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活性污泥法廢水處理三要素電子計量學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
項目負責人 | 周少奇 | 依托單位 | 華南理工大學 |
采用申請者于國際上首先提出的生化反應電子流守恒原理,對有機廢水生物處理過程三要素(C、N、P)的電子計量學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生化反應過程中BOD、N、P 三者之間的計量學關系及其與污泥齡的關系,深入研究污泥增長與微生物能量代謝之間的關系,建立基于電子計量學基礎上的生化反應動力學模型和生化反應熱力學。對建立生物廢水處理過程新的計量學、動力學、熱力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為實現活性污泥法廢水處 2100433B
批準號 |
20377013 |
項目名稱 |
活性污泥法廢水處理三要素電子計量學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申請代碼 |
B0604 |
項目負責人 |
周少奇 |
負責人職稱 |
教授 |
依托單位 |
華南理工大學 |
研究期限 |
2004-01-01 至 2004-12-31 |
支持經費 |
8(萬元) |
答:(1)如此低的進水濃度,對生化系統(tǒng)的運行比較困難。增加回流比看看。沒有水的時候盡量停止系統(tǒng)運行。 (2)曝氣控制力求穩(wěn)定,維持在1.5左右即可。 武漢格林環(huán)保的工藝還不錯,可以多了解一下,希望對你...
1、活性污泥法又稱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钚晕勰鄰U水生物處理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方式。系統(tǒng)由曝氣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管線及設備三部分組成。2、作用是去除有機物和植物性營養(yǎng)物,以及通過生物絮凝去除膠體顆粒,同時也可以獲...
通活性污泥法又稱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钚晕勰鄰U水生物處理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方式。系統(tǒng)由曝氣池、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管線和設備三部分組成。液流為有回流的推流式。初次沉淀后的廢水津水域由二次沉淀池來的回流污泥混合后再...
格式:pdf
大小:33KB
頁數: 19頁
評分: 4.3
人工處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自然處理 4.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 基本概念和工藝流程 (一) 基本概念 1. 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污水生物處理。 2. 活性污泥:顏色呈黃褐色,有大量微生物組成,易于與水分離,能使污水得到凈化,澄 清的絮凝體 (二) 工藝原理 1. 曝氣池:作用:降解有機物( BOD5) 2. 二沉池:作用:泥水分離。 3. 曝氣裝置:作用于①充氧化②攪拌混合 4. 回流裝置:作用:接種污泥 5. 剩余污泥排放裝置: 作用:排除增長的污泥量,使曝氣也內的微生物量平衡。 混合液:污水回流污泥和空氣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液體。 二. 活性污泥形態(tài)和活性污泥微生物 (一) 形態(tài): 1、外觀形態(tài):顏色黃褐色,絮絨狀 2.特點:①顆粒大?。?0.02 -0.2mm ②具有很大的表面積。③含水率 >99%,C<1%固體物質。 ④比重 1.002-1.006,比水略大,可
從計量學這種廣義定義,表明現代計量學所包括內容的豐富,它研究的主要方向有:
1、研究計量單位及其基準、標準的建立、復現、保存和使用;
2、研究計量與測量器具的特性和測量方法;
3、研究測量不確定度和誤差理論的實際應用;
4、研究計量、測量人員的測量能力和檢定、核準能力;
5、研究基本物理常數、標準物質、材料特性等的有關理論和測量;
6、研究一切測量理論和實踐問題;
7、研究計量法制和計量管理問題。
從科學的發(fā)展來看,計量曾經是物理學的一部分,后來隨著領域和內容的擴展,形成了一門研究測量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科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計量學。按JIF 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計量學(metrology)是“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計量學涵蓋有關測量的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 。而不論測量的不確定度如何,也不論測量是在科學技術的哪個領域中進行的。計量學研究的對象涉及有關測量的各個方面,如:可測的量;計量單位和單位制;計量基準、標準的建立、復現、保存和使用;測量理論及其測量方法;計量檢測技術;測量儀器(計量器具)及其特性;量值傳遞和量值溯源,包括檢定、校準、測試、檢驗和檢測 。
計量學作為一門科學,它同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行政管理緊密結合的程度,在其他學科中是少有的。計量是科學技術和管理的結合體,它包括計量科技和計量管理兩個方面。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即計量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而計量科學技術中又涉及較強的法制性。因此。計量科學的研究不僅涉及有關計量科學技術,同時涉及有關法制計量和計量管理的內容。計量學有時簡稱計量。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fā)展。計量學的內容還會更加豐富。
計量學通常采用了當代的最新科技成果,計量水平往往反映了科技水平的高低。計量又是科學技術的基礎。沒有計量就沒有科技的發(fā)展。計量學的發(fā)展將大大推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人們對文獻定量化的研究, 可以回溯到 20世紀初。1917年F.J.科爾和N.B.伊爾斯首先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1543~1860年所發(fā)表的比較解剖學文獻,對有關圖書和期刊文章進行統(tǒng)計,并按國別加以分類。1923 年E.W.休姆提出“文獻統(tǒng)計學”一詞,并解釋為:“通過對書面交流的統(tǒng)計及對其他方面的分析,以觀察書面交流的過程,及某個學科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969年文獻學家 A.普里查德提出用文 獻計量學代替文獻統(tǒng)計學,他把文獻統(tǒng)計學的研究對象由期刊擴展到所有的書刊資料。文獻計量學已成為情報學和文獻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分支。同時也展現出重要的方法論價值,成為情報學的一個特殊研究方法。在情報學內部的邏輯結構中,文獻計量學已漸居核心地位,是與科學傳播及基礎理論關系密切的學術環(huán)節(jié)。全世界每年發(fā)表的文獻計量學學術論文約為400~5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