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青薹(安徽植物志)硬短莖宿柱薹(臺灣植物志)
本類型的日本標本,植株較粗壯,具匍匐枝。果囊具較明顯隆起的脈,多生長于海灘沙地。中國標本中符合這樣典型的標本不多,只見到在安徽的少數(shù)標本。
產(chǎn)安徽、陜西、甘肅、臺灣;生于路邊沙地。分布朝鮮、日本。
直蕊薹草(變種)直蕊宿柱薹(臺灣植物志)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qū)別在于果囊較長,長3.5~4.5毫米。
產(chǎn)中國臺灣。
生于山坡草地、路邊、山谷溝邊,海拔470~2300米。
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分布于俄羅斯、朝鮮、日本、印度、緬甸。
本種分布廣,南自澳大利亞北部,經(jīng)印度尼西尼、菲律賓、印度、尼泊爾、中國、日本至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qū),變異很大,是一個多型種,這些變異究竟能分為幾個亞種或變種,至今還未見進行全面研究過。但根據(jù)中國常見的志書中,多分為三個區(qū)別較明顯的類型,暫作變種處理。
早田氏爵床(臺灣植物志第二版,1998)(變種)澎湖爵床(臺灣植物志,1978)草本,莖鋪散或外傾,密被長硬毛。葉幾無柄,多汁,卵形或近圓形,長10-16毫米,寬8-10毫米,頂端鈍,基部圓或?qū)捫ㄐ危?..
1、石楠毛瓣變種 P. serrulata Lindl. var. lasiopetala (Hayata) Kuan.葉片革質(zhì),倒卵狀橢圓形,長8-15厘米,寬2.5-4.5厘米;總花梗和花梗無毛或...
酞菁綠G著色力≥:100(%) 功能性:普通顏料耐侯性:6耐熱性:200耐溶劑性:1耐曬性:6染料索引號:7透明性:1應用行業(yè):油墨行業(yè)遮蓋力:100建議咨詢生產(chǎn)廠家
青綠薹草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短。稈叢生,高8~40厘米,纖細,三棱形,上部稍粗糙,基部葉鞘淡褐色,撕裂成纖維狀。葉短于稈,寬2~3(5)毫米,平張,邊緣粗糙,質(zhì)硬。苞片最下部的葉狀,長于花序,具短鞘,鞘長1.5~2毫米,其余的剛毛狀,近無鞘。小穗2~5個,上部的接近,下部的遠離,頂生小穗雄性,長圓形,長1~1.5厘米,寬2~3毫米,近無柄,緊靠近其下面的雌小穗;側(cè)生小穗雌性,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少有圓柱形,長0.6~1.5(2) 厘米,寬3-4毫米,具稍密生的花,無柄或最下部的具長2~3毫米的短柄。雄花鱗片倒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具短尖,膜質(zhì),黃白色,背面中間綠色;雌花鱗片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先端截形或圓形,長2~2.5毫米(不包括芒),寬約1.2~2毫米,膜質(zhì),蒼白色,背面中間綠色,具3條脈,向頂端延伸成長芒,芒長2~3.5毫米。果囊近等長于鱗片,倒卵形,鈍三棱形,長2~2.5毫米,寬約1.2~2毫米,膜質(zhì),淡綠色,具多條脈,上部密被短柔毛,基部漸狹,具短柄,頂端急縮成圓錐狀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堅果緊包于果囊中,卵形,長約1.8毫米,栗色,頂端縊縮成環(huán)盤;花柱基部膨大成圓錐狀,柱頭3個?;ü?~6月。
喜生于山坡草地,灌叢林下和路邊雜草叢中,是一種四季長綠的苔草 (在暖溫帶以南地區(qū)),其新葉與老葉的更替規(guī)律是,在夏、秋、冬三季盡管其株叢不斷分蘗形成新株,但原有的葉片并不凋枯,只是在每年春季2月底至3月初,新葉不斷生出情況下,越冬的老葉逐漸枯死,這個過程一般延續(xù)半個月,對放牧利用甚為有利,對建立人工常綠草地或城鎮(zhèn)草坪,具有重大意義。據(jù)安徽生物研究所資料,青綠苔草花葶的生長,從3月2日花穗破土開始,至4月9日堅果的青熟而終止,5月19日地上部枯死。此后,處于果后營養(yǎng)期的株叢進入快速生長,至7月8日,平均日增長0.59毫米,最大日增長,出現(xiàn)在5月19~5月29日,平均日增長達1.2毫米。以后生長基本停止,分蘗速度加快,株叢最大高度達67毫米,以綠色的株叢渡過冬季。分蘗力和再生力強。由于其芽點分布于地下,而葉的分生組織又處于近地表的青綠苔草基部。因此,無論刈割或放牧,其生長點不易受損害,只要水肥保證,再生力非常強。如1982年7月8日刈割,產(chǎn)鮮草4002公斤/公頃;而8月27日測定再生草產(chǎn)量,竟高達12807公斤/公頃。 分根或播種繁殖。前者,在有種苗的情況下方便易行,栽種后成活率高,當年就可收獲;后者,播種后,幼株生長緩慢,生長兩年尚難獲得較高的收獲量。適應的生態(tài)幅度比較寬,廣泛分布于暖溫帶北界以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東界以東的濕潤、半濕潤地區(qū),既可在沙壤土上定居,也可在強酸性黏土上生長,適應的土壤pH4.5~8。在冬季零下26℃的條件下,能安全越冬,在夏季35℃以上的持續(xù)高溫下,能正常生長。適應的降水范圍是400~1300毫米。耐蔭蔽,喜歡濕潤環(huán)境,也非常耐水漬。既耐高溫,也耐干旱。1984年7~8月份,安徽地區(qū)發(fā)生嚴重旱災,在連續(xù)40多天未下透雨的情況下,無明顯受害。
短芒薹草Carex breviaristata K. T. Fu
青綠薹草(原變種)Carex breviculmis R. Br. var. breviculmis
直蕊薹草(變種)Carex breviculmis R. Br. var. cupulifera (Hayata) Y. C. Tang & S. Yun Liang
纖維青薹Carex breviculmis R. Br. var. fibrillosa (Franch. & Sav.) Matsum. & Hayata
絲葉薹草Carex capilliformis Franch.
仲氏薹草Carex chungii Z. P. Wang
仲氏薹草(原變種)Carex chungii Z. P. Wang var. chungii
堅硬薹草(變種)Carex chungii Z. P. Wang var. rigida Y. C. Tang & S. Yun Liang
無喙囊薹草Carex davidii Franch.
長穗薹草Carex dolichostachya Hayata
長穗薹草(原亞種)Carex dolichostachya Hayata subsp. dolichostachya
阿里山宿柱薹(亞種)Carex dolichostachya Hayata subsp. trichosperma (Ohwi) T. Koyama
三陽薹草Carex duvaliana Franch. & Sav.
穿孔薹草Carex foraminata C. B. Clarke
擬穿孔薹草Carex foraminatiformis Y. C. Tang & S. Yun Liang
綠囊薹草Carex hypochlora Freyn
江蘇薹草Carex kiangsuensis Kük.
灰帽薹草Carex mitrata Franch.
具芒灰帽薹草Carex mitrata Franch. var. aristata Ohwi
灰帽薹草(原變種)Carex mitrata Franch. var. mitrata
截嘴薹草Carex nervata Franch. & Sav.
橫紋薹草Carex nugata Ohwi
豌豆形薹草Carex pisiformis Boott
類白穗薹草Carex polyschoenoides K. T. Fu
齊云薹草Carex qiyunensis S. W. Su & S. M. Xu
上杭薹草Carex shanghangensis S. Yun Liang
伴生薹草Carex sociata Boott
小苞葉薹草Carex subebracteata (Kük.) Ohwi
三穗薹草Carex tristachya Thunb.
合鱗薹草(變種)Carex tristachya Thunb. var. pocilliformis (Boott) Kük.
三穗薹草(原變種)Carex tristachya Thunb. var. tristachya
東方薹草Carex tungfangensis L. K. Dai & S .M. Huang
格式:pdf
大?。?span id="qfperh5" class="single-tag-height">1.4M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5
瀝青主要成分是 ? 發(fā)布時間: 2007-01-15 瀝青主要成分是 解答 : 瀝青主要可以分為煤焦瀝青、石油瀝青和天然瀝青三種: 一、 煤焦瀝青:煤焦瀝青是煉焦的付產(chǎn)品,即焦油蒸餾后殘留在蒸餾釜內(nèi) 的黑色物質(zhì)。它與精制焦油只是物理性質(zhì)有分別,沒有明顯的界限,一般 的劃分方法是規(guī)定軟化 點在 26.7℃(立方塊法)以下的為焦油, 26.7℃ 以上的為瀝青。煤焦瀝青中主要含有難揮發(fā)的蒽、菲、芘、■等。這些物 質(zhì)具有毒性,由于這些成分的含量 不同,煤焦瀝青的性質(zhì)也因而不同。溫 度的變化對煤焦瀝青的影響很大,冬季容易脆裂,夏季容易軟化。加熱時 有特殊氣味;加熱到 260℃在 5小時以后,其所含 的蒽、菲、芘、■等成 分就會揮發(fā)出來。 二、石油瀝青:石油瀝青是原油蒸餾后的殘渣。根據(jù)提煉程度的不同,在 常溫下成液體、半固體或固體。石油 瀝青色黑而有光澤,具有較高的感溫 性。由于它在生產(chǎn)過程
拉丁名:Carexbreviculmis
別名:青營(植物學大詞典)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短。稈叢生,高8-40厘米,纖細,三棱形,上部稍粗糙,基部葉鞘淡褐色,撕裂成纖維狀。葉短于稈,寬2-3 (5) 毫米,平張,邊緣粗糙,質(zhì)硬。苞片最下部的葉狀,長于花序,具短鞘,鞘長1.5-2毫米,其余的剛毛狀,近無鞘。小穗2-5個,上部的接近,下部的遠離,頂生小穗雄性,長圓形,長1-1.5厘米,寬2-3毫米,近無柄,緊靠近其下面的雌小穗;側(cè)生小穗雌性,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少有圓柱形,長0.6-1.5 (2) 厘米,寬3-4毫米,具稍密生的花,無柄或最下部的具長2-3毫米的短柄。雄花鱗片倒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具短尖,膜質(zhì),黃白色,背面中間綠色;雌花鱗片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先端截形或圓形,長2-2.5毫米(不包括芒),寬約1.2-2毫米,膜質(zhì),蒼白色,背面中間綠色,具3條脈,向頂端延伸成長芒,芒長2-3.5毫米。果囊近等長于鱗片,倒卵形,鈍三棱形,長2-2.5毫米,寬約1.2-2毫米,膜質(zhì),淡綠色,具多條脈,上部密被短柔毛,基部漸狹,具短柄,頂端急縮成圓錐狀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堅果緊包于果囊中,卵形,長約1.8毫米,栗色,頂端縊縮成環(huán)盤;花柱基部膨大成圓錐狀,柱頭3個?;ü?-6月。
地理分布:
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生于山坡草地、路邊、山谷溝邊,海拔470-2300米。分布于俄羅斯、朝鮮、日本、印度、緬甸。
本種分布廣,南自澳大利亞北部,經(jīng)印度尼西尼、菲律賓、印度、尼泊爾、中國、日本至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qū),變異很大,是一個多型種,這些變異究竟能分為幾個亞種或變種,還未見進行全面研究過。但根據(jù)我國常見的志書中,多分為三個區(qū)別較明顯的類型,中國植物志暫作變種處理。
拉丁名:Carexduriuscula
別名:卵穗薹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細長、匍匐。稈高5-20厘米,纖細,平滑,基部葉鞘灰褐色,細裂成纖維狀。葉短于稈,寬1-1.5毫米,內(nèi)卷,邊緣稍粗糙。苞片鱗片狀。穗狀花序卵形或球形,長0.5-1.5厘米,寬0.5-1厘米;小穗3-6個,卵形,密生,長4-6毫米,雄雌順序,具少數(shù)花。雌花鱗片寬卵形或橢圓形,長3-3.2毫米,銹褐色,邊緣及頂端為白色膜質(zhì),頂端銳尖,具短尖。果囊稍長于鱗片,寬橢圓形或?qū)捖研?,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平凸狀,革質(zhì),銹色或黃褐色,成熟時稍有光澤,兩面具多條脈,基部近圓形,有海綿狀組織,具粗的短柄,頂端急縮成短喙,喙緣稍粗糙,喙口白色膜質(zhì),斜截形。小堅果稍疏松地包于果囊中,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長1.5-2毫米,寬1.5-1.7毫米;花柱基部膨大,柱頭2個。花果期4-6月。
地理分布:
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甘肅;生于草原,山坡、路邊或河岸濕地,海拔250-700米。分布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遠東地區(qū)和中亞地區(qū))、蒙古北部、朝鮮。
拉丁名:C.duriusculasubsp. rigescens
形態(tài)特征:
與寸草的區(qū)別在于雌花鱗片具寬的白色膜質(zhì)邊緣。葉片平張?;ü?-6月。
地理分布:
產(chǎn)遼寧、吉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生山坡、半干旱地區(qū)或草原上。分布于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模式標本采自河北。
拉丁名:Carexgiraldiana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木質(zhì),匍匐。稈高16-3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分裂成纖維狀的老葉鞘。葉短于或等長于稈,寬2-5毫米,邊緣粗糙,反卷,淡綠色,稍堅硬。苞片短葉狀,具鞘。小穗3-5個,彼此遠離,頂生1個雄性,棒狀圓柱形,長1厘米;側(cè)生小穗雌性,頂端常具雄花,卵形,具3-5朵花,長6-8毫米;小穗柄三棱形,上具疏齒,上部兩個的柄短,包藏于包鞘內(nèi),下部兩個的柄稍長,伸出鞘外。雌花鱗片長圓形,頂端近截形,淡黃白色,背面中間3條脈綠色,延伸成粗糙的短尖。果囊與鱗片近等長,斜展,倒卵形,長5-6毫米,近革質(zhì),黃綠色,被疏短硬毛,具多條脈基部漸狹成柄,稍斜,先端急縮成喙,喙圓柱形,喙口具2淺齒。小堅果緊包于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狀;花柱基部膨大,柱頭3個?;ü?-5月。
地理分布:
產(chǎn)陜西;生于山谷路旁,海拔1200米。模式標本采自陜西澇峪山。
拉丁名:Carexheterostachya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具長的地下匍匐莖。稈高20-40厘米,三棱形,下部平滑,上部稍粗糙,基部具紅褐色無葉片的鞘,老葉鞘常撕裂成纖維狀。葉短于稈,寬2-3毫米,平張,質(zhì)稍硬,邊緣粗糙,具稍長的葉鞘。苞片芒狀,常短于小穗,或最下面的稍長于小穗,無苞鞘或最下面的具短鞘。小穗3-4個,常較集中生于稈的上端,間距較短,上端1-2個為雄小穗,長圓形或棍棒狀,長1-3厘米,無柄;其余為雌小穗,卵形或長圓形,長8-18毫米,密生多數(shù)花,近于無柄,或最下面的小穗具很短的柄。雄花鱗片卵形,長約5毫米,膜質(zhì),褐色,具白色透明的邊緣,具3條脈;雌花鱗片圓卵形或卵形,長約3.5毫米,頂端急尖,具短尖,上端邊緣有時呈嚙蝕狀,膜質(zhì),中間淡黃褐色,兩側(cè)褐色,邊緣白色透明,具3條脈,中脈綠色。果囊斜展,稍長于鱗片,寬卵形或圓卵形,鈍三棱形,長3-4毫米,革質(zhì),褐色,無毛,稍有光澤,脈不明顯,基部急縮為鈍圓形,頂端急狹為稍寬而短的喙,喙口具兩短齒。小堅果較緊地包于果囊內(nèi),寬倒卵形或?qū)挋E圓形,三棱形,長約2.8毫米,基部具很短的柄,頂端具短尖;花柱基部不增粗,柱頭3個?;ü?-6月。
地理分布:
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河南等??;生于干燥的山坡或草地,或道旁荒地,海拔300-1000米左右。也分布于朝鮮。模式標本采自北京。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