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4種,分布于我國和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我國產(chǎn)1種,分布于廣東(海南)和廣西。
本屬模式種為:Oncodostigma leptoneurum** Diels
蕉木屬形態(tài)特征
喬木。葉互生,有柄;羽狀脈?;▋尚裕?-2朵,腋生或腋外生,具短梗,基部有小苞片;萼片3,基部合生;花瓣6片,2輪,每輪3片,鑷合狀排列,肉質(zhì),干后革質(zhì),內(nèi)外輪花瓣近等長,而內(nèi)輪花瓣較外輪花瓣窄些,內(nèi)凹成瓢狀;雄蕊多數(shù),長圓狀倒卵形,藥隔擴大,頂端截形或近截形;心皮2-12個,長圓形,被長柔毛,柱頭卵圓狀,大形,比子房寬,直立,基部縊縮,頂端全緣,每心皮有胚珠約10顆,2排,腹面著生。成熟心皮橢圓狀或長圓筒狀或倒卵狀,被銹色微絨毛,在種子間有時有縊紋;種子多數(shù),2排;胚乳豐富,折疊。
姜目的一科,僅美人蕉屬(Canna)一屬,約有55種植物,主要為熱帶草本植物。分布從北美東南部到南美,中國云南、廣西、福建、江蘇長景園林、安徽、河南等地均有引種。具根莖,也有高達3公尺的直立莖。葉綠色...
科屬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nbs...
1、法國美人蕉系統(tǒng):植株矮生,高約60~150cm,花大,花瓣直立而不反曲;宜結(jié)實。 2、意大利美人蕉系統(tǒng):植株較高大,約為1.5~2m,花比前者大,花瓣向后反曲;不結(jié)實。 園藝上栽培的美人蕉,絕大多...
格式:pdf
大?。?span id="vvrcwac" class="single-tag-height">312K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5
對海南島濱海沙土上3代木麻黃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重金屬元素的分布與遷移特征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1)濱海沙土重金屬含量順序為Cu>Zn>Pb>Ni>As>Cd,3代木麻黃植物各個部位中,重金屬元素分布各異,總體木麻黃林地上部分重金屬含量高于地下部分,3代木麻黃林中Zn、Cu和Pb元素含量都位列前3位;(2)第1、2、3代木麻黃林對Cd均有較強的富集能力,Cd元素的富集系數(shù)分別為13.1269、7.0090和10.8176,遠高于其他元素;(3)第1、2、3代木麻黃對Zn元素的遷移系數(shù)和富集系數(shù)分別為2.0946、1.7105、3.9634和3.6745、1.9651、5.7165,木麻黃植株內(nèi)Zn元素遠高于其他元素。
水鬼蕉
鳳尾蕉
cycad
亦譯蘇鐵。
鳳尾蕉屬常綠針葉樹。拉丁名C.revolute,原產(chǎn)地我國南部,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亞洲南部地區(qū),別名鐵樹、蘇鐵、避火蕉。
鳳尾蕉目(Cycadales)4科——鳳尾蕉科(Cycadaceae)、澤米科(Zamiaceae)、斯坦杰氏樹科(Stangeriaceae)、鮑恩氏樹科(Boweniaceae)——棕櫚狀的木本植物。某些權(quán)威用鳳尾蕉一詞指所有鳳尾蕉部(Cycadophyta)植物。已知該類群的植物從中生代開始存在(約2.45億年前~6,640萬年前),僅鳳尾蕉目尚有現(xiàn)存種。
鳳尾蕉的特點是具由大型羽狀復葉構(gòu)成的冠部,孢子葉毬生于枝端。有些鳳尾蕉莖干高大而不分枝,外形甲胄狀。其他種類則樹干膨大,部分埋於土中。鳳尾蕉的莖具粗大的髓部,圍以薄而柔軟的木質(zhì)組織。雌雄異株,雄毬花成球狀花序,產(chǎn)生花粉,花粉藉風力傳到雌毬花(大孢子葉)上,受精過程在此發(fā)生。
鳳尾蕉生長緩慢,用作溫室觀賞植物,但某些種類在溫帶地區(qū)可生長於戶外,某些鳳尾蕉的莖部淀粉經(jīng)透徹烹調(diào)除去生物堿後可食用。另一些種類的幼葉和種子亦可食。
蝎尾蕉屬植物可作園林景觀布置、切花生產(chǎn)及盆栽觀賞等,能很好的展示熱帶、南亞熱帶地區(qū)的風情。自二十世紀中后期以來,作為一種新興的園林植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在熱帶、亞熱帶許多地區(qū),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夏威夷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得到廣泛栽培和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