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高達45米,胸徑1.5米;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規(guī)則的鱗狀塊片;枝平展或斜展,樹冠寬塔形或傘形,枝條每年生長一輪,但在廣東南部則通常生長兩輪,淡黃褐色,無白粉,稀有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或圓柱形,褐色,頂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成漸尖的長尖頭,微反曲。針葉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20厘米,細柔,微扭曲,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皮下層細胞單型,第一層連續(xù)排列,第二層由個別細胞斷續(xù)排列而成,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后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厘米,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長6-15厘米;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于新枝近頂端,淡紫紅色,一年生小球果圓球形或卵圓形,徑約2厘米,褐色或紫褐色,上部珠鱗的鱗臍具向上直立的短刺,下部珠鱗的鱗臍平鈍無刺。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圓形,長4-7厘米,徑2.5-4厘米,有短梗,下垂,成熟前綠色,熟時栗褐色,陸續(xù)脫落;中部種鱗近矩圓狀倒卵形,或近長方形,長約3厘米;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橫脊微明顯,鱗臍微凹,無刺,生于干燥環(huán)境者常具極短的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毫米,連翅長2-2.7厘米;子葉5-8枚;長1.2-2.4厘米;初生葉條形,長2.5-3.6厘米,葉緣具疏生刺毛狀鋸齒。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
為喜光、深根性樹種,不耐庇蔭,喜溫暖濕潤氣候,能生于干旱、瘠薄的紅壤、石礫土及沙質土,或生于巖石縫中,為荒山恢復森林的先鋒樹種。常組成次生純林或與櫟類、山槐、黃檀等闊葉樹混生。在肥潤、深厚的砂質壤土上生長迅速,在鈣質土上生長不良或不能生長,不耐鹽堿。
產于江蘇(六合、儀征)、安徽(淮河流域、大別山以南), 河南西部峽口、陜西漢水流域以南、長江中下游各省區(qū),南達福建、廣東、臺灣北部低山及西海岸,西至四川中部大相嶺東坡,西南至貴州貴陽、畢節(jié)及云南富寧。在長江下游其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長江中游海拔1100-1200米以下,在西部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越南北部有馬尾松人工林。模式標本采自非洲南部好望角引種的馬尾松樹。
黃山松是由黃山獨特地貌、氣候而形成的中國松樹的一種變體。黃山松一般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黃山北坡在1500-1700米處,南坡在1000-1600米處。黃山松的千姿百態(tài)和黃山自然環(huán)境有著...
鑫山松源苗木(趙榮征)位于五岳獨尊泰山腳下-泰安市泰山區(qū)大津口鄉(xiāng)。鑫山松源苗木專業(yè)從事種植各種園林綠化苗木和果樹苗的培育,主產白皮松、華山松、泰山景松、黑松、油松、雪松、龍柏苗等四季常青苗木;并有大量...
黃山松的能夠被風送到花崗巖的裂縫中去,以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鉆勁,在那里發(fā)芽、生根、成長。黃山泥土稀少,但花崗巖中肉紅色的長石中含有鉀,夏天雷雨后空氣中的氮氣變成氮鹽,可以被巖層和泥土吸收,進而為松樹...
格式:pdf
大?。?span id="jfw5bc4" class="single-tag-height">1.2MB
頁數(shù): 6頁
評分: 4.7
介紹了竹山松樹嶺水電站的帷幕灌漿試驗情況。通過試驗選定了帷幕灌漿孔的孔距、透水率、平均單位注入量等參數(shù),可以指導后續(xù)施工。
生長于海拔2900-3800米高山松樹林下及山坡草地,。
華山松樹形高大、針葉蒼翠、球果累累,也是庭園綠化觀賞和營養(yǎng)豐富可口的干果樹種。
白松木材可以作為火柴桿、箱盒、線條、房屋構造等工業(yè)用材。同時白松的材質與顏色等指標均為最高級的包裝用材。
物理性能
1、材質輕、柔軟,韌性中等;
2、強度和抗震性能低,抗腐蝕性中等偏低;
3、耐用性好,不易翹曲變形。
加工性能
1、使用手工或機械工具進行車削和刨削等一般性加工時性能非常好;
2、蒸汽彎曲性能出眾;
3、膠粘性能良好;釘釘、開榫的性能很好,不需事先用填料填充孔隙;
4、上色等表面處理性能良好,不過著色時可能會出現(xiàn)吸收不勻的斑點。
l、華山松又名為白松、五須松在秦巴山區(qū)、渭北一些山區(qū)丘陵都可栽植,年平均氣溫應在15℃以下,年降水量在600—1500毫米。對土壤適應性強,在山地褐土、紅黃壤、紅色石灰土上都能生長。但對土壤水分要求較嚴格,不耐干旱和瘠薄,更不耐鹽堿和排水不良。華山松較能耐寒,在零下7—10℃的低溫下能正常生長,在高達零下31℃的絕對低溫下也可生長。華山松樹形高大、針葉蒼翠、球果累累,也是庭園綠化觀賞和營養(yǎng)豐富可口的干果樹種。
2、馬尾松又名青松、樅松, 是亞熱帶主要造林樹種,只能在巴山和秦嶺南坡一些地方栽植。適生溫暖濕潤性氣候,在年平均溫度13—22℃,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方生長。不耐過低溫度,在冬季零 下15℃時,幼樹的針葉就會出現(xiàn)枯萎。馬尾松對土壤要求不嚴,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在粘土、沙土、石礫土以及陽坡土層薄或石縫中都可生長。喜歡酸性和微酸土壤,PH值在4.5—6.5 的山地生長最好。馬尾松生長快、壽命長,適應性強,樹勢挺拔,蒼勁雄偉,既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鋒樹種,也是營造風景林,療養(yǎng)林的好樹種。
3、油松又名短葉松、黑松 適應性最廣,在陜西省從南向北都可生長,是適應大陸性氣候最佳的一種松樹品種。耐寒,抗旱能力強,能耐零下25℃的低溫,在降水量300—400毫米的陜北北部地區(qū)都能生長。油松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喜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在PH值7.5以上的堿性土壤,則生長不良。不耐鹽堿性土壤,但在石灰?guī)r山地、土層深厚、有機質含水量高,降水量充沛,排水良好地方生長良好。因此,油松是陜西省北部黃土溝壑、風沙區(qū)營造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主要針葉喬木樹種之一。
4、樟子松 它是我國東北地區(qū)主要速生用材樹種和防護林、“四旁”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60年代引入我省榆林地區(qū)栽植,生長良好。它耐寒性很強,能耐零下40—50℃的低溫。同時,也是抗旱性很強的樹種,不苛求土壤水分,根系非常發(fā)達,可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宜在風沙土、礫質粗砂土、沙壤、黑鈣土、白漿土上生長。在PH值超過8的堿性土和含鹽量超過 0.1%或有漬水的地方,才對其生長不利。從樟子松對適生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它只宜在陜北地區(qū)做為防沙、固沙和溝壑治理、“四旁”綠化樹種,大面積栽植。
5、雪松又名喜馬拉雅松、喜馬拉雅雪松 雪松樹形挺拔高大,雄偉壯麗,是珍貴的用材樹種和世界著名觀賞樹種。 雪松是亞熱帶樹種,適宜在溫暖濕潤性氣候,年降雨量600一1000毫米,酸性或微酸性的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上生長。但在粘重的黃土和土壤瘠薄,巖石裸露的地方也能生長,不適在低洼水或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生長。否則會生長不良,甚至枯死。它抗煙能力差,易受煙害。雪松適宜在關中和陜南栽植,由于雪松結實很少,扦插成活率低,主要靠外省供應,故每年用于庭園綠化和行道樹栽植。雪松自然類型很多,根據(jù)樹型和分枝的狀況,可分為厚葉雪松、垂枝雪松、翹枝雪松。
6、紅松(P.koraiensis) 小枝密生黃褐色或紅褐色柔毛。球果長10~14厘米,成熟種鱗不張開或微張開。種子不脫落無翅。中國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qū)的主要成林樹種。中國的西北界為愛輝至北安一線,西南界為丹東至本溪。中國向東北還伸展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以東蘇聯(lián)遠東南部沿海地區(qū),向南分布朝鮮和日本的本州中部、四國山地。
7、新疆五針松(P.sibirica) 形態(tài)與紅松相似,主要特點小枝具淡黃色毛;球果長5~8厘米;種鱗先端圓,內曲。中國分布在新疆阿爾泰山西北部的卡納斯河和霍姆河流域,垂直分布于海拔1600~2340米范圍,常與新疆落葉松混生。蘇聯(lián)歐洲部分東北部和西伯利亞有分布。
8、赤松(P.densiflora) 樹干上部樹皮紅褐色,薄片脫落;小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被白色。葉2針一束。球果成熟后呈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較薄,鱗盾平,通常具刺。分布于黑龍江東部、吉林長白山區(qū)、遼東中部至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半島。日本、朝鮮、蘇聯(lián)也有分布。
9、高山松(P.densata) 葉2針一束,稀3針一束,或2針、3針并存,長6~15厘米。球果卵圓形,長5~6厘米,徑約4厘米,成熟時暗栗褐色,種鱗張開,鱗盾肥厚隆起,鱗臍突起,多有明顯刺狀尖頭。分布于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及云南西北部高山地區(qū)。在康定以西沿雅礱江兩岸及西藏東部海拔2600米向陽山坡上或河流兩岸組成單純林,其垂直分布較云南松為高。
10、馬尾松(P.massoniana) 針葉細柔,2針一束,長12~20厘米。球果卵圓形,長4~7厘米;鱗盾平或微隆起;鱗臍無刺。是中國分布最廣的松樹。水平分布北抵河南桐柏山、大別山、伏牛山南坡、陜西秦嶺南坡;南到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島、臺灣北部;西達貴州金沙、黔西、安順、黃果樹一線和四川青衣江、大相嶺一帶。垂直分布在長江下游為海拔700米以下,長江中游為1100~1200米以下,西部為1500米以下。
11、云南松(P.yunnanensis) 葉3針一束,稀2針一束,長10~30厘米。種鱗鱗盾肥厚,鱗臍具短刺。云南松地理分布較廣,東至貴州西部的畢節(jié)、水城及廣西西部百色地區(qū),北至四川西部的大渡河、 安寧河、雅礱江流域,西至西藏察隅,南抵云南文山及紅河、思茅、臨滄北部;其中以金沙江中游、南盤江中下游最集中。垂直分布在云南南部約為海拔1300米以上,滇西北部約在1800~3100米,四川為1000~3000米,貴州為1000~2000米,廣西為600~1600米。
12、黃山松 (P.taiwanensis) 葉2針一束,長7~13厘米,樹脂道3~7個,中生。球果卵圓形,長3~5厘米,幾乎無?;蚓叨坦?;鱗盾稍肥厚隆起,鱗臍具短刺。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臺灣等省的高山地帶。垂直分布范圍在浙江天目山和天臺山,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安徽大別山和黃山為600~2000米,江西廬山為1000~1500米,湖南衡山為海拔1000米,福建中部及西部山區(qū),海拔1000~1500米,臺灣中央山脈為 750~2800米,多形成純林。
13、南亞松(P.latteri) 葉2針一束,長15~27厘米,樹脂道2個,中生于背面。球果長圓錐形,長5~10厘米。鱗盾肥厚隆起,橫脊明顯,鱗臍稍凹。分布于海南島、廣西南部海拔50~1200米丘陵臺地及山地。海南島白沙、屯昌山區(qū)有純林。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及菲律賓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