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chǎn)摩鹿加群島。
陽性植物,需強光。生育適溫:23~30℃。
常綠喬木。假葉卵狀方形,背線較直,刃線橢圓狀彎曲,假葉縱脈4~5條。穗狀花序。果莢呈盤旋狀開裂,果莢的內逢線開裂,莢果旋扭彎曲,內逢線無缺刻(區(qū)別于耳莢相思樹)。
別名:相思樹、臺灣柳;科屬:豆科;產(chǎn)地分布:相思樹原產(chǎn)臺灣地區(qū);直干相思樹、耳莢相思樹原主大洋洲。形態(tài):常綠喬木。樹冠圓形。形態(tài)特征:主要花期:4~8月質感:細至中色澤:葉黃綠至暗綠?;ń瘘S色。果實褐...
相思樹確有其樹,位于睢陽,有照為證。至于此樹來由,傳說甚多,但是大同小異,小小的考證了一下,最早的記載可能是在"搜神記"中,后來演化成各種版本。 列國時期宋康王手下有個臣子叫韓憑,...
大型古莊相思樹盆景價格就是80塊錢,我覺得還是比較不錯的, 相思樹,科屬:含羞草科金合歡屬。學名Acaciaconfusa,...
直干相思樹與耳莢相思樹的辨別:
1.直干相思樹的果莢呈盤旋狀開裂,果莢的內逢線開裂,莢果旋扭彎曲,內逢線無缺刻;耳莢相思樹莢果旋扭彎曲,內逢線有波狀缺刻
2.直干相思樹假葉卵狀,縱脈4~5條;耳莢相思樹假葉呈狹長鐮刀狀彎曲,假葉縱脈3條
3.直干相思樹和耳莢相思樹兩者的假葉葉型大小差異許多,前者葉片明顯大于后者。
【其它說明】
相思樹屬中,臺灣原生的為相思樹,常見的引進種則為耳莢相思樹及直干相思樹。相思樹屬植物的最特別之處,即一般所看到葉其實是由葉柄演化而成的假葉,這是為了要減少水分散失,因而真葉退化,以蠟質包裹的假葉代替真葉;這個原理就像仙人掌的葉子退化呈刺狀一樣。
格式:pdf
大?。?span id="ytk7lz5" class="single-tag-height">466K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3
概述了相思樹的種質資源,介紹了5種觀賞相思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態(tài)習性,歸納了相思樹的文化意蘊,闡述了相思樹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方式,以推動它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
格式:pdf
大?。?span id="n2t0q1j" class="single-tag-height">466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7
氣候和天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天氣是指當?shù)啬硞€時刻或一個時段內風云雨雪、冷暖干濕等天氣狀態(tài),而氣候則是指一個地區(qū)多年常見和特有的天氣情況。氣候同人類的關系密切,豐富的氣候資源可供我們開發(fā)利用,而災害的天氣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損失。地球上的氣候并非固定不變。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很多,天文的、地球的,還有物理的——物理因素中包含著人類的活動。這就是說,一方面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類活動,另一方面
1. 相思樹屬中,臺灣原生的為相思樹,常見的引進種則為耳莢相思樹及直干相思樹。相思樹屬植物的最特別之處,即一般所看到葉其實是由葉柄演化而成的假葉,這是為了要減少水分散失,因而真葉退化,以蠟質包裹的假葉代替真葉;這個原理就像仙人掌的葉子退化呈刺狀一樣。
相思樹位于安徽省銅陵縣城東南25公里的順安鎮(zhèn)(原新橋鎮(zhèn))鳳凰村鳳凰山風景區(qū)內,本名為水樺樹,已有300年的歷史。相思樹是兩株同種樹,樹主干各立小河一邊,溪水從兩樹間流過。在兩樹主干長至3米時,兩干在小河上空傾斜融為一體,而后兩樹又分離各自生長。兩樹高約2米,冠幅共約20米,每株主干胸圍3.8米。枝葉密茂,像一柄綠色的華蓋凌空罩在小河上。遠望相思樹,異株同干連理枝,如同戀人交頸擁抱,情意纏綿;近看樹影倒映,似鴛鴦戲水,鸞鳳穿花,給人以愛情堅貞的遐想,遂得名相思樹。遠近青年男女好在此相約談情,一定終身,喻永不分離。1989年縣政府與省電視臺以鳳凰山相思樹為素材,拍攝電視片《相思樹傳奇》。 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一直把相思樹作為愛情和姻緣的象征,并精心加以保護,如歌曰:“相思樹下相思河,相思之地情侶多;春花大姐心里事,秋實情歌甜心窩,一句俏話定終身,女嫁男娶譜新歌”。
相思樹栽培技術
高度×冠幅:相思樹10m~15m×5m。直干相思樹、耳莢相思樹6~10m×3m。質感:細至中。色澤:葉黃綠至暗綠、花金黃色、果實褐色。光照:陽性植物、需強光。生育適溫:23~30℃。生長特性:生長快、耐熱、耐旱、耐瘠、耐酸、耐剪、抗風、抗污染、成樹不易移植。景觀用途:樹冠蒼翠綠蔭,為優(yōu)良而低維護的遮蔭樹、行道樹、園景樹、遮蔭樹、防風樹、護坡樹。幼樹可作綠籬樹。庭園、校園、公園、游樂區(qū)、廟宇等,均可單植、列植、群植均美觀。尤適于海濱綠化。花能誘蝶、誘鳥。光照:陽性植物,需強光。生育適溫:23~30℃。
種植方法:
臺灣相思3~5月開花,7~9月莢果成熟。莢果成熟時呈褐色,能自行開裂,宜及時采種,除雜曬干。種子含水率以9~10%為宜,可混以石灰或草木灰,袋裝或陶器貯藏, 1年內發(fā)芽率與新鮮種子相差無幾。
千粒重26~31g,每千克約32000~38000粒。種皮堅硬,富油蠟質,極難吸水,宜將種子浸于沸水中,攪拌約2~3分鐘,再用冷水浸種24小時,然后播種,發(fā)芽率可達70~80%。如為苗圃育苗,一年生苗高可達60~70cm,宜在苗高30厘米時栽植。如為容器育苗,苗高20~25cm時即可出栽,效果比裸根苗好。造林株行距一般宜1.5×1.5~2×2m,侵蝕裸露地可1×1.5m或1×2m,營造薪炭林或在坡度較陡或沖刷嚴重的地方造林1×1米。臺灣多采用直播造林,生長與植苗造林相同。此外,在花崗巖石質山地還可用飛機播種營造臺灣相思純林或與馬尾松的混交林
相關記載:
木名:相思樹;
①有些具有紅色種子的樹種。如"紅豆樹、海紅豆"等。
②《文選·左思〈吳都賦〉》:"楠榴之木,相思之樹。"劉逵注:"相思,大樹也。材理堅,斜(邪)斫之則文可做器。其實如珊瑚,歷年不變,東冶有之。"
③古代傳說,戰(zhàn)國時宋康王舍人韓憑之妻何氏美,康王奪之。韓憑自殺。何氏也投臺而死,遺書愿合葬。康王怒,使里人分埋之,兩冢相望。宿昔之間,有大梓木生于兩冢之端,旬日而合抱,根枝交錯,又有雌雄鴛鴦棲宿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宋人哀之,因稱其木為相思樹。見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相傳為戰(zhàn)國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據(jù)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載宋康王舍人韓憑妻何氏貌美康王奪之并囚憑。憑自殺何投臺而死遺書愿以尸骨賜憑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兩墳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常棲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后因以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
多用途速生相思樹
多用途速生相思適應性廣,生物量大,枯落物含氮量高,據(jù)測定每年每公頃可提供3500kg枯落物,分解后相當于500kg尿素。同時一份落葉能吸收其自身重量三倍的水,一年可吸收約40噸水,林內濕度經(jīng)常在80%以上,因此大面積多用途速生相思樹種植后對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林內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