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冶金》是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12-01出版的圖書。
書名 | 銅冶金 | 作者 | 彭容秋 著 |
---|---|---|---|
ISBN | 9787811050158 | 類別 | 電子書 > 科技 > 冶金工業(yè) |
頁數(shù) | 283 | 出版社 | 中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4-12-01 | 語言 | 中文 |
書名頁
《重有色金屬冶金工廠技術培訓叢書》編委會
《重有色金屬冶金工廠技術培訓叢書》參編單位
參加《銅冶金》分冊編寫人員
參加《鉛冶金》分冊編寫人員
序
內(nèi)容提要
編者的話
目錄
1 銅冶金一般知識
2 銅精礦造锍熔煉的基本原理
3 閃速熔煉
4 諾蘭達熔池熔煉
5 頂吹浸沒熔煉法
6 白銀煉銅法
7 其他熔煉新方法
8 傳統(tǒng)熔煉法
9 銅锍的吹煉
10 爐渣的貧化處理
11 粗銅的火法精煉
12 銅的電解精煉
13 銅的濕法冶金
《銅冶金》
冷配在線
ISBN:9787811050158
頁 數(shù):283
所屬分類:電子書 > 科技 > 冶金工業(yè)
電子書 > 工程 > 冶金工程
正文語種:中文
冶金包括黑色冶金(鋼鐵)和有色冶金 有色冶金包括輕金屬冶金(電解鋁、鎂等)和重金屬冶金(銅鉛鎳等) 一般意義上的冶金指通過冶金爐高溫下進行造渣、金屬提純的反應。另外包括濕法冶金,即通過溶液化學反應,再...
注冊冶金工程師和冶金工程師是一個概念??辈煸O計注冊冶金工程師英文名稱為:Registered Metallurgical Exploration & Design Engineer,是指經(jīng)考試取得《中...
http://www.csres.com/工標網(wǎng),再說螺栓屬于機械設備,你應該查詢機械的標準,冶金標準也只是對主要建構筑物有說明。
格式:pdf
大小:45KB
頁數(shù): 7頁
評分: 4.6
選課課號: (2010-2011-1)-BG11191-320102-1 課程類別: 公選課 《冶金工程概論》課程考核 (課程論文) 題目:鋼鐵冶金聯(lián)合企業(yè)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及其與 計算機在應用中的聯(lián)系 作 者: 晨雨 學 號: 200X123456 授課教師: NULL 班 級: NULL NULL大學 NULL學院 二零一零年 十二月 中國 NULL NULL大學 冶金工程概論論文 1 鋼鐵冶金聯(lián)合企業(yè)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及其與計算 機在應用中的聯(lián)系 晨雨 NULL 大學 NULL 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00X 級 摘要: 計算機自動化與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冶金企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步步謹慎,在信息發(fā)達的今天, 如何利用計算機的優(yōu)勢為冶金企業(yè)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已成為必須研究的問題。文中先介紹冶金企業(yè)的生產(chǎn)環(huán) 節(jié),分析其中的特點及技術技巧,然后介紹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中涉及的設備特點及工作流程,再從計算機控制
格式:pdf
大?。?span id="j7nz3hh" class="single-tag-height">45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4
以冶金廢渣、粉煤灰和粘土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外加劑,采用燒結法制備了墻體磚。通過性能測試可知:該燒結磚的利廢率可達75%~80%左右,且磚的力學性能良好,其抗壓強度均達到了MU10-30的標準;當按礦渣45%、粘土10%、粉煤灰30%、碳酸鈉5%和水玻璃10%配比配料,于950℃燒結并保溫2 h時,磚體的強度最高可達31.50 MPa。
本卷包括銅、鎳提取冶金過程的基本原理、生產(chǎn)工藝及生產(chǎn)數(shù)據(jù)。由于鈷常與鎳共生,在鎳冶金的相關內(nèi)容已溶入鈷的內(nèi)容,全書以銅鎳為主,故全書名為銅鎳卷。其中,銅冶金篇以九章篇幅著重綜述了銅的火法冶金流程,包括造锍熔煉物理化學、閃速熔煉、熔池熔煉、傳統(tǒng)熔煉、銅锍吹煉、爐渣貧化處理、火法精煉和電解精煉,以一章篇幅系統(tǒng)綜述了浸出-萃取-電積的濕法煉銅工藝。鎳冶金篇用約一半的篇幅從綜述火法煉鎳的物理化學入手,著重介紹鎳的造锍熔煉及吹煉、鎳锍的分離和提取精煉以及鎳鐵熔煉,用約一半的篇幅著重介紹了硫化鎳陽極電解和粗鎳電解精煉、高鎳锍的濕法提取、硫化鎳礦的濕法冶金以及氧化鎳礦的濕法冶金。
由于近30年來,硫化礦冶煉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閃速熔煉和熔池熔煉新方法紛紛取代傳統(tǒng)的造锍熔煉;濕法煉銅不斷發(fā)展,全世界用溶劑萃取-電積法生產(chǎn)的銅已占全球礦產(chǎn)銅量的20%左右。因此,本卷章節(jié)結構,內(nèi)容詳略不一,以適應銅鎳冶金的發(fā)展。
鑒于本卷原主編因健康原因要求調(diào)整分工,本手冊編委會主任趙天從調(diào)整了本卷主編。王立川老師為實現(xiàn)趙老先生的遺愿,抱重病完成了鎳冶金篇的撰稿;彭容秋老師主持制定了銅冶金篇的大綱,并參與了本卷書稿的審稿、定稿工作。
本卷銅冶金篇的編纂得到了多年來從事濕法煉銅的楊佼庸、從事有色冶金設計的徐光清、閃速熔煉生產(chǎn)一線的周俊等校友以及在校長期從事銅冶金教學和科研的校友參與。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的陳知若校友為銅冶金篇的編寫提供不少寶貴建議和他本人整理的圖表資料。本卷書稿的完成傾注了校友們對母校、對老師的一片深情。
由于本書內(nèi)容涉及面較寬,作者水平所限,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參加本卷編寫的成員有:
張訓鵬:銅冶金篇第一章
任鴻九:銅冶金篇第二章、第五章第二、三節(jié)
周俊:銅冶金篇第三章、第五章第一節(jié)、第七章
郭睿倩:銅冶金篇第四章、第七章
胡軍:銅冶金篇第六章
徐光清:銅冶金篇第八章、第九章
楊佼庸:銅冶金篇第十章
王立川:鎳冶金篇第一章~第七章
本書可作為冶金院校高年級學生、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銅鎳鈷冶金的科研、生產(chǎn)、設計、教學、生產(chǎn)管理人員參考。
1 銅濕法冶金的歷史和現(xiàn)狀
1.1 銅濕法冶金的發(fā)展歷史
1.2 現(xiàn)代銅濕法冶金工業(yè)
1.3 銅濕法冶金工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2 礦石浸取
2.1 浸取概論
2.2 零浸
2.3 就地浸出
2.4 薄層浸取
2.5 尾礦浸取
2.6 微生物浸出
2.7 其他浸取方法
參考文獻
3 銅的萃取化學
3.1 銅的電子結構和價態(tài)
3.2 銅在溶液中的化學狀態(tài)
3.3 銅的重要本位化合物
3.4 酸性萃取劑萃取銅
3.5 螯合萃取劑萃取銅
3.6 氨-銨鹽溶液中銅的萃取
3.7 氯化物溶液中的萃取
參考文獻
4 羥肟螯合萃取劑
4.1 羥肟的發(fā)展過程
4.2 重要的工業(yè)羥肟萃取劑
4.3 羥肟萃取劑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
4.4 羥肟的萃取化學
4.5 萃取動力學
4.6 工業(yè)羥肟萃取的性質(zhì)
參考文獻
5 工業(yè)萃取過程
5.1 工業(yè)萃取過程設計
5.2 萃取設備--混合-澄清槽
5.3 萃取槽的聯(lián)接方式
5.4 工業(yè)萃取的運行
5.5 相間污物的產(chǎn)生和處理
5.6 水相除油和萃取劑回收
5.7 有機相的除水和再生
參考文獻
6 銅的電積
6.1 基本原理
6.2 影響電能消耗的因素
6.3 影響銅質(zhì)量的因素
6.4 電積設備的改進
6.5 電積作業(yè)參數(shù)
6.6 銅電解液萃取除雜
參考文獻
7 典型銅濕法冶金廠礦
7.1 大澳大利亞礦的資源
7.2 礦石破碎和球團
7.3 堆浸
7.4 萃取及反萃
7.5 電積
7.6 環(huán)境保護
7.7 基里蘭繃清除錳的經(jīng)驗
7.8 基里蘭繃萃取工序的變革
7.9 基里蘭繃浸取堆的后期運作
7.8 基里蘭繃萃取工序的變革
7.9 基里蘭繃浸取堆的后期運作
7.10 基里蘭繃克服二氧化硅影響的過程
7.11 萃取劑對銅鐵的選擇性
7.12 堆浸-萃取-電積廠的投資和生產(chǎn)成本
8 硫化銅礦濕法冶金(一)
8.1 硫化銅礦物酸浸原理
8.2 硫化礦酸浸的工業(yè)應用與研究概述
8.3 高濕氧化酸浸
8.4 中溫氧化酸浸
8.5 低溫氧化酸浸
8.6 高爾峒流程的工業(yè)化
8.7 孔科拉流程
8.8 UBC流程及經(jīng)濟核算
參考文獻
9 硫化銅礦濕法冶金(二)
9.1 氯化物體系中銅化合物的熱力學
9.2 氯化物體系中的氧化劑
9.3 各種硫化銅礦浸取
9.4 氯化物溶液中的凈化分離
9.5 銅的回收
9.6 硫的回收
9.7 典型氯化物濕法冶金流程
9.8 氨-銨鹽體系中銅的濕法冶金
9.9 氨-銨鹽體系工業(yè)流程
參考文獻
10 銅濕法冶金展望
10.1 氧化銅礦濕法冶金的進展和展望
10.2 硫化銅礦濕法冶金的技術現(xiàn)狀
10.3 濕法冶金和環(huán)境保護
索引
譯名對照
本書為《有色金屬提取冶金手冊》的銅鎳卷(第2卷),主要內(nèi)容包括銅、鎳造锍熔煉的理論基礎及現(xiàn)行各工藝的生產(chǎn)實踐,重點介紹了閃速熔煉、熔池熔煉、鎳銅高锍的分離、精煉和濕法煉銅的浸出-萃取-電積等工藝的主要設備、生產(chǎn)過程的技術經(jīng)濟指標、故障處理、綜合利用、環(huán)境保護等。全書突出了銅鎳冶煉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的科研成果。本書每篇末均附有與正文呼應的主要參考文獻。
本書適用于從事銅鎳鈷冶金的科研、生產(chǎn)、設計、教學人員及高校冶金工程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研究生,也可供生產(chǎn)管理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