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穗小檗(學名:Berberis dasystachya)為小檗科小檗屬的一種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青海、河北、寧夏、陜西、四川、湖北、河南、甘肅、山西等地,生長于海拔800米至3,400米的地區(qū),常生于向陽山地灌叢中、山谷溪旁、林緣、林下及草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稱 | 直穗小檗 | 拉丁學名 | 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 |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目 | 毛茛目 | 科 | 小檗科 |
屬 | 小檗屬 | 分布區(qū)域 | 河北,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北,重慶,四川,俄羅斯,日本 |
海拔區(qū)間 | 800-3800 | 是否中國特有 | 是 |
是否引種栽培 | 非人工引種栽培 |
生于向陽山地灌叢中、山谷溪旁、林緣、林下、草叢中。海拔800-3400米。
醫(yī)藥:《藏標》。【藏藥】給爾馴:莖和根的內皮用于痢疾,尿路感染,腎炎及瘡癤,結膜炎等《藏標》。吉尕爾:花果、枝桿皮治療消化不良,腹瀉,眼痛,關節(jié)痛,淋病,遺精,白帶等癥《青藏藥鑒》。吉爾哇:皮用于消化不良,腹痛,腹瀉,淋濁,遺精,白帶,陳舊熱病, "黃水"病,眼疾,全身疼痛,關節(jié)痛;莖干、枝燒灰治鼻疽;花治腹瀉,血癥;鮮花汁滴耳、眼,治中耳炎,眼疾;果實用于腹痛,消化不良,腹脹,痢疾《藏本草》。
根皮及莖皮含小檗堿,可供藥用。
根皮(黃刺皮)、莖內皮: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泄瀉,痢疾,黃疸,帶下病,關節(jié)痛。
落葉灌木,高2-3米。老枝圓柱形,黃褐色,具稀疏小疣點,幼枝紫紅色;莖刺單一,長5-15毫米,有時缺如或偶有三分叉,長達4厘米。葉紙質,葉片長圓狀橢圓形、寬橢圓形或近圓形、長3-6厘米,寬2.5-4厘米,先端鈍圓,基部驟縮,稍下延,呈楔形、圓形或心形,上面暗黃綠色,中脈和側脈微隆起,背面黃綠色,中脈明顯隆起,不被白粉,兩面網脈顯著,無毛,葉緣平展,每邊具25-50細小刺齒;葉柄長1-4厘米。
總狀花序直立,具15-30朵花,長4-7厘米,包括總梗長1-2厘米,無毛;花梗4-7毫米;花黃色;小苞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寬約0.5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披針形,長約3.5毫米,寬約2毫米,內萼片倒卵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基部稍呈爪;花瓣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5毫米,先端全緣,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分離長圓狀橢圓形腺體;雄蕊長約2.5毫米,藥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1-2枚。
漿果橢圓形,長6-7毫米,直徑5-5.5毫米,紅色,頂端無宿存花柱,不被白粉?;ㄆ?-6月,果期6-9月。
你好,直穗小檗(學名:Berberis dasystachya)為小檗科小檗屬的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青海、河北、寧夏、陜西、四川、湖北、河南、甘肅、山西等地,生長于海拔800...
直穗小檗(學名:Berberis dasystachya)為小檗科小檗屬的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青海、河北、寧夏、陜西、四川、湖北、河南、甘肅、山西等地,生長于海拔800米至3...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藥 名】:川滇小檗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川滇小檗的根。 【功 效】:清熱燥濕。 【主 ...
產于甘肅、寧夏、青海、湖北、陜西、四川、河南、河北、山西。模式標本采自甘肅。
格式:pdf
大?。?span id="mn0agtz" class="single-tag-height">56KB
頁數: 2頁
評分: 4.8
對紫葉小檗的綠枝分別用不同濃度的吲哚丁酸(IBA)、生根粉(ABT)、吲哚乙酸(IAA)進行處理。結果表明:各藥劑處理對紫葉小檗綠枝扦插的成活率、平均根數、平均根長的影響與清水(CK)處理間差異達0.01極顯著水平,其中以IBA處理的效果為最好,促進作用最大,生根率最高,其他各項指標也較好。
格式:pdf
大?。?span id="n1z9bfu" class="single-tag-height">56KB
頁數: 1頁
評分: 4.5
目的建立HPLC測定小檗葉中小檗堿的含量。方法 Shimadzu C18色譜柱(250mm×4.6mm);流動相:乙腈-0.1%磷酸(50:50)(每100ml加十二烷基硫酸鈉0.1g);體積流量:1.0ml/min;檢測波長:265nm;柱溫:30℃;進樣量:10μl。結果小檗堿在1.00~16.00μg/ml線性關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8.2%,RSD為0.97%。結論通過方法考察發(fā)現HPLC法簡便、可靠,結果穩(wěn)定,可對藥材小檗葉進行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