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織物的阻燃性能通常采用兩種依據(jù):
一種是從織物的燃燒速率來進行評判。即經(jīng)過阻燃整理的面料按規(guī)定的方法與火焰接觸一定的時間,然后移去火焰,測定面料繼續(xù)有焰燃燒和無焰燃燒的時間,以及面料被損毀的程度。有焰燃燒的時間和無焰燃燒的時間越短,被損毀的程度越低,則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反之,則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不佳。
另一種是通過測定樣品的極限氧指數(shù)來進行評判。極限氧指數(shù)(LOI)是指樣品燃燒所需氧氣量的表述,故通過測定氧指數(shù)即可判定面料的阻燃性能。氧指數(shù)越高則說明維持燃燒所需的氧氣濃度越高,即表示越難燃燒。該指數(shù)可用樣品在氮、氧混合氣體中保持燭狀燃燒所需氧氣的最小體積百分數(shù)來表示。從理論上講,紡織材料的氧指數(shù)只要大于21%(自然界空氣中氧氣的體積濃度),其在空氣中就有自熄性。根據(jù)氧指數(shù)的大小,通常將紡織品分為易燃(LOI<20%)、可燃(LOI=20%~26%)、難燃(LOI=26%~34%)和不燃(LOI>35%)四個等級。
參照GB/T5455—1997《紡織品燃燒性能試驗垂直法》測試。
GB17591—1998《阻燃機織物》的阻燃性能指標:B1級:損毀炭長≤150mm,續(xù)燃時間≤5s,陰燃時間
≤5s;B2級:損毀炭長≤200mm,續(xù)燃時間≤15s,陰燃時間≤10s。
參照GB/T391713—1997紡織品 織物撕破性能 第3部分:梯形試樣撕破強力的測定。
采用BS5651—1978方法,加家用洗衣粉5g/L,浴比為1∶10,溫度50℃,洗30min,然后清水漂洗、烘干,連續(xù)洗12次,相當于家用洗滌50次。測試其阻燃耐洗性。
根據(jù)GB/T8425—87《紡織品白度的儀器評定方法》,應用WSD2Ⅲ型全自動白度儀測定織物的白度。
手感采用分檔評分法,主要對整理后織物基本手感特性(光滑度、硬挺度、豐滿度)進行總體評分并分檔,其中未整理織物手感定位為10,每塊試樣平行5次試驗,最后取平均值為試樣手感值。
熱重分析在PE公司Pyris1型熱重分析儀上進行,測試條件溫度范圍40~600℃,升溫速率20℃/min,氣氛為氮氣。
GB8965-98 中國國家阻燃服標準 中國國家標準局于1998年在參照1988年同名標準與國際同類標準而頒布的工業(yè)阻燃服標準, 對以下諸方面作了詳細規(guī)定:阻燃服的整體性能,衣料和縫線的阻燃性能, 衣...
阻燃劑是通過若干機理發(fā)揮其阻燃作用的,如吸熱作用、覆蓋作用、抑制鏈反應、不燃氣體的窒息作用等。多數(shù)阻燃劑是通過若干機理共同作用達到阻燃目的。 1、 吸熱作用 任何燃燒在較短的時間所放出的熱量是有限的,...
一次性防火整理劑 將纖維在防火整理劑水溶液中浸漬后干燥,能保持織物的良好防火性能,但一經(jīng)水洗即全部失效。這類防火劑有磷酸氫鐵、烷基磷酸鐵、磷酸鹽、無機澳化物、硼砂、硼酸等,可用于劇院、辦公大樓和地下商...
格式:pdf
大?。?span id="555rsaq" class="single-tag-height">23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4
1、阻燃性能的概念 阻燃紡織品是指在接觸火焰或熾熱物體后 ,能防止本身被點燃或可減緩并終止燃燒的勞動 防護織物 ,適用于在明火、散發(fā)火花或熔融金屬附近操作 ,或在有易燃、易爆物質(zhì)、有著火危 險的環(huán)境中作業(yè)。 2、阻燃性能的分類 阻燃織物主要通過兩種方法獲得 : 一種是對紡織品進行化學改性或阻燃后處理 ,該方法成本低 ,但阻燃性一般隨著使用年限和洗 滌次數(shù)的增加而逐漸降低或消失。 另一種方法是直接生產(chǎn)阻燃纖維或用耐高溫阻燃纖維制成的織物 ,具有永久阻燃性。高性能 阻燃纖維主要有 Kevlar、PBI、Nomex、芳砜綸、酚醛纖維、三聚氰胺纖維等。 3、阻燃整理方法 阻燃整理主要是在紡織品的后整理加工過程中對織物進行處理,從而使織物具有阻燃性能。 織物阻燃整理工藝簡單,投資少,見效快,適合開發(fā)新產(chǎn)品。對織物進行阻燃整理,其加工 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浸軋焙烘法,該方法是阻燃整理方法
格式:pdf
大?。?span id="gbt3snm" class="single-tag-height">23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4
選用聚磷酸銨作為酸源,聚磷酸蜜胺作為氣源,季戊四醇作為碳源,以其三元復配物(APP/MPP/PER)作為膨脹型阻燃劑,以乙二醛為交聯(lián)劑,對棉織物進行后整理,并測定整理后織物的阻燃性能.結(jié)果表明:APP/MPP/PER的最佳配比為10∶7∶1,阻燃棉織物的LOI值達到30.8,其阻燃等級達到UL94V-0級,具有較好的阻燃作用;熱重分析結(jié)果表明,該阻燃體系提高了棉織物的熱分解溫度,提高了殘?zhí)柯?
織物常用的阻燃劑按照使用方式不同一般可分為共混型織物阻燃劑和共聚型織物阻燃劑兩類
纖維素纖維容易燃繞,所以對纖維素纖維紡織物的阻燃整理研究得最多。常用的阻燃劑主要是含磷化合物,如四羥甲基氯化磷(THPC)。整理時如與含氮或含鹵素的化合物并用,可提高阻燃效果。THPC可與纖維素纖維發(fā)生交聯(lián),又能與三羥甲基三聚氰胺等發(fā)生縮合反應,常與尿素及三羥甲基三聚氰胺(TMM)等混和組成浸軋液。織物經(jīng)浸軋后烘干,在140~150℃焙烘 4~5分鐘使阻燃劑發(fā)生縮合反應而固著在纖維上。產(chǎn)品具有耐洗的阻燃性和防皺性,但織物的斷裂強度和撕破強度有所降低。THPC和氨(NH3)起縮合反應,能生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的聚合物固著在纖維上,所以也可用THPC溶液浸軋織物。烘去大部分水分后,用氨熏固著法進行阻燃整理。THPC在整理過程中釋出氯化氫,會損傷纖維,須在浸軋液中加入適量緩沖劑。THPC與氫氧化鈉作用后可生成四羥甲基氫氧化磷(THPOH),也是良好的阻燃整理劑,由于在整理過程中無氯化氫釋出,因而被廣泛應用。
纖維素纖維屬于易燃纖維,受強熱時分解出可燃性氣體C0、CH4、C2H6及焦油與固體炭,引起有焰燃燒及陰燃,致使燃燒迅速蔓延。但纖維素纖維沒有熔融性,經(jīng)阻燃劑整理后阻燃效果較好。熱塑性纖維如滌綸、錦綸必須達到比熔點更高的溫度才會著火燃燒,離開火源后,燃燒部分因呈熔融態(tài)會自行脫落,火焰即時熄滅。在滌棉、滌粘、滌麻等混紡或交織物中,則可熔融纖維被不熔融纖維所支持,離開火源后仍能繼續(xù)燃燒且更猛烈,這就是“支架現(xiàn)象”。經(jīng)阻燃整理的棉纖維支架作用更顯著。因此,上述混紡織物阻燃整理效果常不理想,用十溴聯(lián)苯醚及氧化銻處理的滌棉混紡織物雖有一定效果,但使用量過高,手感欠佳,還影響有色織物的色光。
滌綸是合成纖維中應用較廣的品種,燃燒時熔融,熔融體落下能阻礙繼續(xù)燃燒。滌/棉混紡織物燃燒時,棉纖維生成的炭化物使滌淪纖維熔融體落下受阻,燃燒不易熄滅。滌綸可用磷酸三(2,3-二溴丙)酯等作整理劑。
羊毛的回潮率和受熱分解氣體的著火點都比較高,而羊毛本身的含氮量又高。因此,羊毛不易燃燒而著火后有自熄性。其阻燃整理主要是利用鈦鹽或鋯鹽與纖維生成絡(luò)合物,通常在織物染色后進行。一般是在60℃以下處理30分鐘,也可與染色一并進行。
《阻燃裝飾織物(GA 504-2004)》由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