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建筑作品解讀 | ISBN | 7806908331 |
---|---|---|---|
頁????數(shù) | 136頁 | 出版社 | 江西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9年4月1日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 | 叢書名 | 中國高等院校美術教材·環(huán)境藝術設計系列 |
正文語種 | 簡體中文 [1]? |
《建筑作品解讀》內容簡介:建筑作為個體,它像一《建筑作品解讀》,世界上有多種多樣數(shù)不清的建筑,如同浩如煙海的書琳瑯滿目。寫文章就要閱讀大量的書,從中獲得知識,得到啟發(fā)和借鑒,讀書是文學創(chuàng)作準備工作之一,是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作。同樣,要進行建筑藝術創(chuàng)作,也要解讀建筑,勤于觀察,深入思考,為創(chuàng)作更加完美的建筑作準備文章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它表達情感、注意受眾對象和接受性。
第一章 建筑與文化的關系/1
第一節(jié) 建筑與文化/3
第二節(jié) 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9
第三節(jié) 新建筑與新文化/12
第二章 建筑藝術的審美/15
第一節(jié) 建筑審美的價值與意義/16
第二節(jié) 建筑審美原理與審美特征/16
第三節(jié) 建筑審美的心理現(xiàn)象/19
第四節(jié) 建筑形態(tài)審美要素/24
第五節(jié) 建筑形式審美規(guī)律/50
第六節(jié) 建筑審美信息的傳播方式/58
第七節(jié) 當代建筑的審美思潮/61
第三章 建筑空間體驗/72
第一節(jié) 空間及建筑空間/73
第二節(jié) 建筑空間的時間關系體驗/76
第三節(jié) 建筑空間的情感體驗/79
第四節(jié) 建筑的視覺符號體驗/83
第四章 建筑作品解讀/88
流水別墅/89
施羅德住宅/93
普萊斯住宅/95
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97
古根海姆博物館/99
第五章 課程設計/101
課程設計要求/102
追隨蒙德里安——小型住宅設計/102
有機形態(tài)——藝術沙龍設計/109
人性關懷——集合居住群落設計/114
生態(tài)覆土——美術館建筑設計/119
流體礫石——現(xiàn)代藝術中心設計/124
視覺震撼——現(xiàn)代藝術中心設計/1302100433B
毛白滔,1982年畢業(yè)于江蘇無錫輕工業(yè)大學(江南大學)造型美術專業(yè),現(xiàn)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有成就的資深室內建筑師。
從事建筑與環(huán)境藝術設計與教學數(shù)十年,多次獲省部級設計作品及教學成果獎。主持召開多場國內外大型專業(yè)學術活動,并在各類專業(yè)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著作二部。
建筑呢?
中國建筑師王澍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該獎項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王澍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此前,美籍華人貝聿銘在1983年獲得這項大獎。王澍49歲拿到普利茲克獎是一個奇跡,一般來說,...
我知道有的學校比較重視這個,有的學校莫有,具體的你最好找個你考的學校的學姐學長什么的問問
格式:pdf
大小:708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6
MVRDV以其未來性的設計概念和實驗性的數(shù)據(jù)研究成為當今歐洲最活躍的建筑事務所之一。與其大量的實踐方案相比,MVRDV建筑設計的哲學觀和方法論已成為更為引人注目的亮點。通過對MVRDV作品與概念中非理性成分的分析和研究,探究了其建筑創(chuàng)作過程中復雜化的非理性主義建筑哲學思想的目的,得出了非理性的思考對于建筑設計重要性的結論,體現(xiàn)了非理性主義哲學思維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
《體驗與評論:建筑研究的一種途徑》是由同濟大學支文軍教授歷年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整理而成的專著。支文軍教授主持并擔任《時代建筑》雜志主編多年,特別是作為一位以學術期刊為媒介的建筑評論工作者,在建筑批評理論、中國當代建筑分析、當代建筑作品解讀、媒體與傳播等領域持續(xù)發(fā)表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和評論文章。這些文章通過學理和邏輯上的遴選和歸類,匯編成《體驗與評論:建筑研究的一種方法》與《媒體與評論:建筑研究的一種視野》兩本,既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作者的學術取向,又能為讀者提供多維視角下的宏觀表述或微觀剖析建筑的多種可能性?!扼w驗與評論:建筑研究的一種方法》收錄精選的46篇論文,主要選擇作者以現(xiàn)場體驗為基礎的對建筑師和建筑作品等相關論題進行研究和評析的論文,分為“世界建筑作品解讀”“品評中國當代建筑”“個體及群體建筑師研究”“設計機構及其作品解析”“建筑本體及現(xiàn)象評析”“城市游走與閱讀”六個篇章。
序
期刊事業(yè)的有心人/羅小未
讀《媒體與評論》《體驗與評論》/鄭時齡
關于建筑評論的一點兒認識/崔愷
引言
媒體·體驗·評論:建筑研究的一種視野與途徑
一、世界建筑作品解讀
1.流動.無限·未來:阿塞拜疆巴庫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設計解析與評價
2.城市·建筑·符號: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設計解析
3.歷史街區(qū)舊建筑的時尚復興:西班牙馬德里凱撒廣場文化中心
4.消融于叢林中的藝術圣殿:記巴黎蓋·布郎利博物館
5.奇妙的“容器”:解讀波爾圖音樂廳
6.歷史對話中的空間塑造:解讀墨爾本博物館新館
7.重塑居住場所:馬里奧·博塔的獨戶住宅設計
8.隱喻的表現(xiàn):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的雙重話語
9.重塑場所:馬里奧·博塔的宗教建筑評析
10.法國弗雷斯諾國家當代藝術中心的新與舊
二、品評中國當代建筑
11.田園城市的中國當代實踐:杭州良渚文化村解讀
12.新鄉(xiāng)土建筑的一次詮釋:關于天臺博物館的對談
13.A樓·B樓·C樓:同濟校園新世紀建筑評述
14.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本土化策略:上海閔行生態(tài)園接待中心解讀
15.形與景的交融:上海新江灣城文化中心解讀
16.時間與空間: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建成空間的演變
17.建筑師陪伴式介入鄉(xiāng)村建設:傅山村30年鄉(xiāng)村實踐的思考
三、個體及群體建筑師研究
18.葛如亮教授的新鄉(xiāng)土建筑
19.鄉(xiāng)村變遷:徐甜甜的松陽實踐
20.“解碼”張軻:記標準營造17年
21.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建筑:上海10名(組)新銳建筑師的實踐與策略
22.永恒的追求:馬里奧·博塔建筑思想評析
23.追求理性: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堪培教授專訪
24.詩意的建筑:馬里奧·博塔的設計元素與手法述評
25.感覺的建筑:日本建筑師六角鬼丈教授設計作品評析
26.鄉(xiāng)土與現(xiàn)代主義的結合:世界建筑新秀M.博塔及其作品
27.20世紀50、60、70年代生中國建筑師之觀察
28.承前啟后,開拓進?。和瑵髮W建筑系“新三屆”學人
29.建筑師群體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以20世紀50年代生中國建筑師為例
四、設計機構及其作品解析
30.世界經(jīng)驗的輸入與中國經(jīng)驗的分享:國際建筑設計公司Aedas設計理念及作品解析
31.調和現(xiàn)代性與歷史記憶:馬里奧·博塔的建筑理想之境
32.文脈中的建筑藝術:澳大利亞DCM建筑事務所介紹
33.求證創(chuàng)新:加拿大譚秉榮建筑師事務所及其作品
34.簡約之美:瑞士布克哈特建筑設計公司及其作品
五、建筑本體及現(xiàn)象評析
35.從《東京制造》到《一點兒北京》:當代城市記錄對建筑學的批判與探索
36.剖面建筑現(xiàn)象及其價值
37.竹化建筑
38.石頭建筑的史詩
39.同濟建筑系的學術特色與風格,兼評同濟校園建筑
附文 給徐千里、支文軍的信/曾昭奮
40.建筑:一種文化現(xiàn)象
六、城市游走與閱讀
41.歷史的啟示
42.城市的文學性閱讀
43.夕照尼羅河
44.卡拉達大橋:橋上橋下
45.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46.閱讀歐洲小城
附錄
1.支文軍發(fā)表學術論文列表
2.支文軍編著圖書列表
3.支文軍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列表
4.支文軍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列表
5.《時代建筑》選題分類列表(2000—2019)
6.《媒體與評論:建筑研究的一種視野》目錄
后記與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