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稅的特點
主要有:
①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位置固定,標志明顯,作為課稅對象具有收入上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②納稅人的財產情況,一般當地政府較易了解,適宜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有不少國家把這些稅種劃作地方稅收。如美國課征的財產稅,當前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其地方稅收總額的80%以上。
③以財產所有者為納稅人,對于調節(jié)各階層收入,貫徹應能負擔原則,促進財產的有效利用,有特殊的功能。
財產按物質形態(tài)可分為:
不動產①不動產。指土地和土地上的改良物,如附著于土地上的工礦企業(yè)、商店、住宅等。
②動產。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前者如耐用消費品、家具、車輛等,后者如股票、公債、借據、現金和銀行存款等。
財產稅類是指以各種財產為征稅對象的稅收體系。財產稅類稅種的課稅對象是財產的收益或財產所有人的收入,主要包括房產稅、財產稅、遺產和贈與稅等稅種。對財產課稅,對于促進納稅人加強財產管理、提高財產使用效果具有特殊的作用。中國財產課稅有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等。遺產和贈與稅在體現鼓勵勤勞致富、反對不勞而富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是世界各國通用的稅種,中國雖然列入了立法計劃,但至今也未開征。
動產較難控制,其財產價值額也不易確定,故多數國家僅對不動產征稅,主要是對土地及土地上的改良物征稅,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發(fā)生遺產繼承等,也對動產征稅。當代世界各國對財產課征的稅收主要有:房屋稅、土地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固定資產稅、流動資產稅、遺產稅、贈與稅和契稅等。
國外財產稅
外國對財產的課稅財產課稅既有對個人全部財產課稅和對某一種財產課稅的區(qū)別,又有對財產占有額課稅和對轉移中的財產額課稅的區(qū)別。各國對財產課稅的具體名稱很不相同,如美國稱財產稅,英國稱不動產稅,聯(lián)邦德國稱不動產取得稅,意大利稱不動產增值稅,荷蘭稱不動產轉移稅,墨西哥稱房地產稅等。西方國家對死亡者財產課征的有遺產稅、贈與稅和繼承稅等名稱。如美國對死亡者的全部財產課征的稱遺產稅,對死者生前贈與他人的財產課征的稱贈與稅,由州政府課征的稱繼承稅。
契稅是指國家在土地、房屋權屬轉移時,按照當事人雙方簽訂的合同(契約),以及所確定價格的一定比例,向權屬承受人征收的一種稅。 契稅的納稅人是指在我國境內承受土地、房屋權屬轉移的單...
所謂物業(yè)稅又稱財產稅或地產稅,什么是住房物業(yè)稅?
物業(yè)稅就是財產稅,是針對有物業(yè)的人來說的。?開征物業(yè)稅,對于已經有物業(yè)的市民來說,最關注的是開征物業(yè)稅前已有物業(yè)是否還須征繳物業(yè)稅。而業(yè)內人士認為,開征物業(yè)稅前已有的物業(yè)不須征物業(yè)稅可能性不大。因為物...
物業(yè)稅也被稱為財產稅或地產稅,什么是物業(yè)稅?
物業(yè)稅對于很多人來講,甚至對于稅法學者來講都是一個新名詞,查世界各國稅法,只有中國香港地區(qū)使用“物業(yè)稅”,其實質就是房地產稅。因此,中國開征物業(yè)稅實際上就是把與房地產有關的現行各種稅費加以改革,征收一...
稅務總局中國對房產征稅始自古代。周朝行“廛布”,“廛”為市內邸舍,“布”為對公舍的收稅,是早期的房屋稅。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設“稅間架”,即以房屋為課稅對象,是一種財產稅,因過于苛重擾民,不久即被迫廢除。清朝末年開征房捐,直到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都在繼續(xù)征收。隨著田宅、馬牛等財產轉移而課征的契稅,起源于東晉的估稅。宋開寶二年(969),規(guī)定人民典、買田宅,應在兩個月內向官府輸錢,請求驗印,名曰契錢。元、明、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政府,也都征收契稅。對遺產稅的征收,為期較晚,中華民國初年雖有過創(chuàng)議,但延至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才正式公布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政務院頒布的《全國稅政實施要則》中曾列有遺產稅,但截至1986年尚未開征。現行財產稅主要有房產稅和契稅。
閑置、不經營狀態(tài)的資產的資金和財產也要交稅。因此,財產課稅可以刺激和鼓勵資本積極發(fā)展生產經營而非坐吃利息、租金、和老本資產,而且資產稅能捕捉所得稅無法課及的稅源,即無利潤的企業(yè)和個人也要繳納財產稅(當然低于一定金額的資產是免稅的,以便保護低收入階層和降低征稅成本)。這一稅收學說又分為兩種觀點,一是以美國學者為代表所主張的以資本為課稅標準,但資本僅以不動產為限;另一種則是以法國學者為代表所主張的應以一切有形的資本為課稅對象。法國對資產稅的價值觀突出表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強烈要求和逼迫不交稅的貴族和國王納稅。
財產稅功能和優(yōu)點是:
有利于對社會全部財產的控制權進行優(yōu)勝劣汰,從而促使經營能力差的資產擁有人的財富逐步轉移到經營能力強的人手里。因為如果沒有財產稅,社會福利需要的資金就只要其他稅種如所得稅承擔。而所得稅納稅人是經營能力強、利潤高的人,反倒納稅重。如果實行財產稅,則所得稅可以大幅度下降,因為社會福利所需的資金可以由經營能力差的資本家程度一部分。這過程在邏輯上等同于實現了資產從能力差的人手里轉交能力強的人手里。
財產稅也有利于經濟穩(wěn)定、避免經濟危機。如果沒有財產稅,有存款的富翁不著急投資。等經濟繁榮、商品需求變大的年份,又都一窩蜂投資。導致過幾年就產能和存量商品過剩。這時又一窩蜂停止投資,導致過幾年經濟蕭條。這導致經濟不穩(wěn)定,嚴重的就是經濟危機。而征收財產稅是每年都連續(xù)地對各個富翁征收的。富翁如果不盡早投資發(fā)展產業(yè)和經濟,財產就會逐年減少。因此就產生每年每月連續(xù)有富翁投資穩(wěn)健產業(yè)的現象,穩(wěn)定了經濟。
財產稅調節(jié)的重點是富人,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
財產稅類稅種的課稅對象是財產的收益或財產所有人的收入,主要包括房產稅、財產稅、遺產和贈與稅等稅種。對財產課稅,對于促進納稅人加強財產管理、提高財產使用效果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中國財產課稅有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等。遺產和贈與稅在體現鼓勵勤勞致富、反對不勞而富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是世界各國通用的稅種,中國雖然列入了立法計劃,但至今也未開征。
以城市中的房屋為課稅對象,按照房價、租價向產權所有人征
財產稅收的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單獨征收房產稅。由于房地緊密聯(lián)系,1950年7月調整稅收,把房產稅與地產稅合并為城市房地產稅。1951年8月政務院公布《城市房地產稅暫行條例》。該條例實施以來,對籌集市政建設資金,貫徹合理負擔原則起過一定作用。1973年以后,把國營企業(yè)和集體企業(yè)的房地產稅并入工商稅(見流通稅),對房產管理部門、有房地產的個人和外僑繼續(xù)征收房地產稅。隨著城市經濟的日益發(fā)展,大量住宅、廠房、商店的興建,為了促進城市房屋、土地的有效利用,對設在城鎮(zhèn)的各種經濟單位都有征收房地產稅的必要。1984年10月,根據國營企業(yè)利改稅第二步改革的決定,把城市房地產稅分設為兩個獨立的稅種,即房產稅與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的納稅人是產權所有人,計稅標準分為從價和從租計征兩種。房產的實際價格難以查考的,可按照評定的標準房價或租金據以計稅,并分別適用不同的稅率。房產稅實行按年計征,征收期限一般規(guī)定為一年或半年征收一次。為了加快城市住宅建設,鼓勵居民自有自用房屋、新建和翻修房屋,鼓勵歸國華僑和僑眷投資興建房屋以及港澳同胞匯款回國興建房屋,對上述房產可給予一定的減免房產稅照顧?!》慨a稅以房產為對象,按照房產的現行評估價格計算征收的一種稅。房產稅以房產的產權所有人為納稅人。房產屬于全民所有的,以房屋的經營管理單位為納稅人;房產出典的,以房屋承典人(即受讓人、使用人)為納稅人;對產權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屋所在地的,或產權未確定及租典糾紛未解決的,應以房產使用人或代管人為納稅人。中國境內的“三資”企業(yè)暫不繳納房產稅?,F行的房產稅采用從價計征辦法。稅率為1%-5%,具體適用稅率由省級人民政府結合錄地經濟情況確定。房產稅的計稅依據是房產評估值。房產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房產評估值×適用稅率。
財產稅企業(yè)應在應交稅金賬戶下設立交房產稅明細賬,反映房產稅的計算和繳納情況。企業(yè)繳納的房產稅應計入管理費用,所以,在計算出應納房產稅額后,應借記管理費用,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房產稅;若按季預交月攤銷,則在預交時,借記待攤費用,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房產稅。以后分月攤銷時,再將待攤費用轉入管理費用。
契稅對房產在買賣、典當、贈與(包括有獎儲蓄中的中獎房產)和交換而訂立契約,向產權承受人征收的一種稅。契稅的征收對象是房屋產權的轉移行為,包括房產的買賣、曲當、贈與和交換活動,相應地,契稅可分為買契稅、典契稅和贈與契稅三種,稅率分別為買價的6%、典價的3%和現價的6%。契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房屋受讓價格(買價、典價、現價)×適用稅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 4月政務院公布《契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凡土地房屋的買賣、典當、贈與或交換,均應憑土地房屋所有證由當事人雙方訂立契約,由承受人交納契稅。此后,由于國家規(guī)定土地不準自由買賣,征收契稅的范圍大大縮小,但只要發(fā)生房屋買賣、典當、贈與、交換等行為,仍須交納契稅。
契約繳納的契稅,應計入固定資產的價值,契稅是一次性的稅種,可不在應交稅金賬戶反映,而是繳納時直接借記固定資產,貸記銀行存款。
遺產稅即對死者留下的遺產征稅.國外有時也稱為"死亡稅".遺產稅有助于加強對遺產和贈與財產的調節(jié),防止貧富過分懸殊。各國及地區(qū)征收遺產稅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三類:
財產稅:遺產稅1、總遺產稅制
就被繼承人死亡時所遺留的財產價值課稅,以遺囑執(zhí)行人或遺產管理人為納稅義務人。
2、分遺產稅制
這是被繼承人死亡后將遺產分給繼承人,然后就各個繼承人分得的遺產課稅。納稅義務人是遺產繼承人,稅負的大小以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親疏關系而定。
3、混合遺產稅制
它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先征收遺產稅,稅后遺產分配給各繼承人時再就繼承人的繼承財產額征一次繼承稅。
開征遺產稅可節(jié)約資本,平均社會財富,減少社會浪費,提倡勞動所得,增加國庫收入,補充所得稅的不足。遺產稅最早產生于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出于籌措軍費的需要,埃及法老胡夫開征了遺產稅。近代遺產稅始征于1598年的荷蘭,其后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國相繼開征了遺產稅。近代遺產稅1598年創(chuàng)始于荷蘭。以后其他西方國家,如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先后開征。
目前我國并未開征此稅種。
國家對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就其使用土地的面積按規(guī)定稅額征收的一種稅。土地使用稅由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繳納,若擁有土地使用權的納稅人不在土地所在地,則由代管人或實際使用人繳納;土地使用權未確定或權屬糾紛未解決的,由實際使用人納稅;土地使用權為共有的,則由共有各方分別納稅。
土地使用稅采用分類定額幅度稅率,按大城市、中等城市、建制鎮(zhèn)、工礦區(qū)規(guī)定不同檔次的稅額,實行從量定額計征。土地使用稅以納稅人實際占用的土面積為依據,按照規(guī)定的單位稅額計算應納稅額。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應稅土的實際占用面積×適用單位稅額。
企業(yè)繳納的土地使用稅應在管理費用中列支。為反映土地使用稅的計算及繳納,企業(yè)可在應交稅金賬戶下設應交土地使用稅明細賬,借記管理費用,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土地使用稅;若按季預交分月攤銷則將季度預交的土地使用稅項計入待攤費用賬戶,然后分月攤銷。
對有償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面建筑物及其附著物(以下簡稱房地產)取得收入而就其增值的部分征收的一種稅。凡有償轉讓房地產并取得收入的單位和個人,為土地增值稅的納稅人。土地增值稅采用四級超率累進稅率,分別為30%、40%、50%和60%。土地增值稅以轉讓房地產時所取得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增值額×適用稅率-扣除項目金額×數算扣除系數。其中,土地增值額=轉讓房地產的收入總額-扣除項目金額,而扣除項目的金額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金額、開發(fā)土地的成本費用、新建房及配套設施的成本費用、與轉讓房地產有關的稅金及規(guī)定的其他扣除項目。嚴格說來,土地增值稅是一種利得稅,而非財產稅,企業(yè)應在應交稅金賬戶下設置應交土地增值稅明細,是企業(yè)一項經常性的經營支出,應計入營業(yè)稅金及附加賬戶。非主營房地產業(yè)務的企業(yè),因土地使用權已在無形資產賬戶中反映,則應將應納的土地增值稅,記入其他業(yè)務支出賬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暫行條例》(國務院482號令)規(guī)定,從2007年1月1日起,車船稅屬于財產稅,之前車船使用稅及牌照稅屬于行為稅。
格式:pdf
大?。?span id="d79se77" class="single-tag-height">19KB
頁數: 3頁
評分: 4.7
567 GL75 資源稅管理證明開具登記表 年 月 日 納稅人名稱: 稅務登記證號: 生產規(guī)模: 萬噸 /年 辦稅人員: 聯(lián)系電話: 開具證明種類 □甲種 □乙種 上述欄目由納稅人填寫 企業(yè)財務制度 □健全 □不健全 生產規(guī)模 □較大 □較小 購銷關系 □固定 □不固定 納稅記錄 □良好 □一般 □較差 稅務管理崗主管人員意見 簽字 年 月 日 稅務管理股(所)長意見 簽字(章) 年 月 日 縣級稅務局意見 簽字(章) 年 月 日 資源稅管理證明字號 資稅證字 NO 568 GL76 資源稅管理甲種證明 河北省地方稅務局 資稅證 NO. 購貨單位 : 我省 市 縣(區(qū)) , 稅務登記證件號碼為 ,其開采銷售的礦產品 應納的資源稅由該單位自行在我局申報繳納,在此證明有效期限內,請對 其銷售的礦產品 不要代扣代繳資源稅。 特此證明。 銷售
財產稅是以納稅人所擁有或支配的某些財產為征稅對象的一類稅。財產稅法就是調整財產稅征納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所謂財產,從廣義上說,既包括自然資源、人類勞動產品等有形財產,也包括版權、專利權等各種無形財產。但是,由于稽征技術方面的限制,也考慮到對經濟方面的影響,財產稅并不對全部財產課稅,而是對某些特定財產稅課。一般來說,各國財產稅的課征對象主要是使用、消費中的那部分財產,如房屋、汽車,而不包括生產、流通中的那部分財產,如營業(yè)設備、原材料。
作為財產稅法客體的財產,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動產,如土地、房屋、建筑物。這類財產不易被隱瞞和轉移,對其征稅容易。另一類是動產。動產又可分為有形動產和無形動產。有形動產主要包括營業(yè)用設備、原材料等收益性財產和家庭用消費性財產。無形動產包括有價證券等。由于動產易于被隱瞞和轉移,不利于控制稅源,征收管理比較困難。因此,各國在選擇財產稅的征稅對象時,一般只對不動產征稅,對動產則不征稅。
財產稅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在現代各國稅收結構中并不占主導地位,但由于它能起到商品稅、所得稅等稅種難以實現的調節(jié)作用,因而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用,特別是被許多國家的地方政府所掌握,并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100433B
《財產稅法論》按照歷史論、價值論、機制論、制度論和應用論的順序,對財產稅法體系的歷史沿革、功能價值、運行機制等進行循序漸進的論證:在我國,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分屬于不同主體,國家對土地使用權流轉中的增值收益征收土地稅,其正當性以及“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是一個極重要的命題;長期以來由于忽視對契稅原理和基本要件的探究,以致在現行規(guī)范性文件中隱藏了一系列法律規(guī)則間的相互沖突,如何理解契稅的征稅對象和納稅期限是核心的法律問題;房產稅改革的利益博弈曠日持久,遺產稅與贈與稅的開征遙遙無期,以乘用車為切入點,探討車船稅以其豐富的稅源和穩(wěn)定的稅基成為財產稅“法律化”的突破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書認為,我國的財稅法變革應從憲制層面考量:以保護私人財產權并促進財富增值為基礎,以所有征稅事項均應合法為原則,以公平社會財富分配為目標,以賦予地方稅收自主權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