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生小灌木。莖長,圓柱形,粗4-5毫米,黃褐色或灰褐色,無毛,分枝,下部節(jié)上生根。
中文名稱 | 扁柄芒毛苣苔 | 拉丁學名 | Aeschynanthus planipetiolatus H. W. Li |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科 | 苦苣苔科 |
族 | 芒毛苣苔族 | 屬 | 芒毛苣苔屬 |
種 | 扁柄芒毛苣苔 | 分布區(qū)域 | 云南勐海等 |
生長于海拔1600米的山坡草地路邊樹上。
扁柄芒毛苣苔分布范圍
國內(nèi)分布:產(chǎn)自云南勐海。
海 拔:ca.1600
扁柄芒毛苣苔形態(tài)特征
附生小 灌木。
莖長,圓柱形,粗4-5毫米,黃褐色或灰褐色,無毛,分枝,下部節(jié)上生根。
葉對生,無毛;葉片革質(zhì)或厚革質(zhì),卵形、卵狀披針形或近長圓形,長4-6.5厘米,寬2-3.4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全緣,下面有凹點,中脈上面稍下陷,側(cè)脈每側(cè)約4條,稍明顯;葉柄寬,扁,長5-10毫米,粗4毫米?;▎紊~腋;花梗纖細,長約8毫米,無毛。
花萼鐘狀,長約5毫米,無毛,5裂近基部,裂片披針狀線形,寬約1毫米,頂端微鈍。
花冠紅色,長2.3-2.7厘米,無毛,內(nèi)面下方喉部有小腺體;筒細漏斗狀,上部稍彎曲,長約2.3厘米,口部粗6毫米;上唇長3毫米,2淺裂,下唇與上唇近等長,3裂近基部,裂片寬卵形4,頂端圓形,有短睫毛。
雄蕊伸出,花絲著生于距花冠基部1厘米處,長2-2.2厘米,頂部被短腺毛,花藥長圓形,長約2毫米;退化雄蕊線形,長1.5毫米?;ūP環(huán)狀。
雌蕊伸出,長約3.2厘米,子房線形,長約1.7厘米,無柄,無毛,花柱被腺毛,柱頭盤狀,直徑約1.2毫米。
花期9月。
菊科,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第一大科。多為草本。葉常互生,無托葉。頭狀花序單生或再排成各種花序,外具一至多層苞片組成的總苞。花兩性,稀單性或中性,極少雌雄異株?;ㄝ嗤嘶W儜B(tài)為毛狀、刺毛狀或鱗片狀,...
菊苣的功效? 菊苣在歐洲叫作歐洲苣荬菜或者叫法國苣荬菜、比利時苣荬菜、苞菜,在日本被叫做“苦白菜”。? 菊苣是菊科菊苣屬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葉、葉球、葉芽為蔬,是從野生菊苣中馴化選育出的一個變...
“菊苣”、“苣菊”是一樣的,是一種高營養(yǎng)蔬菜。
格式:pdf
大小:191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7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鉆山風糖漿中芒柄花素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4.6 mm×250 mm,5μm)色譜柱,以乙腈-0.5%磷酸(35∶65)為流動相,流速1.0 mL·min-1,檢測波長248 nm,柱溫30℃。結果:芒柄花素進樣濃度在1.505~75.25μg·mL-1范圍內(nèi),與峰面積呈良好線性關系;平均回收率(n=6)為98.6%,RSD為1.7%。結論:該方法簡便、準確,重復性好,可作為鉆山風糖漿質(zhì)量控制方法。
格式:pdf
大?。?span id="5dyeryz" class="single-tag-height">191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7
目的建立紅車軸草中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芒柄花黃素含量的測定方法。方法采用乙醚提取、純化紅車軸草酸水解產(chǎn)物,然后用RP-HPLC法同時測定3種異黃酮含量。結果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芒柄花黃素的線性范圍均為0.5~100.0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別為95.70%、93.82%和83.36%。結論該方法基質(zhì)簡單、測定簡便、快速、穩(wěn)定性好。
線條芒毛苣苔產(chǎn)于云南南部和西部(龍陵、騰沖)。在泰國北部也有分布。
【藥 名】:黃楊葉芒毛苣苔
【來 源】:為苦苣苔科植物黃楊葉芒毛苣苔的全草。
【功 效】:安神、健脾和胃。全草:用于蛇蟲咬傷。
【主 治】:治神經(jīng)衰弱、慢性肝炎、失眠癥、 脾胃不和、消化不良。
【性味歸經(jīng)】:甘,溫。心、脾二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一9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等省區(qū)。
【考 證】:始載于《植物分類學報》。
線條芒毛苣苔生長于海拔1600-2500米的山谷林中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