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自然災害與防治
詞目: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
英文:engineering measures of debris flow pre-vention and cure
釋文:其主要作用是削弱泥石流活動強度,引導規(guī)范泥石流活動途徑和范圍,保護受災對象。根據(jù)防治功能大致分為下列七種類型:①治水工程:修建水庫、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調(diào)蓄、引導導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與發(fā)展的水動力條件;②攔擋工程:修建攔擋壩、谷坊等,攔截泥石流,削弱泥石流強度,沉積砂石,減小泥石流破壞能力;③排導工程:修建排導溝、導流堤、順水壩等工程,規(guī)范泥石流流徑,削弱泥石流強度;④停淤工程:開辟人工停淤場,引導規(guī)范泥砂淤積場所;⑤跨越工程:鐵路、公路、橋梁高架于溝谷上方,跨越泥石流;⑥穿越工程:鐵路、公路以隧道、明硐從下方穿越泥石流溝;⑦防護工程:修建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保護房屋、鐵路、公路、橋梁等工程設施,抵御泥石流的沖擊。泥石流防治1:程措施要多種工程聯(lián)合運用,而日 要與非工程措施相結(jié)合才能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 2100433B
1.跨越工程一是指修建橋梁、涵洞,從泥石流溝的上方跨越通過,讓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這是鐵道和公路交通部門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2.穿過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從泥石流的下方...
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很重要,這是防災和減災的重要步驟和措施。目前我國對泥石流的預測預報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1)在典型的泥石流溝進行定點觀測研究,力求解決泥石流的形成與運動參數(shù)問題。如對云南省...
格式:pdf
大?。?span id="bjpllbb" class="single-tag-height">8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4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簡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qū)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qū),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 災害引發(fā)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 快,流量大,物質(zhì)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fā)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 甚至村鎮(zhèn)等,造成巨大損失。 二、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點, 相應的治理措施也應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蝕及溝谷侵蝕為 主的泥石流地區(qū)、應以生物措施為主、輔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強烈活動的泥石流發(fā) 生(形成 )區(qū),應以工程措施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蝕和重力侵蝕兼有的泥石流 地區(qū),則以綜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復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喬、灌、草等植物進 行科學地配置營造,充分發(fā)揮其滯留降水,保持水土,調(diào)節(jié)徑流等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和 制止泥石流發(fā)生或減小泥石流規(guī)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6
泥石流是一種典型的公路水毀病害,也是公路水毀時主要破壞動荷載,遵循泥石流的運動規(guī)律和道路破壞特點,建立泥石流防治技術(shù)是治理公路水毀病害的關(guān)鍵。文章通過分析泥石流體的運動特點,提出了合理的速流槽泥石流防治結(jié)構(gòu)剖面形狀,根據(jù)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的泥石流體運動方程和根據(jù)平拋理論建立的泥石流體拋程計算公式,解決了泥石流防治結(jié)構(gòu)受泥石流體作用力大小的計算和泥石流防治與公路水毀病害治理效果的理論判斷問題,為同類型的特大型公路泥石流防治結(jié)構(gòu)設計與公路水毀病害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工程措施,為完成工程保障任務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工程措施,為完成工程保障任務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如在主要作戰(zhàn)方向上加強工程保障力量和器材,最大限度地動員各兵種各部隊參加作業(yè),充分利用制式器材,廣泛搜集和利用材料,根據(jù)情況加強現(xiàn)場指導等。 2100433B
釋文:預防和治理泥石流災害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它主要由五方面措施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動的防治體系--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護和治理流域環(huán)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發(fā)生條件;2.控制泥石流運動的防治體系-采用攔擋壩、谷坊、排導溝、停淤場等工程措施,調(diào)整和疏導泥石流流通途徑和淤積場地,減少災害破壞損失;3.預防泥石流危害的防護工程體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工程,對重要危害對象進行保護;4.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一一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yè)和重要工程設施,及時搬遷、疏散,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減少災害破壞損失;5.加強宣傳教育。
中國早在西漢時代(公元八世紀)賈讓在“治河三策”中就提出:“徙冀州之民當水沖者”。就是要“還灘于河”不與水爭地的主張。有的國家很早出現(xiàn)以舟為家,甚至形成水上村鎮(zhèn),以適應自然的防御洪水的方法。這是防洪非工程措施思想的萌芽。根據(jù)防洪實踐運用的經(jīng)驗,防洪工程措施必須與非工程措施相結(jié)合,才能發(fā)揮更大效能。故在20世紀60年代就正式形成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得到較快的發(fā)展。中國在50年代就采用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的洪水預報、警報和救濟相結(jié)合的辦法,對減少洪災損失取得明顯的效果。有些國家也正在試辦,其中美國發(fā)展得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