鏡 |
耶基斯折射望遠鏡:坐落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耶基斯天文臺,主透鏡建成于1895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望遠鏡。 | 耶基斯折射望遠鏡 |
威爾遜山望遠鏡:1908年,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埃勒里-海耳主持建成了口徑60英寸的反射望遠鏡,安裝于威爾遜山。 | 威爾遜山望遠鏡 |
胡克望遠鏡:在富商約翰-胡克的贊助下,口徑為100英寸的反射望遠鏡于1917年在威爾遜山天文臺建成。 | 胡克望遠鏡 |
海爾望遠鏡:望遠鏡在1948年完成,直到1980年代初期,BTA-6望遠鏡能夠運作之前,海爾望遠鏡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 海爾望遠鏡 |
甚大陣射電望遠鏡:甚大陣射電望遠鏡坐落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索科洛,于198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 甚大陣射電望遠鏡 |
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以天文學家哈勃為名,在軌道上環(huán)繞著地 球的望遠鏡,于1990年發(fā)射。 | 哈勃太空望遠鏡 |
凱克望遠鏡:凱克望遠鏡有兩臺,分別建造于1991年和1996年,像足球那樣的圓頂有11層樓高,凱克是以它的出資建造者來命名的。 | 凱克望遠鏡 |
斯隆望遠鏡:"斯隆數(shù)字天空勘測計劃"的2.5米望遠鏡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柏角天文臺。該望遠鏡擁有一個相當復雜的數(shù)字相機,望遠鏡內(nèi)部是30個電荷耦合器件(CCD)探測器。 | 斯隆望遠鏡 |
開普勒望遠鏡:由德國科學家約翰內(nèi)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于1611年發(fā)明。 | 開普勒望遠鏡 |
阿雷西博望遠鏡:世界上最大的單面口徑射電望遠鏡,直徑達305米,后擴建為350米,由康奈爾大學管理。 | 阿雷西博望遠鏡 |
卡塞格林望遠鏡:由兩塊反射鏡組成的一種反射望遠鏡,1672年為卡塞格林所發(f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