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古竹栽培技術(shù)
深挖穴,淺栽竹,起苗后及時栽植,及時澆水,空氣濕度低適度葉面噴水。在常規(guī)竹子栽培技術(shù)的其礎上,還應掌握以下技術(shù)要點:
地適時適竹:定向培育,量力而行,分類經(jīng)營,考慮生態(tài)立地條件和經(jīng)營加工水平綜合開發(fā)利用,切忌一刀切、盲目跟風、只栽不管。
選竹母:掌握引種移植技術(shù),強調(diào)優(yōu)、壯、適中、低齡、均勻、易于運輸和未被傷害,注意竹種不能混雜,鞭芽和宿土要多留。
栽植技巧:抓住雨季、雨后、雨前栽植,順應自然規(guī)律,深挖淺栽不搖動,保濕舒根多保護,杜絕項目工程中為造政績、抓形象而違背竹子客觀規(guī)律不按科學栽植,更不能草率倉促敷衍了事。
理問種不放松:砍灌清理多撫育,護土帶圍山轉(zhuǎn),重點主抓山洼肥土帶,防風、防凍、早防自然災害,切忌荒草及放任不管。
挖小竹秧:清理竹園防病蟲.及時挖去老竹和退筍,科學疏筍疏竹,增加肥力和土壤有機質(zhì),保持地表平整、竹林結(jié)構(gòu)均勻整齊分布和綜合立體動態(tài)平衡,切忌放任發(fā)展、雜灌叢生、結(jié)構(gòu)混雜。
配套組合快速成林豐產(chǎn)持術(shù):多用密植、叢植、增肥、松土、墾覆、除草、覆蓋、客土、挖小留大、清理除雜、打枝整枝、科學留養(yǎng)、均勻分布、分類利用、加強保護、綁扶并扶正竹株、平整地表、及時排灌、預防凍害等綜合措施,重點防病蟲、人畜危害及自然災害,防雪壓風折倒伏凍害,防藤纏草荒雜亂無序,切忌浪費自然立地資源、低產(chǎn)低效、盲目粗放經(jīng)營,使竹林透風、透光、透氣、衛(wèi)生整齊。營造最佳竹林環(huán)境。
產(chǎn)河南、江蘇、浙江。1907年由浙江余杭縣塘棲引入美國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美國。
宜栽植在背風向陽處,喜空氣濕潤較大的環(huán)境。
選擇保溫保濕,通風良好、光線適量、排水通暢、管理方便的靈芝大棚,棚內(nèi)要求地面清潔,墻壁光潔,耐潮濕。靈芝棚的大小視培養(yǎng)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樹林、房前屋后林陰處,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適。培養(yǎng)料入棚前菇棚...
(1)圃地選擇慈竹的育苗圃地要求土層厚度60cm以上,壤土或砂壤土,pH值5.0-7.5,排灌條件良好,肥力中等水平以上,土壤結(jié)構(gòu)良好,地形平坦或坡度在10°以內(nèi)的均勻坡地。四川地區(qū)的紅壤、姜石黃壤由...
造林地的選擇: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都可以營造毛竹林。整地:熟地植竹只需在栽植點上掘挖栽植栽竹密度:毛竹造林密度應根據(jù)母竹來源,交通難易,搬運距離,勞力條件及要求成林快慢年限等情況決定。栽竹季節(jié)...
黃古竹形態(tài)特征
竿高達8米,粗3-4厘米,勁直,幼竿微被白粉,老竿灰綠色;中部節(jié)間長達26厘米,壁厚約3毫米;竿環(huán)微隆起,與籜環(huán)同高。
籜鞘背面乳白色或帶黃綠色,有寬窄不等的紫色縱條紋和稀疏的褐色小斑點,背部光滑無毛,無白粉,邊緣生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黃綠色,狹而高,先端截平或微隆起,有缺刻,具灰白色長達0.5厘米的細纖毛;籜片帶狀,平直,開展或外翻,淡綠乳黃色或有時帶紫色。
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和鞘口繸毛均缺或有時僅具鞘口繸毛;葉舌明顯伸出,黃綠色;葉片呈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7厘米,寬1.2-2厘米,除下表面基部有毛外,兩表面無毛或近于無毛?;ㄖξ匆?。筍期4月下旬。
該種與曲竿竹容易混淆,但本種的竿僅具有難以察覺到的白粉,籜鞘色彩較淡,斑點較少,而曲竿竹則竿在節(jié)間的上半部具白粉,籜鞘的色彩較深,斑點較多,兩者可以區(qū)別。
宜栽植在背風向陽處,喜空氣濕潤較大的環(huán)境。
分布于河南、江蘇、浙江。1907年由浙江余杭縣塘棲引入美國栽培。
筍食用;竹材性韌,篾性好,宜編制細竹器及工藝品。
黃古竹以適應性廣、栽培成林簡易又快速、管護簡單、用途廣泛尤其適宜篾用工藝加工、高產(chǎn)長效而著稱,屬中小型竹,原以材用破篾工藝編織加工造型裝飾為主,現(xiàn)已兼作筍用、觀賞、防護綠化、園林點綴、制作盆景等,用材廣泛用作工藝編織作樂器、玩具、涼席、裝飾、旅游制品、人物、花籃、托盤、花瓶、日用品等,筍昧鮮美甘甜多加工成多味筍、筍于、腌筍、鹽筍等,園林上已廣泛用于公園、庭院、莊園、道路、景點綠化裝飾、點綴、置景盆栽等 。
格式:pdf
大小:407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5
文竹原產(chǎn)于非洲南部,屬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常綠攀緣觀葉草本植物,因其枝干有節(jié)似竹,且姿態(tài)文雅瀟灑,故名文竹,又名云竹、云片竹、松葉草和刺天冬。文竹性喜溫暖濕潤、耐半蔭,怕強光和低溫,忌積水,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質(zhì)土最為合適,適宜生長溫度為15~25℃。在我國華北、東北地區(qū)多作盆栽,其體態(tài)優(yōu)美,葉狀枝纖細秀麗,密生如羽毛狀,常年翠綠,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室內(nèi)盆栽花卉之一,可以凈化室內(nèi)空氣,吸收室內(nèi)有害氣體[1]。
格式:pdf
大?。?span id="j4fo9s6" class="single-tag-height">407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5
木棉的栽培技術(shù) 1.選地整地 選向陽的、土層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種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實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陰涼處。過 數(shù)天,攤開晾曬,果裂種脫,除去絮毛雜物,陰干后貯存。早春 2-3 月間播種,播前催芽, 用條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頃用種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強管理,待幼苗長 至 5-6cm時,可進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達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開花,后長葉?;ü谖灏?,橙黃或橙紅色?;ㄝ嗪诤稚镔|(zhì)?;ê蠼Y(jié)橢圓 形碩果,內(nèi)為卵圓形的種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術(shù) 用播種、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開裂前采集, 種子發(fā)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隨采隨播,也可用濕沙短期貯藏,條播,覆土 2cm,平均氣 溫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齊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進行, 用長 80-10
幼竿微被白粉。
元竹黃古竹
【別名】:水什竹(河南永城 )、黃苦竹、黃石竹、沙竹(浙江塘棲)
【特征】:稈高6~8m,徑可達5cm,新稈被稀疏白粉。籜鞘乳白或帶黃綠色,具稀疏小斑點,無毛,無籜耳和鞘口遂毛;籜舌甚發(fā)達,淡黃綠色,先端撕裂,具灰白色長纖毛;籜葉矛狀至帶狀,綠色,邊緣淡黃色,反轉(zhuǎn)。筍期4月下旬。優(yōu)良篾用竹種,其編納的工藝品為我國的傳統(tǒng)出口商品,竹稈還可作鈞魚竿等用。
分【布】: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河南永城有栽培。
黃山太平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