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蘇鐵為棕櫚狀常綠植物。干圓柱形,高可達5米,干徑達45厘米。葉集莖頂,被絨毛。葉柄長10-25厘米,具10-25短刺;羽葉長0.8-1米,羽片100-200對,條形,革質(zhì),長15-22厘米。雄球花序狹圓柱形,長30-50厘米;大孢子葉密被褐色絨毛,孢子葉片寬卵形,長10-28厘米,寬7-11厘米,篦齒狀分裂。
本種僅分布于臺灣東部,臺東縣的紅葉溪上游,海拔400-800米有大面積集中分布區(qū)。由于種子大,難于傳播遠處,除在產(chǎn)地保護外,更應加強引種栽培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和深圳仙湖植物園都已引種成功。
中國第一批保護植物紅皮書中并沒有臺東蘇鐵,該種是1994年植物學家對原臺灣蘇鐵(C. taiwaniana)深入研究并核對了模式標本之后確立的新種,過去一直錯誤地把本種當作臺灣蘇鐵,考慮到它的來歷,應該把它與原臺灣蘇鐵同樣視作同一級別的保護植物。
中文名稱 | 臺東蘇鐵 | 拉丁學名 | Taitung cycad |
---|---|---|---|
別稱 | 榴鐵鷗 | 二名法 | Cycas taitungensis |
界 | 植物界 | 門 | 裸子植物門 |
綱 | 蘇鐵綱 | 目 | 蘇鐵目 |
科 | 蘇鐵科 | 屬 | 蘇鐵屬 |
種 | 臺東蘇鐵 | 分布區(qū)域 | 臺東縣海岸山脈東富公路與延平鄉(xiāng)紅葉村鹿野溪上游向陽河谷兩側(cè) |
臺東蘇鐵分布范圍
臺東蘇鐵產(chǎn)于臺東紅葉村之山區(qū),清水及海岸山脈東側(cè)近泰源之山地,于排水良好之石塊地上及溪流兩岸,族群數(shù)量稀少。
臺灣特有種。
現(xiàn)今,臺東蘇鐵自然生長者已非常的少,尤其是大面積群落生長者更是稀少 。臺東蘇鐵的原始生育地,目前僅知分布于臺東縣海岸山脈東富公路(臺23線)與延平鄉(xiāng)紅葉村鹿野溪上游向陽河谷兩側(cè)。
臺東蘇鐵的花單性,雌雄異株,雄球花呈長圓錐形,由多數(shù)螺旋狀排列的盾形小孢子葉組成;雌球花呈卵圓形,長約二到三十公分,為多數(shù)大孢子葉排列而成。大孢子葉為羽裂之葉狀,邊緣有二到五個胚珠,每一球果可產(chǎn)生一、二百粒種子。種子呈橢圓形,直徑二到三公分,長約四到五公分。
樹形極為優(yōu)一般民眾所喜愛之庭園植物,具經(jīng)濟價值。
綠化美化觀賞用:植株優(yōu)美,是優(yōu)良的庭栽觀賞及行道樹,葉為插花材料。
【觀賞特色】:庭園樹、行道樹。
效用:雄花序為止血藥。
富含淀粉質(zhì)等營養(yǎng)物,可提供小型哺乳類的食物來源。
病蟲危害
珍稀植物臺東蘇鐵群落分布于臺東縣鹿野溪兩岸,主要生長在開闊山坡、峭壁及崩塌地,臺東林區(qū)管理處于本(2005)年初發(fā)現(xiàn)管轄延平事業(yè)區(qū)第19、23、40林班"臺東蘇鐵保留區(qū)"內(nèi)之臺東蘇鐵遭受---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入侵危害,為了挽救這珍稀國寶樹,林務局已邀請學者、專家及相關單位積極研討各種防疫措施,此外為了有效防止疫情擴散,亦曾多次深入山區(qū)進行現(xiàn)場采樣調(diào)查及防治工作,因臺東蘇鐵生長區(qū)域多為懸崖峭壁加上山區(qū)氣候環(huán)境影響,工作人員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涉水及攀爬陡峻山坡,不畏工作艱辛及地形險惡,挽救這珍稀國寶樹做最大的努力。
為了有效達到防治效果,臺東林區(qū)管理處整合學者、專家及相關單位的建議采取三項防治措施:
一、化學藥劑防治:為顧慮到環(huán)境生態(tài)保護,采小面積試驗,目前防治效果尚佳,受害植株已長出嫩葉。
二、物理防治:割除蟲害植株枝條就地集中焚毀。
三、生物防治:已覓得白輪盾介殼蟲天敵--雙色出尾蟲,并將施放作業(yè)與屏東科技大學賴博永博士合作辦理。
施行防治后經(jīng)密切觀察植株萌芽、枯死及蟲害危害情形,監(jiān)測結(jié)果其疫情略有改善。
對比區(qū)別
蘇鐵小灰蝶賴以維生的臺東蘇鐵,大都只在春天長出可供食用的新葉,但蘇鐵小灰蝶全年都會繁殖,于是蘇鐵小灰蝶只好四處流浪,尋找臺東蘇鐵側(cè)枝發(fā)出少量不定芽來維系族群不致滅絕。臺東蘇鐵和蘇鐵小灰蝶經(jīng)長期演化后,形成一種動態(tài)平衡。但約二十年前,臺灣刮起一陣蘇鐵熱,大量引進外來種蘇鐵,導致蘇鐵小灰蝶過度繁殖,幼蟲在食物嚴重不足下發(fā)生地區(qū)性滅絕現(xiàn)象。
臺東蘇鐵形態(tài)特征
臺東蘇鐵(Cycas taitun gensis)又稱榴鐵鷗。主要分布于臺灣省臺東縣的紅葉溪上游及海岸山脈海拔300~950米懸崖或叢林中,廣東省深圳市、中山市、廣州市等地有栽培, 為我國特有種之一。
臺東蘇鐵樹干圓柱形,單干,稀分枝,高達2.5米,稀達5米,干徑可達45厘米,葉痕宿存,密被莖頂絨毛;鱗葉三角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刺尖,密生淡棕色絨毛;羽葉長80~200厘米,平展,深綠色,葉柄長10~25厘米,幼時被稀疏柔毛,具10~25對短刺,刺長0.2~0.3厘米,間距1~1.5厘米;羽片100~200對,條形,革質(zhì),邊緣平,不反卷,先端漸尖,頂有小尖頭,中脈在上面平或微隆起,在下面隆起,中部羽片長(10)15~22厘米,寬0.4~0.8厘米。雄球花長30~50(60)厘米,直徑8.5~10厘米,狹圓柱形至狹卵形,直立,黃褐色,小孢子葉長2.5~4.5厘米,寬1.1~1.8厘米,有小尖頭,外被棕色絨毛;大孢子葉長10~28厘米,密被褐色絨毛,頂片長9~14厘米,寬7~ll厘米,寬卵形,篦齒狀分裂,兩側(cè)各備具鉆形裂片13~20枚,裂片長2~5厘米,寬0.2~0.3厘米,大孢子葉柄部長7~15厘米,著生(2)4~6枚胚珠,胚珠密被棕色絨毛;種子橢圓形至扁闊狀橢圓形,成熟時深紅色或橘紅色,干后變紫紅色或黑色,密被或疏被棕色絨毛,長3.8~4.5厘米,寬2~3厘米。
臺東蘇鐵與蘇鐵形態(tài)相似,但羽葉平展,羽片邊緣平,兩面中脈隆起。大孢子葉密生黃褐色絨毛。成熟后逐漸脫落,下部柄狀。種子倒卵形至長橢圓形,紅紫色。
臺東蘇鐵為蘇鐵科蘇鐵屬裸子植物,多年生常綠灌木,樹高 1~3 公尺,主干粗大布滿密生之 葉痕,直立。葉羽狀復葉,螺旋叢生排列于莖頂,葉柄基部宿存;小葉線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下表面淡綠色,邊緣平或略反卷,近葉柄基部者退化成刺狀;鱗片葉小,前端長刺狀,密被褐毛。雌雄異株;雄球花長圓錐柱形,頂生;雌球果花球形,大孢子葉于莖頂螺旋狀排列成半球形,前方扁平呈闊卵形,邊緣羽狀分裂, 小裂片成刺狀, 尖銳, 后方柄狀,柄之前方兩側(cè)共有胚珠 3~5 粒。種子為扁倒卵形,外種皮為朱紅色。臺灣有一引進的,而且常被栽種在庭園的蘇鐵(C. revoluta Thunb.)與本種外形相似。該種的葉短,不或偶爾略扭曲,小葉的邊緣明顯反卷,可與本種區(qū)別。
莖:樹高 1~4.5 公尺,莖柱狀,單一或罕分岐,主干粗大密被有葉柄殘留之木質(zhì)基部(葉痕)。
葉:一回羽狀復葉,螺旋叢生排列于莖頂,形成樹冠,連葉柄長 1~2 公尺,線狀長橢圓形,葉基銳形,葉尖鈍形,葉柄基部宿存;小葉片長 10~20 公分,寬 0.4~0.8 公分,線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邊緣平或略反卷,近葉柄基部者退化成刺狀;鱗片葉小,前端長刺狀,密被褐毛。
花:單性花,雌雄異株;雄球花長圓錐柱形,頂生,長約 50 公分,直徑 9~10 公分,雄蕊多數(shù),長 2.5~4.5 公分,寬 1.5~1.8 公分,密覆瓦狀排列,外被棕色絨毛,下面具多數(shù)之花粉囊;雌球果花頂生,球形,長約 25 公分,徑約 20 公分;心皮多數(shù),密生成冠狀,全長約 15 公分,為具長柄之圓形大孢子葉密被銹褐色絨毛,于莖頂螺旋狀排列成半球形,前方扁平呈闊卵形,邊緣羽狀分裂, 小裂片成刺狀, 尖銳, 后方柄狀,柄之前方兩側(cè)共有胚珠 2~5 粒,互生或?qū)ι?/p>
果實:種子核果狀,長 4~5 公分,徑寬約 3 公分,扁倒卵形,外種皮為朱紅色。
臺東蘇鐵為棕櫚狀常綠植物。干圓柱形,高可達5米,干徑達45厘米。葉集莖頂,被絨毛。葉柄長10-25厘米,具10-25短刺;羽葉長0.8-1米,羽片100-200對,條形,革質(zhì),長15-22厘米。雄球花...
你好,臺灣蘇鐵特征:樹干圓柱形,高1-3.5米,徑20-35厘米,有殘存的葉柄。羽狀葉長達180厘米,寬20-40厘米,條狀矩圓形,先端鈍,基部漸狹,葉柄長15-40厘米,橫切面卵圓形,兩側(cè)有刺,刺長...
蘇鐵:俗稱:鐵樹,別名:辟火蕉、鳳尾蕉、鳳尾松、鳳尾草,拉丁文名:Cycas revoluta Thunb. 蘇鐵科、蘇鐵屬,一...
臺東蘇鐵生長環(huán)境
多年生 長綠灌木至小喬木,高約2公尺,稀可達5公尺,干直立粗大,布滿 木質(zhì)葉痕。葉為一回羽狀復葉,小葉線形,先端刺尖,葉緣不反卷,幼嫩階段密部長毛,成熟則逐漸脫落?;斏菩郛愔?,雄花序常圓錐形,長約70公分;雌花序類似圓球形,雌花之大孢子葉頂端羽狀分裂,胚珠著生于大孢子葉葉柄兩側(cè),全體密生灰黃色柔毛。雄花長圓柱形,狀似毯果;雌花由多數(shù)心皮組成,羽毛狀,能著生胚珠成種子??伤幱?止咳、通經(jīng);種子去皮,磨成粉狀,可供食用。
【適性】:砂質(zhì)壤土或壤土,日照充足生育較旺盛。
【繁殖】:播種法、分株或扦插法。
【生長型態(tài)】:常綠灌木。
【葉子描述】:復葉似羽,形狀似棕梠,前端有尖刺,葉面兩側(cè)部相對稱,邊緣顯著反卷,背面有絨毛。
【花的描述】:雌雄花序分株,雄球花(小胞子囊穗)長圓柱形,由多個三角尖頭形狀之小胞子葉所組成,似球果;雌球花(大胞子葉)扁平,裂片部分細長紅色,胚株生于兩側(cè)。
【果實種子】:核果狀,長橢圓形,紅紫色。
【生育產(chǎn)地】:分布于低海拔近溪谷山區(qū),臺東卑南大溪,與"臺灣蘇鐵"(Cycas taiwaniana Carr.)實為不同之種類。
生長速度緩慢,往往要十年后才見開花。
臺東蘇鐵栽培技術
漸危種。近年來由于挖采作園林觀賞者日益俱增,同時云南南部開發(fā)種植經(jīng)濟作物,天然林被毀,在雌雄異株,不?;ńY(jié)子,致使植株急劇減少,有變?yōu)闉l危種類的危險。
【形態(tài)特征】 棕櫚狀常綠植物,高達3米,樹干圓柱形、覆被著宿存的葉柄。葉羽狀全裂,長1 -1.5米,葉柄長15-30厘米,兩側(cè)有長約2毫米的疏刺;羽片80-120對,硬革質(zhì),披針狀線形,長15-20厘米,寬6-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不對稱,中脈在兩面均隆起。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莖頂,長圓錐狀,具多數(shù)螺旋狀排列的小孢小葉,直徑10-15厘米,小孢子葉 楔形,長3.5-4.5厘米,密被褐黃色絨毛,下面有多數(shù)3-5個聚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多數(shù),簇生莖頂,密被褐黃色絨毛,上部斜方狀寬圓形、寬6-8厘米,有30余個鉆形裂片,裂片 長3-3.5厘米,先端尾狀刺尖,大孢子葉下部窄成粗的柄狀,長3-7厘,胚珠2-4,生于大孢子葉中部兩側(cè)。種子卵狀球形,長4.5-5厘米,直徑4-4.7厘米,熟時紅褐色。?
【地理分布】 在中國分布于云南南部紅河、思茅和西雙版納地區(qū)。生于海拔1 5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疏林下或次生灌叢間。印度、尼泊爾至中南半島各國均有分布。
【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特性】 分布區(qū)地處云南高原亞熱帶南部季風常綠闊葉林區(qū)域。年平均溫度16 -20℃,年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集中于雨季降落,干季較長。土壤為磚紅壤,pH值4.5- 6。常生于以厚緣青岡Cyclobalanopsis thorelii (Hick-et A Camus)Hu、毛葉青岡 C.KERI I(Craib)Hu、峨眉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為優(yōu)勢的常綠闊葉林中;或在余甘子phyll anthus emblica L.、毛果箕盤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為標志的次生灌叢中也可見到。常1-3年開花一次,花期在6-7月,種子在翌年2-3月成熟。通常4-5月自莖頂萌發(fā)新葉,常宿存3-4年,而葉柄基則常宿存于莖干。
【保護價值】 其大孢子葉的形狀與二迭紀的化石蘇鐵相似,對研究蘇鐵類植物的演化、分布及古地理、古氣候等都有價值。樹姿優(yōu)美奇特,供觀賞。
【保護措施】 應在思茅或西雙版納選擇適宜地區(qū)劃為自然保護區(qū)加以保護;并應研究結(jié)實生物學特性,作為生產(chǎn)多量實生苗的科學依據(jù)。
【栽培要點】 繁殖用種子。種子壽命短。果熟采收后最播于苗慶,約1-2個月即可發(fā)芽出苗。幼苗期生長緩慢,須加強苗期管理。同時在母樹根基能萌生新苗,也可以分蘗繁殖。
瀕危種。臺灣蘇鐵是古老的殘遺植物,目前僅殘存于我國臺灣和海南的個別地區(qū),數(shù)量極少,生長緩慢,繁殖力又弱。加之森林的破壞,生境的改變和過量的挖掘,已處于瀕監(jiān)滅絕的境地。
【形態(tài)特征】 棕櫚狀常綠植物,直徑20-35厘米,莖干圓柱形,覆被著宿存的葉柄基部。葉羽狀全裂,長達180厘米,寬20-40厘米;羽片90-140對,線形,革質(zhì),亮深綠色,長18-25厘米 ,寬7-12毫米,無毛;邊稍增厚,不反卷,中脈在兩面隆起或稍隆起;葉柄長15-40厘米,兩側(cè)有短刺。雌雄異株;小孢子葉球頂生,長橢圓狀圓柱形,長約50厘米,直徑9-10厘米,小孢子葉多數(shù),近楔形,長2.5-4厘米;大孢子葉多數(shù),簇生莖端,長17-25厘米,密被黃銹 色絨毛,后變無毛,上部斜方狀圓形或?qū)捖研螌?-8厘米,羽狀半裂,裂片鉆形,先端刺尖 ,頂生裂片稍大,有鋸齒或再分裂;下部柄狀,長10-15厘米,中上部兩側(cè)著生4-6枚無毛的胚珠。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國臺灣臺東縣紅葉溪上游及海岸山脈、臺中縣清水及海南陵水、瓊中、保亭等地。在臺東縣紅葉溪上游和海南瓊中縣毛路村的深山峭壁里,尚有天然林及天然植株 。
【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特性】 臺灣蘇鐵主要分布于北回歸線附近及其以南地區(qū)。氣候特點是高溫多 雨,年平均溫20-24℃,1月平均溫11-19℃,7月平均溫24-28℃,年降水量1 500-2 000毫米。通常生長在向陽的溝谷懸?guī)r峭壁間或溪河兩岸疏林中。喜充足的陽光和濕潤、肥沃的土壤 ,也能耐短期干旱。具有抗火燒、喜溫暖、畏冷濕、忌遮蔭等特征。臺灣蘇鐵在分布區(qū)內(nèi)一般都能開花,但種子很少成熟。花期4-5月,種子當年秋年冬成熟脫落,但種胚要到第二年秋季才發(fā)育完全。10多年生植株通常在莖干基部產(chǎn)生小芽,芽體長大成分枝,分枝基部又生新的小芽,再產(chǎn)生新分枝。
【保護價值】 臺灣蘇鐵為中國特有種,間斷分布于臺灣和海南,對研究地史的變遷和植物區(qū)系,有一定的科研價值。樹形優(yōu)美,是很好的觀賞植物。
【保護措施】 建議在中國臺灣省臺東縣紅葉溪上游和海南省的瓊中、陵水、保亭等地建立自然保護點,加強對臺灣蘇鐵的保護。廣州、翁源、鼎湖山、羅浮山、??凇⑸穷^、漳浦、廈門、福州等地已引種栽培。
保護現(xiàn)狀
蘇鐵小灰蝶賴以維生的臺東蘇鐵大都只在春天長出可供食用新葉,但蘇鐵小灰蝶卻是全年繁殖蝶種。于是蘇鐵小灰蝶只好四處流浪,尋找臺東蘇鐵側(cè)枝發(fā)出少量不定芽來維系族群不致滅絕,該特性也是它學名被稱為"邊緣族群"原因所在。于是臺東蘇鐵和蘇鐵小灰蝶經(jīng)長期演化后,形成一種動態(tài)平衡,但約二十年前臺灣刮起一陣蘇鐵熱,大量引進外來種蘇鐵導致蘇鐵小灰蝶過度繁殖,幼蟲在食物嚴重不足下發(fā)生地區(qū)性滅絕現(xiàn)象。
物種研究
臺東蘇鐵早期因分類鑒定問題被誤判為臺灣蘇鐵,俗稱鐵樹,是在球經(jīng)過多次大變動后, 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活化石"之一,發(fā)育 ... 臺東蘇鐵由于常遭人濫伐、盜采,使得數(shù)量 急速下降,目前在野外已非常少見。
都市開發(fā)
在過去,由于發(fā)展以及資源的分配都集中于臺北中心區(qū),對都會區(qū)外圍的臺北縣來說,發(fā)展的壓力尚不明顯,土地使用的管制也無法積極執(zhí)行,問題也就不明顯;近幾年,由于都會區(qū)的發(fā)展逐漸向外擴張,各項公共建設也開始進行,對鄰近中心區(qū)的幾個市鄉(xiāng)鎮(zhèn)就造成了沖擊,以往發(fā)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逐漸浮現(xiàn)出來。
這一波的發(fā)展對于鄰近臺北市的幾個縣轄市而言,是再度擠出尚可供開發(fā)的農(nóng)業(yè)區(qū)、山坡地、軍事區(qū)、工業(yè)區(qū)以及以往受管制的地區(qū),并且向都會區(qū)的外圍漫延;而緊鄰著縣轄市的外圍地區(qū),則由于幾項重大建設的進行而成為新的開發(fā)區(qū),也積極的想被納入都會發(fā)展范圍,擺脫以往的各種發(fā)展限制,跟著引發(fā)了另一方面的問題。這時,與居住相關的消費、休閑及日常生活設施等都市服務的不足性就顯現(xiàn)了出來,成為鄉(xiāng)鎮(zhèn)市政府在發(fā)展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自然保留區(qū)
保留區(qū)位于臺東縣延平鄉(xiāng)紅葉村,臺東蘇鐵分布地點在國有林延平事業(yè)區(qū)第19、23、40林班地,沿鹿野溪南北兩岸之開曠山坡上,峭壁及崩塌地等地區(qū)群落分布生長,東西狹長7公里,海拔約300至900公尺左右,面積共2.9046公頃。
保留區(qū)內(nèi)地勢優(yōu)美險要,溪谷、瀑布、山峰處處可見,鹿野溪流經(jīng)本區(qū),地勢陡峻、河水湍急、本地后地質(zhì)以頁巖、板巖為主。
格式:pdf
大小:488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4
對多年來作者與相關同行對于秀葉蘇鐵及德保蘇鐵分布地的發(fā)現(xiàn),調(diào)查其種群植株數(shù)量及生長狀況,以及采取的相關保護措施的工作進行了介紹及分析,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為這2個珍稀的蘇鐵類植物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有效地保護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