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玻璃原料用白云巖 | 外文名 | glass-making dolomite |
---|---|---|---|
學????科 | 固體礦產(chǎn)工業(yè)要求 | 釋????文 | 且MgO不致引起玻璃析晶現(xiàn)象 |
學科:固體礦產(chǎn)工業(yè)要求
詞目:玻璃原料用白云巖
英文:glass-making dolomite
釋文:玻璃工業(yè)主要利用白云巖中MgO、CaO能促進玻璃液的熔化和澄清,增加玻璃液黏度,且MgO不致引起玻璃析晶現(xiàn)象。作平板玻璃用白云巖要求顏色潔白,化學成分穩(wěn)定,MgO>19%,CaO>26%,有害組分Fe2O3≤0.2%,Al2O3≤1%。 2100433B
格式:pdf
大?。?span id="6s1zb71" class="single-tag-height">100KB
頁數(shù): 10頁
評分: 4.3
玻 璃 原 料 1-1 概述 用于制備玻璃配合料的各種物質(zhì), 統(tǒng)稱玻璃原料。根據(jù)它們的用量和作用不 同,分為主要原料和輔助原料兩類。 主要原料,系指往玻璃中引入各種組成氧化物的原料,如石英砂、石灰石、 長石、純堿、化合物等。按所引入的氧化物的性質(zhì),又分為酸性氧化物原料;堿 性氧化性原料; 堿土金屬和二價金屬氧化物原料; 多價氧化物原料。 按所引入的 氧化物在玻璃結(jié)構(gòu)中的作用,又分為玻璃形成氧化物原料;中間體氧化物原料; 網(wǎng)絡(luò)外體氧化物原料。 輔助原料,是使玻璃獲的一些必要的性質(zhì)和加速熔制過程的原料。 它們的用 量少,但他們的作用大,根據(jù)作用的不同,分為澄清劑、脫色劑、著色劑、乳濁 劑、氧化劑、還原劑、助熔劑等。 1-2 主要原料 1-2.1 引入酸性氧化物原料 一、二氧化硅 SiO2, 分子量: 60.06,D:2.4-2.65 二氧化硅失主喲的玻璃形成氧化物,以 [SiO4]
格式:pdf
大小:100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5
原料的成分在浮法玻璃生產(chǎn)中起著重要作用,原料成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玻璃的質(zhì)量。本論文從玻璃原料成分對浮法玻璃質(zhì)量的影響、玻璃原料中主要氧化物對浮法玻璃的質(zhì)量影響、以及玻璃輔助原料對浮法玻璃的質(zhì)量影響三個方面入手,詳細介紹了玻璃原料中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堿、芒硝等成分以及各種氧化物對浮法玻璃質(zhì)量的影響。
白云巖廣泛用于冶金、化學、建筑及其它工業(yè)。冶金工業(yè)主要用作耐火材料,部分用作熔劑。
用白云巖制成的耐火磚廣泛用于砌筑轉(zhuǎn)爐,化鐵爐爐襯。煉鐵、煉鋼時白云巖作為熔劑,起中和酸性爐渣、降低渣中FeO的活度,減輕爐渣對爐襯的侵蝕作用。
白云巖還可制含鎂水泥和建筑石材,化學工業(yè)用以制硫酸鎂,橡膠、制藥方面用作填料,農(nóng)業(yè)上用作鈣鎂磷肥和粒狀化肥,改造酸性土壤。
玻璃陶瓷業(yè)、用白云巖作配料、提高玻璃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堅固性,增加陶瓷光澤等。
白云巖分布地點
安徽樅陽白云崖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樅陽縣白梅鄉(xiāng)境內(nèi),與浮渡山隔水相望。該山奇峻,有"小黃山"、
"亞浮山"之稱。據(jù)《傳燈錄》載: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巖為內(nèi)院,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 白云崖有八巖、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巖寺尚存。 天隱巖,俗名燕子巖,在山巔石叢之中,又名一線天,抬頭可見日月天光。 蛾眉巖,在青障峰之半,壁削萬仞,深廣半里,中橫一坼。明末吳差強疏鑿,工部主事吳道新隱居于此,兩石仁交復前后,云氣出沒其間,阮自華題刻"函云洞",趙凡夫題曰 "函云關(guān)"。函云之左有長廊石壁數(shù)十丈,謂之"撒手廊",險峻之處有石臺,黃道周曾登其上,為吳道新題"一葉翔真羽"五字,吳道新有文記其事。函云后有月龕、鶴仙等古跡,還有呂純陽(洞賓)拔劍竇、釣臺石、四顧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頂有抱龍洞。 雪浪巖,又名廊巖,與浮山雪浪巖相似。墓巖在雪浪巖之左。 樓子巖,在雪浪巖左的西巖頂上。 東巖,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禪師曾建庵于此,元西藏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間。明萬歷年間為雷火所毀。 白云巖,在東巖之西,故又名西巖,其穴間大小超過浮山會圣巖。它為白云巖洞之首,巖前有木樓,樓后為大士閣,宋高僧義青禪師住持浮山大華嚴寺時,以此巖為方丈室,今巖巔有宋刻,曰"青華嚴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禪師(師徒),元了悟禪師,都曾住持該寺,禪揚佛法,其佛教源流歸屬浮山。傳說宋元豐中,有青鳥數(shù)千,銜泥塑筑觀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鳥,在龕后筑巢,每春則一雄鳥從浮山飛來,育二小鳥而去。"白云青鳥"為老桐城八景之一。劉大櫆在《浮山記》中記道:"山中有青鳥,其聲百囀,獨時時往來于白云、金谷之間,他山未之見也。"今浮山、白云千百年來青鳥依然如故,堪稱一奇。白云巖內(nèi)還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縫間,其水如絲,涓涓細流,四時不竭,清洌異常,每日可供百人飲用,其名為"一滴泉"。此外,巖內(nèi)還有一奇,細觀洞壁石紋,西部如龍鱗片片,東部則似虎毛斑斑,真是龍盤虎踞之地。 七家山奇峰林立,怪石羅列。著名的雙尖峰,如鏤管寫天;鐵障峰,高聳色紫;鐵船峰,酷肖舟艇;絳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著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還有金輪峰、佛髻峰、天鵝峰、寶鼎峰、抱龍峰等,各具神韻。怪石有釣石(又稱姜太公釣魚臺)、兔石、駝石、偶來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過天橋、金龜攀壁等。白云崖范圍十多公里,其中主景區(qū)2.2平方公里已規(guī)劃浮山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為一級保護區(qū),并安排一日游。白云青鳥白云崖位于我縣白梅鄉(xiāng)境內(nèi),距縣城40余公里,歷史上曾為白云演禪師道場而得名。宋建為寺廟,寺內(nèi)可容千人,故又名白云寺。南朝以來就成為佛教勝地。山中奇巖怪石,舉目皆是,山上奇峰,無不引人入勝。更有羽毛華麗叫聲動聽的"白云青鳥",為古桐城八景之一。來白云巖的游客,大多是因"白云青鳥"景觀慕名而來。青鳥,是一種渾身青碧的鳥。白云青鳥是舊桐城八景之一,桐城文派三祖之一的劉大櫆在《浮山記》中這樣寫道:"山中有青鳥,其聲百囀,獨時時往來于白云、金谷之間,他山未之見也"。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是傳說中的神鳥,民間將她作為吉祥、幸福的象征,據(jù)說,看見青鳥的人就能遇上好運。舊時,大量青鳥它筑巢于白云巖穴內(nèi),它們生活在這青山綠水之間,每天沐浴而歌,伴云而飛??墒?,青鳥來去無蹤,一般人難見其真容,有道是"白云好尋,青鳥難覓",它常常在我們的尋尋覓覓中,像消逝在林間的風一樣,不見了影蹤。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青鳥,它是否在我們的期盼中帶來一場美好的相遇?
七家山
七家山,又名白云崖,位于安徽省樅陽縣城東北46公里的白梅鄉(xiāng)境內(nèi),西距浮山風景名勝區(qū)10公里。全山周長15公里,有8巖、3洞、11峰、8怪石、2泉、2池等著名景觀,堪與浮山相媲美,素有"小黃山"、"亞浮山"之稱。七家山西北部山腹中,有一石屏方整、深邃奇峻的山巖,原名"西巖"。據(jù)《傳燈錄》載,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七家山西巖為內(nèi)院,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巖,為七家山巖洞之首,高33.3米,寬50米,深16.3米。細觀巖內(nèi)石紋,西部如片片龍鱗,東部則似虎毛斑斑,奇趣盎然。洞壁隙縫間,涌出一泉,泉眼細小,流水如絲,涓涓不斷,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冽異常,每日流量可供百人飲用,泉源處石壁上陰刻"一滴泉"3個篆體大字。巖前曾有木樓,樓后為大士閣,宋高僧義青禪師住持浮山大華嚴寺時,以此巖為方丈室,巖巔題刻"青華嚴方丈"5字,至今仍清晰可見。明邑紳吳道新曾興建殿宇,名為"白云草堂"。現(xiàn)存寺廟建于清同治年間,前后2進,磚木結(jié)構(gòu),共有房屋10余間。1963年樅陽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南北100米、東西100米,為其保護范圍。白云巖有稀世難見的一絕--青鳥。青鳥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傳信的使者,在外國被看著幸福理想的象征。生活在白云巖的青鳥為黛黑色,形似八哥,但尾長。它筑巢于巖穴內(nèi),每日清晨用泉水沐浴,傍晚在山泉傍梳洗,午夜吟唱,聲音動聽、清脆悅耳。青鳥頻來,為白云巖增添了不少動人的情趣。"白云青鳥"曾被譽為古桐城八景之一。清劉大在《浮山記》中寫道:"山中有青鳥,其聲百囀,獨時時往來于白云、金谷之間,他山未之見也。" 七家山,海拔390米,山高峰險,崖壑幽絕,奇景壯觀,曾吸引墨客騷人來此攬勝抒懷,崖壁間現(xiàn)存石刻21處,其中宋刻4處,主要是歷代游人贊詠山之風景的題詩、題詞和題名文字,字體或楷書,或篆書,行、草、隸書兼有之,均筆力遒勁,神彩瀟灑,實為難得的書法藝術(shù)遺產(chǎn)。山上巖峰羅列,風貌各異:雙尖峰,如鏤管寫天;鐵船峰,似舟艇啟航;老人峰,如著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還有金輪峰、佛髻峰、天鵝峰、寶鼎峰等,神韻別具。山中奇巖怪石,舉目即是,俯首可見:抱龍洞,又名青華巖,洞高四丈,寬十余丈,深達八丈,可游可居,以穹頂中縫為界,左右?guī)r石一邊赭,一邊黃,一邊紋理豎直,一邊紋理斜平,用物敲擊,一邊激越,一邊深沉;蛾眉巖旁函云洞,洞體不大,神奇的是,山上云霧,常起升于洞口,洞內(nèi)有霧,山上有云,洞內(nèi)霧消,山上云散,阮自華題刻"函云洞",趙凡夫題曰"函云關(guān)。"函云洞左側(cè)有長廊石壁數(shù)十丈,謂之"撒手廊"。險峻之處有石臺,明書畫家黃道周曾登其上,為吳道新題"一葉翔真羽"5字。函云洞后還有月龕、鶴仙、呂洞賓拔劍竇、鈞魚臺、青藤洞等勝跡。安石臺旁的母巖內(nèi),五小巖會聚,形態(tài)各異,形成了一巖集數(shù)巖,一洞套數(shù)洞的奇觀特境。鐵障峰與鐵船峰間有深池,人稱芥拗池,現(xiàn)已建成七家山水庫,高峽出平湖,盈盈綠水,將山峰、靈巖映襯得分外秀美。巖壁間石刻數(shù)楨,峰巒上奇木千株,山谷間畬田一片,組成了翠碧香濃的人間幽境。明學者方學慚遍覽山中勝景后,欣然寫下了優(yōu)美的詩篇: 石徑斜穿綠,巖花半入云;望中孤鳥沒,天末楚江分。 醉倚層樓月,暗來萬壑曛;囅然成一嘯,誰許達人聞。
白云巖寺
白云巖寺位于安徽省樅陽縣七家山中,歷史悠久。宋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義青禪師為浮山大華嚴寺住持,以白云巖為方丈室,并在巖頂題"青華嚴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見。后白云端、白云二禪師,元了悟禪師都曾住持該寺,弘揚佛法。文革時,寺廟毀損嚴重,改革后有九華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廟,周邊游客、香客日漸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興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巖已成為民間的慶賀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目。
吳道新
吳道新,明代末官吏,詩人。吳一介孫,安徽桐城人(今樅陽錢橋鄉(xiāng)人)。字湯日,號無齋。天啟七年舉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滅亡后,隱居白云巖,人稱無齋先生。主要著作有:《潛德居詩集》五十卷;《龍眠風雅》一卷(錄詩七十五首);《桐舊集》一卷(錄詩十七首);《潛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白云巖記事:函云之左有長廊石壁數(shù)十丈,謂之"撒手廊",險峻之處有石臺,黃道周曾登其上,為吳道新題"一葉翔真羽"五字,吳道新有文記其事。 礦物:白云巖
白云巖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顏厝鎮(zhèn)丹莊村的白云山腰,東距龍海市區(qū)石碼鎮(zhèn)11公里。巖的周圍林木蒼翠,風景幽雅。登巖遠眺,九龍江奔流向東,綠野平疇,溪山如畫。隔九龍江與云洞巖遙遙相對,并稱為"姐妹山"。
巖上白云縈繞,景觀迷人。相傳為唐代高僧虔誠禪師卓錫處?,F(xiàn)在卓錫泉勝跡仍在,一股清泉從巨石的圓眼汩汩流出,涓涓不息,歷經(jīng)千年不干涸。據(jù)傳說:虔誠禪師當年決定在白云巖居住,苦無用水,他把錫杖植在巖石上,便涌出一股清沏的甘泉來。這勝跡就叫"卓錫流泉",石徑旁邊的松樹下,還有一塊大石,上面鐫刻"何有石"三個雄渾的大字,也是虔誠禪師遺跡。
宋代理學家朱熹任漳州郡守時,對白云巖也是見愛之。據(jù)傳,他想在巖上幽靜處筑一書院,潛心講學、注經(jīng),但山高路陡,搬運磚瓦困難,便心生一計,先把磚瓦運積在山下,傳言朱知府將于某月某日,在白云巖表演"飛瓦上山"秘法。群眾信以為真,輾轉(zhuǎn)相告,頓時遠近皆知,都想一睹為快。日子一到,漳、碼、澄一帶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擁向白云巖山下。這時朱熹傳話:"要看飛瓦表演者須到山腰,每人順便帶上一磚一瓦。"片刻之間,眾人已把磚瓦全搬了上去。當有人上前請示朱熹何時表演飛瓦,朱熹才笑著答道:"有勞諸位,磚瓦不是早已飛上山來了嗎?"大家這才恍然大悟,紛紛下山歸去。 書院建成后,朱熹在匾額上親手題書"與造物游"四字,及門聯(lián)一對,名云:"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并在這里開學授徒,講過《誠意》章。后人為紀念朱熹,在書院前面建一座百草亭,亭內(nèi)立一石碑,上書"紫陽夫子解經(jīng)處。"現(xiàn)存的碑柱上還刻有"百草亭中留勝跡,白云山下隔塵緣"和"解經(jīng)遺跡蹤猶在,過化尊神澤未淫"的對聯(lián)。朱熹當年經(jīng)常洗硯的小池塘,水黑如墨,就是現(xiàn)存遺跡洗硯池。
至清代,唐朝彝在寺廟前面造朱子祠,以祀朱熹。人們追念他在學術(shù)上的功績,尊稱為"朱文公",并把書院匾額和門聯(lián)移到朱子祠上面來。在寺廟門楣上還有明代著名學者黃道周題寫的"白云深處"隸書四字,都是藝苑的珍貴墨跡。
白云巖的勝景,除上述的卓錫流泉,何有石,百草亭,洗硯池外,還有松關(guān)鳥語,棠蔭漏月,晚浦歸帆,意果園等處,統(tǒng)稱"白云巖八景"。
此外,在白云巖上還有兩種神奇小動物:即無尾螺和紅殼蝦。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說的是朱文公佐餐吃過的螺殼和蝦皮遇水再活的故事,這兩種小動物至今還是存在的,見了可使人感嘆造物主的神奇莫測。
白云巖,在歷史上曾是騷人墨客常至之處,目前又成了龍海市和顏厝鎮(zhèn)發(fā)展旅游業(yè)的一塊寶地。
白云巖位于新邵縣巨口鋪鎮(zhèn)白云鋪村,系寶慶十二景之一。舊時古木隱障,不見天日,故云"白云樵隱"。青松翠柏之間,有一巖洞,洞高2丈余,寬約5丈。據(jù)明代高僧大錯(錢邦芑)在游記中記載,洞壁有天然的觀音像,系鐘乳石凝結(jié)而成,且"眉目、手足畢具"。宋理宗寶佑年間(1253-1258),法號寶鑒的游僧在觀音像前坐化,于是"遠近朝禮,山徑乃辟",使這里成為香火勝地。古時山上建有四座庵堂,分別是慈壽寺、牧云寺、毗廬寺和妙音寺,其中慈壽寺現(xiàn)已不復存在。妙音寺依巖洞而筑,寺門有雙龍搶寶浮雕,建筑古樸典雅,石壁上刻"恰似普陀"四字。庵下方有關(guān)龍亭、會仙橋、樂善亭、石塔等眾多古建筑,其中會仙橋相傳乃八仙云游會集之地?,F(xiàn)在三庵共有尼姑十余人,游客和進香者常年不斷,尤以秋日為盛。 近年來,經(jīng)當?shù)卣拶Y開發(fā),基礎(chǔ)設(shè)施大為改觀,配套設(shè)施日臻完善,古破建筑修葺一新,既存古貌之遺風,又展時代之氣息。今有小水泥路直通峰頂,頂上備有停車場,建有星級賓館,山麓造有游泳池。沿途風光旖旎,鳥語花香,小橋流水,令人心曠神怡;大山深處,古木參天,蔥蔥郁郁,形態(tài)各異,讓人遐思萬千;妙音寺內(nèi),巖水漾漾,更為神奇。古往今來,白云巖以其神奇造化和迷人風光而著稱于世。
于潮州市桑埔山,白云巖曾是薛隴村第二世祖,宋朝嘉定辛未科進士薛洪鼎,別號云巖山人讀書之所在,后因登宋不仕,于寶慶三年藏修白云巖寶慶寺,遂辟為佛門圣地。巖石洞內(nèi)長約500米,寬20米,高8米,佛堂中央設(shè)有大雄寶殿,左右則是金碧輝煌的十八羅漢,而以大雄寶殿的左邊有一尊雕刻在石壁上的臥姿金身彌勒佛正對著香客含笑呢!白云巖是一塊陡峭險峻的巨石,站在上面有"絕壁納雙踵,白云埋半腰"的感慨。參天樹木,整座桑浦山脈的秀色盡收眼底。一座座磷峋突兀的小峰嶺粗捏細塑,刀劈的,斧削的,山澗悠揚的泉涌鳥鳴,使人浮想聯(lián)翩。
近處可窺見碧波蕩漾的梅林湖、形態(tài)各異的海蝕石群、曲折迂回的中離洞、搖搖欲墜的鐵砧石,還有老藤纏繞的石壁崖和凌空飛出的甘露寺。
原生白云巖(primary dolomite)是指通過化學沉淀作用或準同生交代作用形成的白云巖。化學沉淀白云巖是在半咸水或高鹽度的潟湖、蒸發(fā)潮坪或內(nèi)陸咸水湖泊中直接沉淀白云石而成的;準同生交代白云巖是咸水盆地中的Mg2+離子或潮坪沉積物上部濃咸水中的Mg2+離子,置換底部文石(CaCO3)灰泥中的部分Ca2+離子而成。原生白云巖的特征是成層穩(wěn)定,生物化石稀少(藻類例外),有序度低,呈半自形他形微晶結(jié)構(gòu)。常與石膏、硬石膏共生。
原生白云巖:是指由以化學沉淀方式從水體中直接沉淀出化學計量的白云石所組成的白云巖。由地下水的沉淀作用所形成的淡水白云石晶洞或脈,是名副其實的原生白云巖。但是,這種原生白云巖卻不具有地層學意義,即它們不能形成一定的地層單位。
關(guān)于白云巖的成因問題,人們最關(guān)心的是在近代碳酸鹽巖沉積物中,是否有真正的原生的白云石,即是否真正有以化學沉淀的方式從水體中直接沉淀出來的白云石?,F(xiàn)在,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在實驗室中尚未合成出真正的、化學計量的白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