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中國云南(屏邊、馬關、麻栗坡)。生于疏林中潮濕地、河邊灌叢下巖石上,海拔1100-1400米。模式標本采自屏邊
長毛秋海棠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中型草本。根狀莖伸長,長柱狀,直徑可達5-15厘米,節(jié)明顯膨大,具多數(shù)細長纖維狀之根。莖匍匐,下部逐節(jié)生根,上部直立,具縱棱,密被褐色交織長硬毛。
基生葉未見。莖生葉互生,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寬卵形至卵形,稀長卵形,長9-15(-19)厘米,寬7-13(-17)厘米,先端長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極偏斜,深心形并向外開展,窄側寬3-4厘米,圓形,寬側下延,達2.5-5.5厘米,寬5-10厘米,呈長而大圓耳狀,邊緣窄側有不明顯3-4淺裂,寬側在中部以下不明顯分裂,中部以上明顯3-4淺裂,裂片寬三角形,全邊具密而淺、大小不等的三角形之齒,齒尖帶芒,芒長可達2毫米,上面深褐綠色,密被褐色長毛,毛長在2毫米以上,下面淡褐綠色,密被褐色長卷曲毛,沿脈更密,掌狀6條脈,窄側2條,寬側3條,在下面突起;葉柄長4-10厘米,有縱棱,密被褐色交織長硬毛;托葉膜質,長圓狀卵形,長約10毫米,頂端有長芒,邊緣和外面均被褐色長毛。
花粉白色,通常2朵,呈二回二歧聚傘狀,長15-17厘米,密被褐色卷曲長硬毛;花梗長2-3厘米,和分枝被褐色卷曲長毛;苞片早落,被毛;雄花:花被片4,外輪2枚寬倒卵形,長12-14毫米,寬8-10毫米,先端圓,外面被褐色長毛,內面中部被短毛,內輪2枚寬卵形或近圓形,長、寬各5-7毫米,先端圓,外面被長毛,內面被短毛;雄蕊多數(shù),整個呈圓球狀,花絲長1.5-2毫米,離生;花藥橢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尖;雌花:花被片4,近等大,形狀多樣,長8-10毫米,寬6-8毫米,外面被褐色長毛;子房橢圓形,長8-10毫米,密被褐色卷曲長毛,2室,具中軸胎座,每室胎座具2裂片,花柱2,基部合生,柱頭呈螺旋狀扭曲,密被乳頭狀突起。
蒴果下垂,梗長2-3厘米,被長毛;輪廓橢圓形,長9-11厘米,直徑6-7厘米,密被褐色卷曲長毛;具3翅,一個翅大,呈鐮刀狀,長約2毫米,基部寬11毫米,中部寬8毫米,先端尖,兩面密被褐色卷曲長毛,網(wǎng)脈明顯,另2翅小,近等大,呈新月形,長約5毫米,被褐色長毛;種子極多數(shù),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ㄆ?-7月,果期7月開始。
長毛秋海棠生長習性
冬暖夏涼的溫度: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下生長迅速,莖葉茂盛,花色鮮艷。生長適溫為19-24℃,冬季溫度不低于10℃,否則葉片易受凍,但根莖較耐寒。
半陰半陽的光照:秋海棠對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適宜的光照強度,根莖類為200-300lx。另外對光周期反應也十分明顯。在短日照和夜間溫度21℃的條件下,花期明顯推遲。
疏松肥沃的土壤:野生種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巖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fā)育極為有利。盆栽秋海棠的常用堆肥土、腐葉土和炭土。堿性或粘重,易板結的土壤作為盆栽用途,不利于新根生長、導致莖葉矮小,色彩暗淡,易引起萎黃病。適合生長在pH值6.5-7.5的中性土壤。
喜光的肉質草本植物。放在教室里,就會因為缺光而生長不良。要適當?shù)臅裉枺瑵菜荒芴?,盆底要容易透水,盆土要比較干一點好,
有球形塊莖,并有很多細長須根。莖高20-40厘米,肉質,少分枝。葉片寬卵形,薄紙質,長5-12厘米,寬3.5-9厘米,先端漸尖,常呈尾狀;基部心形,偏斜,邊緣呈尖波狀,有細尖牙齒,下面淡綠色,葉柄細長...
扦插法??伤募具M行,但以春、秋兩季為最好。因為夏季高溫多濕,插穗容易腐爛,成活率低。插穗宜選擇基部生長健壯枝的頂端嫩枝,長約8-10厘米。扦插時,將大部葉片摘去,插于清潔的沙盆中,保持濕潤,并注意遮蔭...
播種繁殖常用與國內外引種、品種改良和規(guī)模性商品生產(chǎn)。主要優(yōu)點是繁殖系數(shù)高和培育新品種。播種繁殖均可在室內或溫室內進行,播種常規(guī)引種以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為宜。因種子特別細小,播種時需謹慎操作。
播種方法:通常用淺瓦盆或播種箱,以高溫消毒的腐葉土、培養(yǎng)土和細沙均勻拌和的土壤最好。播種容器要求干凈清潔,常用新盆。先以瓦片把盆地墊好,均勻裝上疏松、肥沃的播種土,再用園木板輕輕壓平后,將種子均勻撒上,播種后不必覆土,用木板在輕壓一下即可或撒上一層石英砂,用澆水會沖散種子,常從盆地浸水,濕潤后取出。同時盆口蓋上半透明玻璃,以保持盆內有較高濕度,并放室溫18-22℃的半蔭處,早晚噴霧。一般播后7-30天發(fā)芽。
扦插可采用莖插、葉插和根莖插。
?莖插:莖插繁殖在室溫條件下,全年皆可進行,但以4-5月效果最好,生根快,成活率高。常選取健壯的莖部頂端做插穗,長10-15厘米,帶2-3個芽,如插穗上生有花芽,對生根不利,往往插后容易開花,反而延遲生根,最好不用帶花芽的頂莖做插穗。插壤用疏松、排水號的細河沙、珍珠巖或糠灰,扦插時插穗不宜埋得太深,以插穗的一半為宜,并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和20-22℃室溫。插后一般在9-27天愈合生根。
葉插:葉插繁殖以夏、秋季節(jié)效果最好。室溫栽培,冬季也可進行,但生根緩慢。葉插材料應選擇充分發(fā)育的成熟葉片,太嫩或老化的葉片,愈合生根慢,成苗率也低。葉片比較大的種類可采用平插法,將葉片平放在沙床上,在葉中央主脈處用刀片劃1厘米切口,每片葉可劃4-5個切口,然后用“n”鐵絲把葉片扣緊于沙面上,也可用直徑1.5-2厘米的卵石壓在葉片切口周圍,即能從葉脈切口長處小植物體。如扦插過程,插壤溫度低于15℃,生根則要延遲,低于10℃時就難于生根。
根莖插:適用于根莖密集的秋海棠,春、秋季將低下根莖剪成3-5厘米一節(jié),斜插或平放于沙床,保持室溫20-22℃。和較高的室內濕度,使之產(chǎn)生不定根和不定芽,一般插后15-20天長出不定根,30-40天萌發(fā)出不定芽,待形成幾片小葉時即可移入小盆養(yǎng)護。
秋海棠應于溫室中栽培,適當遮陰。因為溫室環(huán)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葉片過濕的話很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該病是一種嚴重病害。
正確的生長空間布置也是生產(chǎn)出健康植株的關鍵因素,空間過密會導致葉柄過長、株形松散,植病性減弱,葉片也更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而擺放過稀的話,植物澆水后很容易失水,在通風較好室尤其如此。
適度的水分:莖葉柔嫩、多汁、含有豐富的水分。由于自然生長與濕度較大的林下或溝谷地帶。因此,提供了一個濕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秋海棠的生長極為有利,特別是盆栽秋海棠,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較高的空氣濕度。如溫度高,水分供應不足,莖葉易凋萎倒伏,直接影響生長,嚴重時莖葉皺縮死亡。相反,供水過量,盆內出現(xiàn)積水,易于因其根部腐爛。觀葉類秋海棠夏季正值莖葉生長旺盛期,除供給足量水分歪,每天噴霧數(shù)次,模擬相對濕度較高的林下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對濕度保持在56%-60%。這樣,莖葉生長繁茂,色澤鮮艷,嬌嫩。冬季秋海棠生長緩慢,供水相應減少。
為了節(jié)約用水,鼓勵采用滴灌或其他地下灌溉的方式進行觀葉秋海棠澆水、施肥等工作,這樣以減少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的發(fā)生,另外在澆水時盡量減少采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
以泥炭為主的商業(yè)基質由于透氣性和持水性都比較好,很適合秋海棠的生長,生產(chǎn)者一定要采用潔的基質進行秋海棠的生產(chǎn)。肥料的比例以N:P:K為3:1:2或2:1:2為好,再補充微量元素即可。記肥料濃度不可過高,否則積累在根系周圍很容易燒根。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癥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chǎn)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并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癥,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fā)現(xiàn)病株后就及時集中銷毀;此外要盡量減少采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fā)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fā)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癥狀:病癥一般出現(xiàn)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qū)域呈現(xiàn)黑褐色,然后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jīng)常會不規(guī)則形狀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盡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癥狀:秋海棠葉片灰霉病經(jīng)常發(fā)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qū)域呈現(xiàn)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yōu)楹谏?。當夜間溫度較低、白天溫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霉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溫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降低灰發(fā)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干燥、降低溫室內的空氣濕度。
由腐霉菌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癥狀:感染這種病菌后,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fā)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xiàn)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jīng)常是成片發(fā)生,而通過栽植床,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床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后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盡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fā)生,促進根的長勢。
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癥狀:發(fā)病后有褐色的霉狀物附著在病上。霉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于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霉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wǎng)。
控制方法: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由白絹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癥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癥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霉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后隨著發(fā)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溫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盡快移出種植區(qū)域并將植株銷毀?,F(xiàn)在還沒有對白絹別有效的藥劑。
該物種有人工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毛葉秋海棠版本三
長毛秋海棠(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毛葉秋海棠(云南種子植物名錄)
多年生中型草本。根狀莖伸長,長柱狀,直徑可達5-15厘米,節(jié)明顯膨大,具多數(shù)細長纖維狀之根。莖匍匐,下部逐節(jié)生根,上部直立,具縱棱,密被褐色交織長硬毛?;~未見。莖生葉互生,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寬卵形至卵形,稀長卵形,長9-15 (-19)厘米,寬7-13 (-17)厘米,先端長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極偏斜,深心形并向外開展,窄側寬3-4厘米,圓形,寬側下延,達2.5-5.5厘米,寬5-10厘米,呈長而大圓耳狀,邊緣窄側有不明顯3-4淺裂,寬側在中部以下不明顯分裂,中部以上明顯3-4淺裂,裂片寬三角形,全邊具密而淺、大小不等的三角形之齒,齒尖帶芒,芒長可達2毫米,上面深褐綠色,密被褐色長毛,毛長在2毫米以上,下面淡褐綠色,密被褐色長卷曲毛,沿脈更密,掌狀6條脈,窄側2條,寬側3條,在下面突起;葉柄長4-10厘米,有縱棱,密被褐色交織長硬毛;托葉膜質,長圓狀卵形,長約10毫米,頂端有長芒,邊緣和外面均被褐色長毛?;ǚ郯咨ǔ?朵,呈二回二歧聚傘狀,長15-17厘米,密被褐色卷曲長硬毛;花梗長2-3厘米,和分枝被褐色卷曲長毛;苞片早落,被毛;雄花:花被片4,外輪2枚寬倒卵形,長12-14毫米,寬8-10毫米,先端圓,外面被褐色長毛,內面中部被短毛,內輪2枚寬卵形或近圓形,長、寬各5-7毫米,先端圓,外面被長毛,內面被短毛;雄蕊多數(shù),整個呈圓球狀,花絲長1.5-2毫米,離生;花藥橢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尖;雌花:花被片4,近等大,形狀多樣,長8-10毫米,寬6-8毫米,外面被褐色長毛;子房橢圓形,長8-10毫米,密被褐色卷曲長毛,2室,具中軸胎座,每室胎座具2裂片,花柱2,基部合生,柱頭呈螺旋狀扭曲,密被乳頭狀突起。蒴果下垂,梗長2-3厘米,被長毛;輪廓橢圓形,長9-11厘米,直徑6-7厘米,密被褐色卷曲長毛;具3翅,一個翅大,呈鐮刀狀,長約2毫米,基部寬11毫米,中部寬8毫米,先端尖,兩面密被褐色卷曲長毛,網(wǎng)脈明顯,另2翅小,近等大,呈新月形,長約5毫米,被褐色長毛;種子極多數(shù),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ㄆ?-7月,果期7月開始。
產(chǎn)云南(屏邊、馬關、麻栗坡)。生于疏林中潮濕地、河邊灌叢下巖石上,海拔1100-1400米。模式標本采自屏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