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測量規(guī)范 | 外文名 | Measurement specification |
---|---|---|---|
目????的 | 測量更加準確 | 閉合誤差 | 小于1/30,000 |
導線邊長度 | 大于等于1.5公里 | 領????域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測量規(guī)范,是一種使測量更加準確的正確方法。在各種領域都有利用。主要介紹導線測量規(guī)范。
條件摘要如下表
導線測量類型 規(guī)范 |
精確度或 地籍圖框架工作 |
第一級 |
第二級 |
第** |
次要控制 |
最大閉合誤差 |
1/50,000 |
1/30,000 |
1/20,000 |
1/15,000 |
1/5,000 |
2、主要用途 |
在主要三角點 低洼地勢或茂密的森林,主要三角點或不可測或成本太大 |
第一級聯(lián)測是從C.F導線或更高的三角點。 大城鎮(zhèn)區(qū)域的框架 |
從第一級測點或第二級三角點聯(lián)測。 小城鎮(zhèn)區(qū)域的框架 |
從更高導線或第**三角點聯(lián)測,來控制地形和實物測量 |
從更高導線和三角點聯(lián)測,控制實物和具體測量 |
3、方位角觀測 (a)方位角測點數(shù)不應超過: (b)方位角閉合差測點數(shù)不應超過 (c) 觀測數(shù)量和類型 (d) 理想的標準誤差為不超過 (e) 限差范圍 |
4-6個測點 或 不超過沿導線40km 2’’√N 至少16對可接受的星體 0’’.60 2’’.0 |
10個測點 或 相隔不超過 100km 3’’√N 至少8對東西兩側星體 0’’.60 3’’.0 |
25個測點 5’’√N 至少4對東西兩側星體 2’’.0 5’’.0 |
25個測點 10’’√N 至少3對東西兩側星體,或3個早晨和3個下午 3’’.0 10’’.0 |
25個測點 10’’√N 至少3對東西兩側星體, 或3個早晨和3個下午 5’’.0 20.00 |
緯度和經(jīng)度 觀測 |
適用于第一級三角點(應用拉普拉斯糾**)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距離測量精確度范圍 |
1/75,000 |
1/50,000 |
1/30,000 |
1/15,000 |
1/7,500 |
使用儀器的 類型 (f) 距離 (g)天文和角位觀測 |
E.D.M設備 T4 或DK11,3A,T3, DKM-3 |
鋼尺 或 E.D.M設備 C.F導線 |
鋼尺 或 E.D.M設備 T2或等價物 |
鋼尺、 E.D.M設備、 T2、等價物 |
鋼尺 T1或等價物 |
2.1 一級導線測量
簡介
一級導線測量是指從C.F導線或更高等級三角點開始,這將組成大城鎮(zhèn)地圖的主要框架。
導線通常是指沿公路或鐵路或海岸線,且閉合誤差小于1/30,000。
2.2 規(guī)范
(i)導線邊長度
大于等于1.5公里
(ii)方位角測點
不應超過10個或相隔不應大于8公里
(ii)儀器
見上表
2.3 當測區(qū)測圖的最大比例尺為1:1000時,一、二、三級導線的導線長度,、平均邊長可適當放長,但最大長度不應大于表中規(guī)定相應長度的2倍。
當導線平均邊長較短時,應控制導線邊數(shù)不超過相應等級導線長度和平均邊長算得的邊數(shù);當導線長度小于規(guī)定長度的1/3時,導線全長的絕對閉合差不應大于13cm。
2.4導線網(wǎng)中,結點與結點、結點與高級點之間的導線段長度不應大于相應等級規(guī)定長度的0.7倍。2100433B
. 條件摘要
導線測量類型 規(guī)范 | 精確度或 地籍圖框架工作 | 第一級 | 第二級 | 第** | 次要控制 |
最大閉合誤差 | 1/50,000 | 1/30,000 | 1/20,000 | 1/15,000 | 1/5,000 |
2、主要用途 | 在主要三角點 低洼地勢或茂密的森林,主要三角點或不可測或成本太大 | 第一級聯(lián)測是從C.F導線或更高的三角點。 大城鎮(zhèn)區(qū)域的框架 | 從第一級測點或第二級三角點聯(lián)測。 小城鎮(zhèn)區(qū)域的框架 | 從更高導線或第**三角點聯(lián)測,來控制地形和實物測量 | 從更高導線和三角點聯(lián)測,控制實物和具體測量 |
3、方位角觀測 (a)方位角測點數(shù)不應超過: (b)方位角閉合差測點數(shù)不應超過 (c) 觀測數(shù)量和類型 (d) 理想的標準誤差為不超過 (e) 限差范圍 | 4-6個測點 或 不超過沿導線40km 2''√N 至少16對可接受的星體 +0''.60 2''.0 | 10個測點 或 相隔不超過 100km 3''√N 至少8對東西兩側星體 +0''.60 3''.0 | 25個測點 5''√N 至少4對東西兩側星體 +2''.0 5''.0 | 25個測點 10''√N 至少3對東西兩側星體,或3個早晨和3個下午 +3''.0 10''.0 | 25個測點 10''√N 至少3對東西兩側星體, 或3個早晨和3個下午 5''.0 20.00 |
緯度和經(jīng)度 觀測 | 適用于第一級三角點(應用拉普拉斯糾**)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距離測量精確度范圍 | 1/75,000 | 1/50,000 | 1/30,000 | 1/15,000 | 1/7,500 |
使用儀器的 類型 (f) 距離 (g)天文和角位觀測 | E.D.M設備 T4 或DK11,3A,T3, DKM-3 | 鋼尺 或 E.D.M設備 C.F導線 | 鋼尺 或 E.D.M設備 T2或等價物 | 鋼尺、 E.D.M設備、 T2、等價物 | 鋼尺 T1或等價物 |
2.1 一級導線測量
簡介
一級導線測量是指從C.F導線或更高等級三角點開始,這將組成大城鎮(zhèn)地圖的主要框架。
導線通常是指沿公路或鐵路或海岸線,且閉合誤差小于1/30,000。
2.2 規(guī)范
(i)導線邊長度
大于等于1.5公里
(ii)方位角測點
不應超過10個或相隔不應大于8公里
(ii)儀器
見上表
我有國家工程測量規(guī)范,怎么給你。
我知道啊,我就是搞測量的,不過一時也說不清楚.你想干嘛可以給我留言
http://hi.baidu.com/504431583/blog/item/1f8fbe43f0c8821673f05dc7.html
格式:pdf
大?。?span id="arwkakf" class="single-tag-height">35KB
頁數(shù): 6頁
評分: 4.7
.. .. .. .. 參考 .資料 1:500 地形圖測繪 一、基本要求 1. 地形圖碎部點高程注記至 0.01m 。 2.地形要素測繪與表示,要按規(guī)范與圖式執(zhí)行。 3. 地形圖測繪完成后,作業(yè)員應詳細地進行自我檢查與整理,測 區(qū)要統(tǒng)一對所測圖幅進行檢查。 4. 地形圖內(nèi)容表示要合理、齊全、綜合取舍要恰當,主次分明。 5.地貌測繪要正確,表示要合理,微貌顯示要逼真。 二、數(shù)據(jù)采集方法 1.在空曠地區(qū)且能滿足 RTK測量條件的地方,直接采用 RTK技術采集 碎部點三維坐標數(shù)據(jù),并將采集的碎部點按編碼存入電子手簙。 2. 在居民區(qū)或 RTK信號較差的地方采用全站儀采集數(shù)據(jù)。 使用全站儀在各級控制點上設站、定向、檢查,采用極坐標法采 集地形、地物點三維坐標, 利用全站儀內(nèi)部存儲器記錄地形、地物點 觀測順序號、三維坐標和編碼,在野外現(xiàn)場繪制草圖,并標注觀測順 序號。測站上要記錄觀測錯誤的數(shù)據(jù)的
格式:pdf
大?。?span id="hqcuiss" class="single-tag-height">35KB
頁數(shù): 9頁
評分: 4.5
。 。 1 《房產(chǎn)測量規(guī)范》附錄 B成套房屋建筑面積計算 一、一般規(guī)定 l. 房屋面積計算系指外圍水平面積及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其中包括房屋建筑 面積、共有建筑面積、使用面積等的測算。 2.房屋建筑面積計算按房屋外墻(柱)勒腳以上各層的外圍水平投影面積, 包括陽臺、挑廊、地下室、室外樓梯等,且層高 2.20 米(含 2.20 米,下 同)以上的永久性建筑。 3.房屋共有建筑面積系指各產(chǎn)權人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積。 4.房屋使用面積系指房屋戶內(nèi)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間面積, 按房屋的內(nèi)墻面水 平面積計算。 5.房屋層數(shù)是指房屋的自然層數(shù),一般按室內(nèi)地坪± 0米以上計算。假層、 附層(夾層)、插層、閣樓(暗樓)、裝飾性塔樓,以及突出屋面的樓梯間、 水箱間不計層數(shù)。 6.房屋所在層次是指本權屬單元的房屋在該幢樓房中的第幾層。 地下層次以 負數(shù)表示。 二、計算全部建筑面積的范圍 1.永久性結構的
1997年5月26日,《比長基線測量規(guī)范》發(fā)布。
1998年3月1日,《比長基線測量規(guī)范》實施。
關于發(fā)布行業(yè)標準《城市測量規(guī)范》的通知 建標【1999】40號
國家水準網(wǎng)布設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個等級?,F(xiàn)用的水準測量規(guī)范為:GBT_12897-2006_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guī)范與GBT_12898-2009_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guī)范。工程上常用的水準測量為:三、四等水準測量;等外水準測量。
三、四等水準測量主要技術要求如下:
等級 |
路線長度 /km |
水準儀 |
水準尺 |
觀測次數(shù) |
往返較差、附合 或環(huán)線閉合差 |
||
與已知點聯(lián)測 |
符合或環(huán)線 |
平地/mm |
山地/mm |
||||
三 |
≤50 |
DS1 |
因瓦 |
往返各一次 |
往一次 |
±12 |
±4 |
DS3 |
雙面 |
往返各一次 |
|||||
四 |
≤16 |
DS3 |
雙面 |
往返各一次 |
往一次 |
±20 |
±6 |
等級 |
水準儀 |
視線 長度 /m |
前后 視距差 /m |
前后視距累積差 /m |
視線高度 |
黑面、紅面 讀數(shù)之差 /mm |
黑面、紅面 所測高差之差 /mm |
三 |
DS1 |
100 |
3 |
6 |
三絲能讀數(shù) |
1.0 |
1.5 |
DS3 |
75 |
2.0 |
3.0 |
||||
四 |
DS3 |
100 |
5 |
10 |
三絲能讀數(shù) |
3.0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