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線菊叉絲單囊殼(學(xué)名:Podosphaera minor)是屬于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叉絲單囊殼屬的一種真菌,寄生在繡線菊屬植物上。該種分布于中國、北美、西歐等地。
中文名稱 | 繡線菊叉絲單囊殼 | 科 | 白粉菌科 |
---|---|---|---|
界 | 真菌界 | 目 | 白粉菌目 |
定名人 | Hacke | 拉丁學(xué)名 | Podosphaera minor |
1912年三宅市嘞(Miyake)在河北省的土莊繡線菊Spiraea pubescens Turcz.上采到過 Podosphaera屬的白粉菌,定名為 Podosphaera oxyacanthae(DC.)De Bary,以后的60多年間未見過報道,這次鑒定的標本采自湖北省。
Podosphaera minor Hacke 的形態(tài)與 Podosphaera clandestina(Wallr.)Lév. 相近似,主要區(qū)別是:(1)前者的附屬絲短,僅為子囊果直徑的0.5-1.2倍,后者的附屬絲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7-)2.4-4.2(-5.2)倍;(2)附屬絲的隔膜前者少,0-2個,后者多,(2-)3-7(-9)個;(3)子囊孢子數(shù)目前者為6(-8)個,而后者多為8個。
繡線菊叉絲單囊殼形態(tài)描述
菌絲體葉背生,稀疏,形成白色斑片,存留;子囊果聚生,暗褐色,球形,直徑54-72 (-78)μm,壁細胞不規(guī)則多角形,壁厚,直徑10.9-14.2μm;附屬絲5-8(-10)根,生于子囊果'赤道'上部,稍彎曲,頂端雙叉狀分枝,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0.5-1.2倍,下部較粗,6-9μm,上部分叉處變細,6μm,基部褐色,壁厚,有1-2個隔膜,短的附屬絲頂部不分叉,長的頂部雙叉狀分枝3次,第一次分枝較其他分叉稍長;子囊單個,圓形、橢圓形、不正橢圓形,有短柄,51.7-55.9×45.9-48.3μm;子囊孢子6-8個,多數(shù)是6個,長橢圓 形、長矩圓形、腎形,12-21×9-12μm。
格式:pdf
大?。?span id="cwthxdb" class="single-tag-height">552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3
目的用高效液相法同時測定榆葉合葉子中繡線菊苷、金絲桃苷、蘆丁、槲皮素的量。方法使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譜柱(250 mm×4.6 mm,5μm);流動相A為乙腈,B為1 000 mL水+55 mL乙腈+20 mL醋酸溶液,梯度洗脫;體積流量為1.0 mL/min;檢測波長360 nm;柱溫35℃。結(jié)果繡線菊苷、金絲桃苷、蘆丁和槲皮素分別在15.54~155.4μg/mL(r=0.999 0),5.18~51.8μg/mL(r=0.999 1),10.22~102.2μg/mL(r=0.999 3),9.8~98μg/mL(r=0.9993)范圍內(nèi)線性關(guān)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別為99.84%、97.18%、98.73%、97.73%。結(jié)論建立的方法簡便易行,準確性、重復(fù)性好,可作為榆葉合葉子中4種黃酮成分的定量測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