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毛紫菀,大多生于海拔3000-4000米高山或亞高山,開曠坡地。屬于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目,紫菀屬。
中文名稱 | 扁毛紫菀 | 拉丁學(xué)名 | Aster bulleyanus J. F. Jeffr. |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 菊目 |
科 | 菊科 | 族 | 紫菀族 |
屬 | 紫菀屬 | 種 | 扁毛紫菀 |
分布區(qū)域 | 云南西北部(貢山、維西、洱源羅平山、碧江) | 命名來源 | Not.Bot.Gard.Edinb |
生長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或亞高山,開曠坡地。
扁毛紫菀分布范圍
分布在云南西北部(貢山、維西、洱源羅平山、碧江)。
扁毛紫菀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
莖直立或斜升,高30-40厘米,稍細(xì),不分枝,有細(xì)溝,被開展或雜亂的長毛,單生或叢生,有疏生的葉。
基部葉在花期枯萎,稀生存,長8-10厘米,急狹成長柄,葉片長圓形或卵圓形,長3-4厘米,寬2-4厘米;下部和中部葉有漸具寬翅的短柄或無柄,倒卵圓形或近梨形,或倒披針形,長5-8厘米,寬2-4厘米,下部急狹,基部較寬而抱莖,有具小尖頭的疏齒,頂端尖或稍尖,無柄;全部葉質(zhì)薄,上面有疏毛或近無毛,下面沿脈和邊緣有長毛;離基三或五出脈在下面凸起,側(cè)脈顯明。
頭狀花序在莖端單生,徑7-9厘米??偘肭蛐?,徑2-2.3厘米;總苞片約2層,長圓披針形,長約15毫米,寬3-4毫米,漸尖,常反折,被白色長毛。
舌狀花80-100個,管部長2毫米,舌片紫紅色,長4厘米,寬2-3毫米,有4脈,頂端尖;管狀花紫褐色,長5毫米,管部長2毫米,裂片披針形,下有短疏毛;花柱附片長約0.5毫米。
冠毛1-2層,褐色,基部近黃色,極不等長,狹長而厚膜片狀,或下部膜片狀而上部糙毛狀,長達(dá)花冠裂片的基部。
瘦果倒卵圓形,扁,除邊肋外一面有肋,長3-4毫米,寬1-1.2毫米,被疏短毛。
花果期8-9月。
緣毛紫菀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2700-4000米的高山針林外緣、灌叢及山坡草地。為高山花卉,藍(lán)紫色,頂端有時(shí)帶紫綠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此外,其莖及根還可以入藥。
緣毛紫菀是一種菊科類草本植物,主要生長在高山地區(qū),呈藍(lán)紫色。簡單的說,把它看做菊科類的,即菊花的種類。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您
A. t. var. turbinatus 仙白草 A.  ...
格式:pdf
大?。?span id="1w2j2lb" class="single-tag-height">163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5
格式:pdf
大?。?span id="ju7eop1" class="single-tag-height">163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7
施工技術(shù)交底記錄 單位工程名稱: 年 月 日 交底項(xiàng)目 外墻面噴毛、掃毛、搓毛 交底人 施工班組 內(nèi)容摘要: 1、配合比情況; 2、冬、雨季施工注意要點(diǎn); 3、工藝標(biāo)準(zhǔn)及質(zhì)量 要求; 4、保證質(zhì)量具體措施; 5、容易忽略的其他問題。 一、施工操作工藝 1、噴毛、掃毛、搓毛疳裝飾抹灰前,將基層表面的灰渣、污垢和油漬等清除干 凈,并澆水充分濕潤;對不太粗糙的表面(如混凝土墻面) ,應(yīng)鑿毛,或用水 泥砂漿灑毛,使其基層與抹灰之間粘結(jié)牢固。 2、檢查基層表面平整度及垂直度,掛垂直線和拉水平線找方正(規(guī)方) ,用與底 層相同的砂漿做灰餅,并隨之沖筋。 3、用 1?1?6水泥混合砂漿打底,使其表面平整垂直,表面刮毛,厚度約 15mm左 右,分層壓實(shí)抹平,兩遍成活,若局部有凹處,應(yīng)分層壓實(shí)抹平,整個墻面應(yīng)平 整、垂直、粗糙。 4、按設(shè)計(jì)要求彈線分格,并嵌分格條,然后澆水濕潤底層灰 5、噴毛灰是用與底子相
凹葉紫菀 | 糙葉小舌紫菀 | 低小東俄洛紫菀 | 短舌紫菀(原變種) |
巴塘紫菀 | 察瓦龍紫菀 | 滇西北紫菀 | 多花麗江紫菀 |
巴塘紫菀(原變種) | 川鄂紫菀 | 東俄洛紫菀 | 多枝東俄洛紫菀 |
巴塘紫菀匙葉變種 | 大花紫菀 | 東俄洛紫菀(原變型) | 匙葉巴塘紫菀 |
巴塘紫菀原變種 | 大埔紫菀 | 東俄洛紫菀低小變型 | 長梗紫菀 |
白背變種 | 大葉小舌紫菀 | 東俄洛紫菀多枝變型 | 長毛三脈紫菀 |
白背小舌紫菀 | 單頭峨眉紫菀 | 短莖紫菀 | 長毛小舌紫菀 |
白背紫菀 | 德欽紫菀 | 短毛紫菀 | 長葉紫菀 |
白舌紫菀 | 等苞紫菀 | 短毛紫菀(原變種) | 長圓葉變種 |
白雪變種 | 等苞紫菀(原變型) | 短毛紫菀細(xì)舌變種 | 長圓葉褐毛紫菀 |
白雪銀鱗紫菀 | 等毛變種 | 短毛紫菀狹苞變種 | |
扁毛紫菀 | 等毛短舌紫菀 | 短舌紫菀 |
此種與石生紫菀 (A. oreophilus Franch.) 接近,主要以總苞片形狀、較大的頭狀花序和植株體態(tài)為區(qū)別。
總苞片的形狀近似高山紫菀 (A. alpinus Linn.),但其他特征不同。
此種曾被 Handel-Mazzetti 列入異毛組 (sect. Heterochaeta),理由是外層冠毛“由少數(shù)短毛組成而非膜片狀”。但這樣的冠毛在高山紫菀及其鄰種中都可見到。
扁柄芒毛苣苔形態(tài)特征
附生小 灌木。
莖長,圓柱形,粗4-5毫米,黃褐色或灰褐色,無毛,分枝,下部節(jié)上生根。
葉對生,無毛;葉片革質(zhì)或厚革質(zhì),卵形、卵狀披針形或近長圓形,長4-6.5厘米,寬2-3.4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全緣,下面有凹點(diǎn),中脈上面稍下陷,側(cè)脈每側(cè)約4條,稍明顯;葉柄寬,扁,長5-10毫米,粗4毫米?;▎紊~腋;花梗纖細(xì),長約8毫米,無毛。
花萼鐘狀,長約5毫米,無毛,5裂近基部,裂片披針狀線形,寬約1毫米,頂端微鈍。
花冠紅色,長2.3-2.7厘米,無毛,內(nèi)面下方喉部有小腺體;筒細(xì)漏斗狀,上部稍彎曲,長約2.3厘米,口部粗6毫米;上唇長3毫米,2淺裂,下唇與上唇近等長,3裂近基部,裂片寬卵形4,頂端圓形,有短睫毛。
雄蕊伸出,花絲著生于距花冠基部1厘米處,長2-2.2厘米,頂部被短腺毛,花藥長圓形,長約2毫米;退化雄蕊線形,長1.5毫米?;ūP環(huán)狀。
雌蕊伸出,長約3.2厘米,子房線形,長約1.7厘米,無柄,無毛,花柱被腺毛,柱頭盤狀,直徑約1.2毫米。
花期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