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植體采集:剪取鹵蕨成熟孢子葉于自封袋中帶回,葉背面孢子囊群為深褐色,及時處理新鮮材料。
孢子葉表面消毒:孢子葉橫向裁剪為1厘米×3(-4)厘米的條帶狀小片段,置100毫升廣口瓶中,飽和洗衣粉溶液浸泡,加入1滴吐溫-80,蓋瓶蓋,浸洗20分鐘,期間每3-5分鐘輕輕旋搖瓶體數(shù)次;自來水緩緩沖洗孢子葉10分鐘;在超凈工作臺上,棄瓶內(nèi)自來水,加入70%的酒精浸泡20秒,棄酒精,加入0.1%二氧化汞消毒2.5分鐘,再以無菌水沖洗5次,備用。
孢子無菌萌發(fā):用解剖刀刮取孢子葉上的孢子囊群,將其分散接種于孢子無菌萌發(fā)培養(yǎng)基上進(jìn)行培養(yǎng)。
孢子無菌萌發(fā)培養(yǎng)基配方為:1/4MS培養(yǎng)基 0.2克/升蔗糖 6-BA0.2毫克/升 瓊脂7克/升。
培養(yǎng)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 12小時黑暗,光照強(qiáng)度2500勒克斯,25±20℃。
原葉體增殖培養(yǎng):將孢子萌發(fā)形成的原葉體剪切至原葉體增殖培養(yǎng)基中進(jìn)行原葉體增殖培養(yǎng)。每50天更換一次培養(yǎng)基。
原葉體增殖培養(yǎng)基配方為:1/4MS基本培養(yǎng)基 15克/升蔗糖 6-BA0.06毫克/升 2,4-D0.1毫克/升 瓊脂7克/升。
培養(yǎng)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 12小時黑暗,光照強(qiáng)度2500勒克斯,25±2℃。
孢子體的誘導(dǎo)培養(yǎng):將形成的原葉體粉碎轉(zhuǎn)接至孢子體誘導(dǎo)培養(yǎng)基誘導(dǎo)產(chǎn)生幼孢子體。
培養(yǎng)基配配方為:1/4MS基本培養(yǎng)基 GA30-1.2毫克/升 5克/升蔗糖 瓊脂7克/升 水解酪蛋白100毫克/升。
培養(yǎng)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 12小時黑暗,光照強(qiáng)度2500勒克斯,25±2℃。
生根培養(yǎng)與煉苗:將誘導(dǎo)的幼孢子體分離出來,轉(zhuǎn)接至生根培養(yǎng)基誘導(dǎo)孢子體形成不定根。
培養(yǎng)基配配方為:1/4MS基本培養(yǎng)基 15克/升蔗糖 2,4-D0.05毫克/升 瓊脂7克/升,10-15天肉眼可見幼孢子體不定根根尖剛突出后,隨即在培養(yǎng)室內(nèi)松開、虛掩瓶蓋10天,期間培養(yǎng)基因水分較快消耗而收縮,但不致干涸,孢子體結(jié)構(gòu)分化更完善。
培養(yǎng)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 12小時黑暗,光照強(qiáng)度2500勒克斯,25±20℃。
鹵蕨分布于亞洲熱帶地區(qū)、琉球群島、非洲、美洲熱帶。在中國分布于廣東(徐聞、防城、欽縣、陽春)、海南(文昌和陵水)、云南和香港。生于海岸邊泥灘或河岸邊。
植株高可達(dá)2米。根狀莖直立,頂端密被褐棕色的闊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0-60厘米,粗可達(dá)2厘米,基部褐色,被鉆狀披針形鱗片,向上為枯禾稈色,光滑;上面縱溝,在中部以上溝的隆脊上有2-4對互生的、由羽片退化來的刺狀突起;葉片長60-140厘米,寬30-60厘米,基數(shù)一回羽狀,羽片多達(dá)30對,基部一對對生,略較其上的為短,中部的互生,長舌狀披針形,長15-36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圓而有小突尖,或凹缺而呈雙耳,凹入處有微突尖,基部楔性,柄長1-1.5厘米(頂部的無柄),全緣,通常上部的羽片較小,能育。葉脈網(wǎng)狀,兩面可見。葉厚革質(zhì),干后黃綠色,光滑。孢子囊滿布能育羽片下面,無蓋。染色體2n=60。
腎蕨可用分株與孢子、塊莖、匍匐莖繁殖。 腎蕨是傳統(tǒng)的中藥材,以全草和塊莖入藥,全年均可采收,主治清熱利濕,寧肺止咳,軟堅消積。常用于感冒發(fā)熱,咳嗽,肺結(jié)核咯血,痢疾,急性腸炎等。主治:治黃疸,淋濁,小...
鐵線蕨常用分株或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在室內(nèi)四季均可,但一般在早春結(jié)合換盆進(jìn)行。將母株從盆中取出,切斷其根狀莖,使每塊均帶部分根莖和葉片,然后分別種于小盆中。根莖周圍覆混合土,灌水后置于陰濕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即...
溫度最重要,17-20度繁殖的,而且她的孢子會隨風(fēng)撒播的,有的假山我不清楚,放在種滿鐵線厥的那個假山旁邊,別的假山上也會長出一大片。我以前在土里種過,都失敗了。我在花鳥市場賣盆景的地方看到別人拿潮濕的...
取出鹵蕨孢子體幼苗,洗去根部附著的凝膠培養(yǎng)基,將幼苗移栽入經(jīng)高溫滅菌的基質(zhì)中,基質(zhì)為草炭:蛭石=3:1。定期澆水,覆蓋薄膜,保持相對濕度90%以上。鹵蕨成活后較粗生,無需過多管理也能生長良好。
鹵蕨具較高的觀賞價值。鹵蕨作為園藝物種栽培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Α?
鹵蕨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在中國民間鹵蕨作為治療創(chuàng)傷、止血、風(fēng)濕、蠕蟲感染、便秘、象皮病等的傳統(tǒng)草藥。鹵蕨不僅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而且具有很高的抗腫瘤活性。鹵蕨的醋酸乙醋提取物活性較強(qiáng),抑制了HeLa細(xì)胞的生長活性。鹵蕨的主要化學(xué)成分為甾體類、三萜類、黃酮類、苷類、單糖、氨基酸及硫酸酯類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抗腫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表明鹵蕨是開發(fā)抗腫瘤藥物和新型的抗菌藥物的好材料。 2100433B
格式:pdf
大?。?span id="hq14spb" class="single-tag-height">9.0MB
頁數(shù): 12頁
評分: 4.6
高空壓條繁殖方法 高空壓條壓條繁殖, 相對扦插繁殖的優(yōu)點(diǎn) 在于: 1、可以直接繁殖更粗的枝條 ;2、保 險系數(shù)高,即使沒有成功發(fā)根,枝條也不會 死掉。 5月 21日高壓, 6月 4日 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 一條根生出來了, 里面還有沒有其它的根還 不得知。 一、選取你相中的枝條,可以是需要修 剪掉的多余部分, 也可以是你喜歡的適合做 盆景的曲折枝條; 二、在枝條下用鋒利小刀環(huán)狀刻皮,然 后環(huán)剝掉樹皮,寬度在 1-2 厘米; 三、用飲料瓶做成漏斗狀,中間剪開, 套在環(huán)剝處,用金屬線捆好; 四、飲料瓶里面放好沙子苔蘚或或培養(yǎng) 土等保水植料,外面用塑料布纏好,盡量做 到不漏水、不露土; 五、澆水,再用塑料布團(tuán)成團(tuán),把漏斗 頂部露出的植料給塞上,以防止蒸發(fā)過快 (如果是像筷子一樣直來直去的枝條,就簡 單多了,塑料布兩頭一扎就可以 )! 以后隔幾天補(bǔ)點(diǎn)水,保持濕度,耐心等吧。 成了,把需要的枝條鋸
格式:pdf
大小:9.0M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7
香樟樹繁殖方法 香樟樹繁殖方法時間: 2009-05-24 播種繁殖,扦插繁殖。 果實成熟時自行脫落,有鳥類啄食。用種子繁殖,應(yīng)隨 采隨播,每公斤種子 7,200-8 ,000 粒,發(fā)芽率 70-80% , 每畝播種量 10-15 公斤。植樹造林,也可萌芽更新。有白粉 病、黑斑病、樟葉蜂、樟稍卷葉蛾、樟巢螟、樟天牛等病蟲 為害。 樟樹育苗技術(shù) 一、簡介 :樟樹材質(zhì)優(yōu)良,有香氣,是上等的建筑、 家具、工藝的良材, 樟樹的樟腦和樟油廣泛用于工藝、 代工、 醫(yī)藥和國防工業(yè),此外樟樹還是“四化”中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 樟樹是常綠喬木, 喜光,主根強(qiáng)大, 根系發(fā)達(dá),喜溫濕氣候, 適應(yīng)性強(qiáng),生長較快,壽命較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平地 四旁,河灘沖積生長最好。 二、育苗 1.時間。每年十至十二月,將已成熟的種子 采下,然后混沙貯藏,三月初即可催芽播種。 2.整地。在 冬初進(jìn)行第一次耕耙, 播種前進(jìn)行第二次耕
《經(jīng)典觀賞花卉圖鑒(修訂版)》,本書共分為養(yǎng)花基礎(chǔ)知識、觀葉篇兩部分, 主要內(nèi)容包括: 養(yǎng)花基礎(chǔ)知識、鹵蕨、鐵線蕨、荷葉鐵線蕨、大羽鐵角蕨等。
鹵蕨科Acrostichaceae 鐵線蕨科Adiantaceae 車前蕨科Antrophyaceae 叉蕨科Aspidiaceae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蹄蓋蕨科Athyriaceae 烏毛蕨科Blechnaceae 實蕨科Bolbitidaceae 燕尾蕨科Cheiropleuriaceae 桫欏科Cyatheaceae 骨碎補(bǔ)科(2) Davalliaceae 姬蕨科Dennstaedtiaceae 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 雙扇蕨科Dipteridaceae 槲蕨科Drynariaceae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 舌蕨科Elaphoglossaceae 里白科Gleicheniaceae 禾葉蕨科Grammitidaceae 雨蕨科Gymnogrammitidaceae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腫足蕨科Hypodematiaceae 陵齒蕨科Lindsaeaceae 藤蕨科Lomariopsidaceae 劍蕨科Loxogramm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 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 條蕨科OLEANDRACEAE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紫萁科Osmundaceae 水蕨科Parkeriaceae (ceratopteridaceae) 球蓋蕨科Peranemaceae 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睫毛蕨科Pleurosoriopsidaceae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莎草蕨科Schizaeaceae 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 光葉藤蕨科Stenochlaen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書帶蕨科Vittariaceae 巖蕨科Woodsiaceae |
鹵蕨科Acrostichaceae 鐵線蕨科Adiantaceae 車前蕨科Antrophyaceae 叉蕨科Aspidiaceae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蹄蓋蕨科Athyriaceae 烏毛蕨科Blechnaceae 實蕨科Bolbitidaceae 燕尾蕨科Cheiropleuriaceae 桫欏科Cyatheaceae 骨碎補(bǔ)科(2) Davalliaceae 姬蕨科Dennstaedtiaceae 蚌殼蕨科Dicksoniaceae 雙扇蕨科Dipteridaceae 槲蕨科Drynariaceae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 舌蕨科Elaphoglossaceae 里白科Gleicheniaceae 禾葉蕨科Grammitidaceae 雨蕨科Gymnogrammitidaceae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腫足蕨科Hypodematiaceae 陵齒蕨科Lindsaeaceae 藤蕨科Lomariopsidaceae 劍蕨科Loxogramm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 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 條蕨科OLEANDRACEAE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紫萁科Osmundaceae 水蕨科Parkeriaceae (ceratopteridaceae) 球蓋蕨科Peranemaceae 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睫毛蕨科Pleurosoriopsidaceae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莎草蕨科Schizaeaceae 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 光葉藤蕨科Stenochlaen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書帶蕨科Vittariaceae 巖蕨科Woodsiace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