呋喃樹脂主要分為糠醇酚醛樹脂,糠醇尿醛樹脂,糠醇樹脂,糠醛丙酮樹脂等四類,不同的類別的呋喃樹脂樹脂應用不同。
不同呋喃樹脂的應用
(1)糠醇酚醛樹脂。糠醇可與酚醛縮聚生成二階熱固生樹脂,縮聚反應一般用堿性催化劑。常用的堿性催化劑有氫氧化鈉、碳酸鉀或其它堿土金屬的氫氧化物。糠醛苯酚樹脂的主要特點是在給定的固化速度時有較長的流動時間,這一工藝性能使它適宜用作模塑料。用糠醛苯酚樹脂制備的壓塑粉特別適于壓制形狀比較復雜或較大的制品。模壓制品的耐熱性比酚醛樹脂好,使用溫度可以提高10~20℃,尺寸穩(wěn)定性、電性能也較好。
(2)糠醇尿醛樹脂。糠醇與尿醛在堿性條件下進行縮合反應形成糠醇改性脲醛樹脂。
(3)糠醇樹脂??反荚谒嵝詶l件下很容易縮聚成樹脂。一般認為,在縮聚過程中糠醇分子中的羥甲基可以與另一個分子中的α氫原子縮合,形成次甲基鍵,縮合形成的產(chǎn)物中仍有羥甲基,可以繼續(xù)進行縮聚反應,最終形成線型縮聚產(chǎn)物糠醇樹脂。
(4)糠醛丙酮樹脂。糠醛與丙酮在堿性條件下進行縮合反應形成糠酮單體繽紛可與甲醛在酸性條件下進一步縮聚,使糠酮單體分子間以次甲基鍵連接起來,形成糠醛丙酮樹脂。
呋喃樹脂的固化過程十分復雜。目前認為,呋喃樹脂的固化是由于呋喃環(huán)中的共軛雙鍵打開而交聯(lián)形成體型結(jié)構(gòu)所致。此外,呋喃樹脂的側(cè)鏈中的其它活性基團在固化過程中可能也參與交聯(lián)反應。
實際上,呋喃樹脂的固化劑都是酸性物質(zhì)。一般酚醛樹脂的固化劑也可作呋喃樹脂的固化劑,例如:苯磺酰氯、對甲苯磺酰氯、硫酸乙酯、磷酸和對甲苯磺酸等。與酚醛樹脂不同的是呋喃樹脂對固化劑的酸度要求更高,例如呋喃樹脂適用的硫酸乙酯的配比是:98%的硫酸:無水乙醇=2:1。上述化合物作為呋喃樹脂的固化劑的一個嚴重的缺點是樹脂與固化劑反應的放熱量大,配制后的適用期短,操作不便,且固化反應激烈,放出較多水分易形成氣泡,使固化后的制品抗?jié)B性變差、脆性增大,因此要采用玻璃纖維增強就有困難。
目前,已開發(fā)了新型的呋喃樹脂固化劑,基本上解決了上述問題。這不但使呋喃樹脂能與環(huán)氧樹脂和不飽和聚酯樹脂一樣??捎脕碇谱鞑Aт摚矣指纳屏诉秽珮渲破返牧W性能。一般這些固化劑均和各廠生產(chǎn)的呋喃樹脂配套使用,或與填料混合在一起出售。
盡管新型固化劑改善了呋喃樹脂的固化工藝性能,但與環(huán)氧樹脂和不飽和聚酯樹脂相比,呋喃樹脂的固化工藝仍是比較差的,如凝膠時間較長,完全固化所需的時間更長,這給要在室溫下較快速固化帶來了困難。有時,為保證制品質(zhì)量,不得不使制品在低于100°C。
呋喃樹脂是指以具有呋喃環(huán)的糠醇和糠醛作原料生產(chǎn)的樹脂類的總稱,其在強酸作用下固化為不溶和不熔的固形物,種類有糠醇樹脂、糠醛樹脂、糠酮樹脂、糠酮-甲醛樹脂等。呋喃又稱糠醇本身進行均聚或與其它單體進行共縮聚而得到的縮聚產(chǎn)物,糠醇與脲醛、酚醛、酮醛合成多種產(chǎn)物,習慣上稱為呋喃樹脂,以糠醇酚醛樹脂、糠醇尿醛樹脂應用較多。
9000一噸
呋喃樹脂 和酚醛樹脂不同。我之前在珠海福聯(lián)的實驗室實習過,了解一些。常溫自硬樹脂,有 自硬呋喃樹脂(磺酸固化),堿性酚醛樹脂 (酯固化和CO2 固化),冷芯盒樹脂(三乙胺固化和 SO2 固化)。 冷...
呋喃樹脂也是液體的,液體是指溶劑型的,樹脂溶到溶劑里
格式:pdf
大?。?span id="ldaxpxe" class="single-tag-height">62KB
頁數(shù): 9頁
評分: 4.7
呋喃樹脂生產(chǎn)工藝規(guī)程 1、產(chǎn)品說明 名稱:呋喃樹脂 ; 分子式: C5H7-〔C7H11N2O〕n-C5H7O 結(jié)構(gòu)式: 分子量: 289-845 物理性質(zhì):黃棕色透明液體,有輕微的刺激性氣味, 無毒。粘度(200C) 15-30CP,比重( 200C)1.19g/ml , pH值,對皮膚 有輕 微刺激作用。 化學性質(zhì):與酸類物質(zhì)能發(fā)生劇烈的放熱反應, 生成不溶性的瀝青狀 固體物。 質(zhì)量標準: JB/T 7527-94 包裝與儲運要求:鐵桶包裝,凈重 240Kg/桶。密閉儲存于陰涼干燥 處,不能暴曬,遠離熱源,嚴禁接觸酸性物質(zhì),按一般化學品規(guī) 定運輸。 主要用途:在鑄造行業(yè)用作自硬樹脂砂的粘結(jié)劑。 2、原料質(zhì)量標準及包裝要求 甲醛: 2.1.1質(zhì)量標準 GB9009-88 2.1.2 理化性質(zhì):無色透明液體,有刺激性氣味,相對密度,反應活 性強,易聚合。工業(yè)品中一般加 8-12%的甲醇作阻
格式:pdf
大?。?span id="ph1tgd0" class="single-tag-height">62KB
頁數(shù): 11頁
評分: 4.7
第一章 鑄造用呋喃樹脂砂概述 一、自硬呋喃樹脂砂的特點 1. 優(yōu)點 : 1) 鑄件表面光潔、棱角清晰、尺寸精度高; 2) 型砂的潰散性好,清理、打磨容易,從而減少了落砂清鏟修整工序中對鑄 件形狀精度的損害; 3) 由于在各個工序中都最大限度的排除了影響鑄型、鑄件變形和損壞的因 素,所以樹脂砂鑄件的鑄件表面質(zhì)量、 鑄件幾何尺寸精度方面比黏土可以 提高 1~2 級,達到了 CT7~9 級精度和 1~2mm/600mm 的平直度,表面粗 糙度大有改觀; 4) 減輕勞動強度 大大改善了勞動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 尤其是減輕了噪聲、 矽 塵等,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 5) 樹脂砂型 (芯)強度高 (含高溫強度高 )、成型性好 發(fā)氣量較其它有機鑄型 低、熱穩(wěn)定性好、透氣性好,可以大大減少鑄件的粘砂、夾砂、砂眼、氣 孔、縮孔、裂紋等鑄件缺陷,從而降低廢品率,可以制造出用黏土砂難以 做出的復雜件、關鍵件; 6) 舊
【摘要】主要研究了低溫環(huán)境下呋喃樹脂砂可使用時間、起模時間及強度之間的關系,確定合適的砂溫及樹脂固化劑配比,以指導車間生產(chǎn)。
1. 背景
呋喃樹脂自硬砂由于其型砂緊實堅硬、易于控制、鑄件尺寸精度高,故目前自硬樹脂砂工藝已用于澆注各種金屬鑄件,例如機械加工所需的機床、船舶制造業(yè)用的燃氣輪機等鑄鐵件都可以用自硬化樹脂砂工藝來生產(chǎn)。當今,正迅猛發(fā)展的計算機自動化控制加速了自硬樹脂砂工藝發(fā)展應用。
但呋喃樹脂砂有其本身的缺陷,可使用時間與起模時間及終強度受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影響大,容易造成生產(chǎn)的不穩(wěn)定性,給車間生產(chǎn)帶來不利影響。本文根據(jù)公司應用的鑄型材料,研究了低溫環(huán)境下呋喃樹脂與苯磺酸固化劑不同配比硬化曲線,確定最佳配比,并在此基礎上探究了木模與金屬模樹脂砂硬化趨勢,提出加速硬化起模的方法,以指導車間生產(chǎn)。
2. 試驗研究
本文以公司現(xiàn)場使用的呋喃樹脂和苯磺酸固化劑、再生硅砂為試驗材料,各原料參數(shù)見表1~表3.
儀器:電子天平、自動攪拌機、抗壓測試儀、溫濕儀、溫度計、秒表。環(huán)境溫度5℃,環(huán)境濕度30%,砂溫15℃。用電子天平稱取1000g砂子,樹脂加入比例為砂重的0.8%和1.0%,固化劑分別加入樹脂重量的30%、35%、40%、45%、50%,正交試驗制作φ40mm×40mm型砂試塊。同時記錄可操作時間、起模時間和24h抗壓強度。
3. 試驗結(jié)果及分析
試驗測得的可使用時間、起模時間、強度數(shù)據(jù)見表4、表5。其對比如圖1~圖3所示。
根據(jù)圖1可以看出,固化劑加入量控制在30%~50%,隨著固化劑的增加,熱法再生砂強度逐漸升高,在45%達到最大值;機械再生砂強度逐漸降低,最佳固化劑加入量在30%。
根據(jù)圖2可以看出,固化劑加入量控制在30%~50%,隨著固化劑的增加,熱法再生砂和機械再生砂的可使用時間都逐漸減少,最大可使用時間固化劑加入量在30%。
根據(jù)圖3可以看出,固化劑加入量控制在30%~50%,隨著固化劑的增加,熱法再生砂和機械再生砂的起模時間都逐漸縮短,其中固化劑加入50%的起模時間只有30%加入量的1/3~1/2。
根據(jù)現(xiàn)場生產(chǎn)需要,對型砂有以下要求:
(1)型砂要保持一定的終強度(小型鑄件≥2.0MPa,大型鑄件≥3.0MPa),以減少型芯變形,防止鑄件夾砂。
(2)要保證必要的可操作時間,以便放置芯鐵、冷鐵及緊實操作。
(3)為了保證現(xiàn)場生產(chǎn)順暢,型芯起模時間應盡可能短,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
(4)在滿足生產(chǎn)要求的情況下,粘結(jié)劑的加入量應盡可能低,既節(jié)約成本,又可減少澆注時有機粘結(jié)劑燃燒產(chǎn)生的氣體,提高鑄件質(zhì)量,保護環(huán)境。
綜合以上因素,機械再生砂最佳液料配比為樹脂1.0%(占砂重),固化劑30%(占樹脂);熱法再生砂最佳液料配比為樹脂1.0%(占砂重),固化劑45%(占樹脂)。
進一步地,考慮到現(xiàn)場生產(chǎn)木模與金屬模起模時間差異,在上述試驗基礎上分別使用木質(zhì)芯盒與金屬芯盒制樣,每隔1h測量抗壓強度,記錄前6h強度變化趨勢及24h終強度,結(jié)果見表6、圖4。
從圖4可以看出,同樣在5℃環(huán)境下,樹脂、固化劑加入比例一定時:①木模造型起模時間約為2~3h即可將鑄型從模具上取出(1.5MPa),鑄型硬化達到足夠強度,不會變形(見圖5);金屬模需要5h才可取出,過早取出內(nèi)部未完全硬化,會產(chǎn)生擠壓變形(見圖6),終強度基本相同,在3MPa左右。②單純提高固化劑酸度值不能顯著提高硬化速度,縮短起模時間。
根據(jù)此硬化趨勢,現(xiàn)場生產(chǎn)可以根據(jù)不同模型起模時間合理安排生產(chǎn),避免起模過早型芯內(nèi)砂子硬化強度不足引起型芯變形、開裂,過晚起模型芯強度大,與模具粘接緊密,難以起模,造成表面質(zhì)量差且耽誤現(xiàn)場生產(chǎn)。
4. 結(jié)語
在低溫環(huán)境下,以呋喃樹脂和苯磺酸固化劑為粘結(jié)劑造型生產(chǎn)時,有以下3點試驗性結(jié)論:
(1)機械再生砂最佳液料加入為樹脂1.0%(占砂重),固化劑30%(占樹脂);熱法再生砂最佳液料加入為樹脂1.0%(占砂重),固化劑45%(占樹脂)。
(2)其余條件不變,單純提高固化劑總酸度值并不能顯著縮短鑄型起模時間??梢詮奶岣吣P蜏囟?、冷鐵及工裝溫度,來加速內(nèi)部反應,加速硬化。
(3)條件相同時,木模較金屬模起模時間大幅減小,前者是后者的1/2。
來源:《金屬加工(熱加工)》
1868年發(fā)展了Mushet自硬鋼。屬Mn-W系工具鋼,使切削低碳鋼的速度達到8m/min。典型成分為:C2.0%,W7%,Mn2.5%。隨著19世紀工業(yè)革命的進展,工業(yè)用鋼大量生產(chǎn)迫切要求機床和工具必須跟上。因此如何提高Mushet鋼的性能使其所制工具切削速度能大幅度提高,已成為當時客觀迫切的要求。Mushet鋼的錳含量高因而降低Ac1臨界點,使其很難軟化退火,而且熱脆性大,可鍛性很差,淬火時易過熱。因此19世紀末,在美國出現(xiàn)了低錳含鉻的Cr-W系自硬鋼
1870~1898英國Mushet自硬鋼(C2%,W7%,Mn2.5%),切削中碳鋼速度達到8m/min
1898~1900美國F.W.Taylor和英國M.White發(fā)明接近鋼熔點的高溫淬火和高溫回火,并以Cr-W鋼(C1.85%,W8%,Cr3.8%)取代Mushet的Mn-W自硬鋼,從而創(chuàng)立了高速鋼。切削中碳鋼的切削速度達20m/min。1900年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表演高速切削成功
1903出現(xiàn)現(xiàn)代高速鋼的原始成分(%):C0.7、W14、Cr4
1904美國JohnMathew向高速鋼中加入0.3%V
1906試用電爐冶煉高速鋼
1910確立T1(W18Cr4V)鋼成分(C0.75%、W18%、Cr4.0%、V1.0%),切削中碳鋼速度達30m/min
1912德國Becker向鋼中加入3%~5%Co,提高了鋼的熱硬度
19183t電弧爐試煉高速鋼成功,替代了坩堝爐,得以生產(chǎn)較大尺寸的鋼錠和鋼材
1923加入鈷量達12%~15%,切削速度達40m/min以上
1932美國J.V.Emmons發(fā)明以Mo代替W的高鉬鋼M1
1937美國W.Breelor發(fā)明W-Mo系鋼M2
1939美國J.P.Gill發(fā)明高碳高釩鋼,稱SuperHSS,含釩3%~5%,淬回火硬度達HRC67~68,耐磨性好,但可磨削性差
1953出現(xiàn)加硫(0.05%~0.2%)易切削高速鋼
1958~1963平衡碳原理提出與應用,美國發(fā)明M40系列鋼,硬度達到HRC70的超硬(Extra-hard)鋼,最早為M41和M42
1965美國CrucibleSteels公司發(fā)明粉末冶金法生產(chǎn)高速鋼
1970瑞典Stora-ASEA粉末冶金高速鋼投產(chǎn);電渣重熔高速鋼開始用于大截面材生產(chǎn);高速鋼用于高載荷冷作模具日益增多
1980氮化鈦涂層的物理氣相沉積法(PVD)成功用于部分高速鋼刀具,使用壽命成倍提高,對高速鋼的應用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990~粉末高速鋼新鋼種熱處理硬度達HRC70-72;綜合性能優(yōu)良的低合金高速鋼重新受到重視和發(fā)展,替代部分通用高速鋼,以節(jié)約合金資源
高硬難加工金屬材料如淬硬鋼由于高強度和高硬度(HRC55),應用極其廣泛,如齒輪、軸承、工具、模具、凸輪軸等.而高硬金屬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經(jīng)常會在加工表面產(chǎn)生一層硬度很高的微細組織———白層.白層具有高硬度、不易浸蝕、晶粒細等特點,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高脆性和存在較大的殘余拉應力,易引起零件早期失效[1-5].白層是影響工件性能和表面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白層的形成機理成為近年來精密加工表面質(zhì)量的研究熱點.目前對白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摩擦學領域如磨損以及硬態(tài)車削,其分歧主要集中在組織結(jié)構(gòu)特性、形成機制等方面.國內(nèi)外學者對白層的形成機制針對不同加工方式做了相關的實驗和理論研究.H.Eda等[6-7]認為白層是摩擦過程中在局部區(qū)域的溫度足以達到或超過平衡相變溫度,使表面發(fā)生奧氏體化,并快速淬火形成馬氏體組織,屬于溫度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