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jù)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 “電路分析”課程的基本要求編寫而成。全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電路的基礎知識,著重講述了線性電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內容包括:電路模型與基本規(guī)律,電路定理,電路的時域分析方法,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的相量分析,拉普拉斯變換和網(wǎng)絡函數(shù),電路的矩陣分析初步,濾波器分析設計初步;最后簡單介紹了Multisim仿真軟件。本教材特別注重從電路理論與后續(xù)課程的知識點銜接出發(fā),承上啟下,把理想運算放大器等器件知識貫穿于各章節(jié)中,為后續(xù)專業(yè)課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第1章 電路模型和基本規(guī)律 1
1.1 電路模型和集中參數(shù)假設 1
1.1.1 電路模型 1
1.1.2 集中參數(shù)假設 1
1.2 電路的基本變量和關聯(lián)參考方向 2
1.2.1 電流 2
1.2.2 電壓 3
1.2.3 關聯(lián)參考方向 4
1.3 電功率 5
1.4 基爾霍夫定律 7
1.4.1 電路中的幾個常用名詞 7
1.4.2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7
1.4.3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9
習題1 10
第2章 電路元件 12
2.1 理想二端電路元件的分類 12
2.2 理想二端電路元件 12
2.2.1 二端電阻元件 12
2.2.2 二端電感元件 18
2.2.3 二端電容元件 22
2.3 獨立電源 25
2.3.1 理想獨立電源 25
2.3.2 實際電源 28
2.4 基本信號 29
2.4.1 復指數(shù)信號 29
2.4.2 階躍函數(shù) 30
2.4.3 沖激函數(shù) 31
2.5 多端元件 32
2.5.1 受控電源 32
2.5.2 回轉器 35
2.5.3 理想變壓器 36
2.5.4 耦合電感 38
2.6 運算放大器 40
2.6.1 運算放大器簡介 40
2.6.2 理想運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 41
2.6.3 理想運算放大器的簡單應用 42
習題2 44
第3章 電阻電路分析的一般方法 49
3.1 支路電流法 49
3.2 節(jié)點電壓分析法 50
3.3 網(wǎng)孔電流分析法 57
習題3 62
第4章 電路定理 67
4.1 線性電路和疊加定理 67
4.2 替代定理 72
4.3 戴維南定理與諾頓定理 74
4.3.1 戴維南定理 74
4.3.2 諾頓定理 75
4.3.3 定理應用分析 76
4.4 互易定理 81
4.5 最大功率傳輸定理 84
習題4 87
第5章 動態(tài)電路的時域分析 90
5.1 動態(tài)電路的初始條件 90
5.2 常系數(shù)微分方程經(jīng)典解法 93
5.3 一階RC電路的響應 94
5.3.1 一階RC電路的電路方程 94
5.3.2 一階RC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95
5.3.3 一階RC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 97
5.4 一階RL電路的響應 99
5.4.1 一階RL電路的電路方程 99
5.4.2 一階RL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100
5.4.3 一階RL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 101
5.5 一階電路分析的三要素法 102
5.6 簡單二階動態(tài)電路 106
5.6.1 RLC串聯(lián)電路方程的建立 106
5.6.2 RLC串聯(lián)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108
5.6.3 RLC串聯(lián)電路對階躍函數(shù)的零狀態(tài)響應 110
5.6.4 一般二階電路分析 113
習題5 115
第6章 正弦穩(wěn)態(tài)分析 118
6.1 正弦穩(wěn)態(tài)分析基礎 118
6.1.1 正弦量及其三要素 118
6.1.2 復數(shù)基礎知識簡介 121
6.1.3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25
6.2 阻抗、導納和相量模型 127
6.2.1 三種基本元件(R、L和C)的VCR的相量形式 127
6.2.2 阻抗和導納 131
6.3 正弦穩(wěn)態(tài)混聯(lián)電路的分析 135
6.3.1 節(jié)點電壓分析法 136
6.3.2 網(wǎng)孔電流分析法 138
6.3.3 戴維南定理和諾頓定理的應用 140
6.3.4 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的相量圖求解法 141
6.4 含有耦合電感和變壓器的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的分析 142
6.4.1 耦合電感VCR的相量形式 142
6.4.2 耦合電感的等效電路 142
6.4.3 含有耦合電感和理想變壓器的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的計算 144
6.5 正弦交流電路中的功率 146
6.5.1 二端網(wǎng)絡的瞬時功率 146
6.5.2 二端網(wǎng)絡的平均功率 146
6.5.3 二端網(wǎng)絡的無功功率 147
6.5.4 二端網(wǎng)絡的功率因數(shù)和視在功率 149
6.5.5 二端網(wǎng)絡的復功率 150
6.5.6 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中的二端網(wǎng)絡的最大功率傳輸 151
6.6 非正弦周期信號激勵下的穩(wěn)態(tài)電路的分析 154
6.6.1 電路與電子技術中常見的非正弦周期性信號的傅里葉級數(shù)的表示 154
6.6.2 非正弦周期性信號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156
6.6.3 非正弦周期性信號激勵下的電路的穩(wěn)態(tài)響應 157
習題6 158
第7章 三相電路 163
7.1 三相交流電路 163
7.1.1 對稱三相電源 163
7.1.2 三相電源的連接法 164
7.1.3 三相電路 166
7.2 對稱三相電路的計算 167
7.2.1 Y0 -Y0連接的對稱三相電路 167
7.2.2 Y-△連接的對稱三相電路 168
7.3 不對稱三相電路 170
7.4 三相電路的功率及測量 173
7.4.1 對稱三相電路的功率、功率因數(shù) 173
7.4.2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功率、功率因數(shù) 174
7.4.3 三相功率的測量 174
習題7 176
第8章 電路復頻域分析法 179
8.1 拉普拉斯變換 179
8.2 拉普拉斯變換的基本性質 180
8.3 拉普拉斯反變換 182
8.4 運算電路 185
8.4.1 基爾霍夫定律的運算表達式 185
8.4.2 理想電路元件VCR的運算表達式及運算模型 186
8.4.3 運算分析方法 187
8.5 網(wǎng)絡函數(shù) 189
8.6 諧振電路的頻率響應 192
8.6.1 正弦穩(wěn)態(tài)的網(wǎng)絡函數(shù) 192
8.6.2 網(wǎng)絡函數(shù)的頻率特性 193
8.6.3 RLC串聯(lián)諧振電路 193
8.6.4 RLC并聯(lián)諧振電路 196
習題8 198
第9章 雙口網(wǎng)絡 200
9.1 雙口網(wǎng)絡的參數(shù) 200
9.1.1 雙口網(wǎng)絡的導納矩陣與Y參數(shù) 201
9.1.2 雙口網(wǎng)絡的阻抗矩陣與Z參數(shù) 203
9.1.3 雙口網(wǎng)絡的混合矩陣與混合參數(shù) 204
9.1.4 雙口網(wǎng)絡的傳輸矩陣與傳輸參數(shù) 206
9.1.5 雙口網(wǎng)絡的各種參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換 209
9.2 雙口網(wǎng)絡的等效電路 212
9.2.1 Z參數(shù)等效電路 213
9.2.2 Y參數(shù)等效電路 213
9.2.3 H參數(shù)等效電路 214
9.3 雙口網(wǎng)絡的連接 216
9.3.1 雙口網(wǎng)絡的級聯(lián) 216
9.3.2 雙口網(wǎng)絡的串聯(lián) 217
9.3.3 雙口網(wǎng)絡的并聯(lián) 219
9.3.4 雙口網(wǎng)絡的混聯(lián) 220
9.4 負阻抗變換器 221
習題9 222
第10章 圖論 227
10.1 圖論的基本定理 227
10.2 回路分析 229
10.2.1 回路分析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 229
10.2.2 線性時不變網(wǎng)絡的回路分析 231
10.2.3 回路阻抗矩陣的性質 232
10.3 割集分析 233
10.3.1 割集分析的兩個基本規(guī)律 233
10.3.2 線性時不變網(wǎng)絡的割集分析 235
10.3.3 割集導納矩陣的性質 236
10.4 B和Q之間的關系 236
10.5 支路電壓、電流關系的矩陣形式 238
10.5.1 用支路阻抗矩陣表示的支路電壓、電流關系的矩陣形式 238
10.5.2 用支路導納矩陣表示的支路電流、電壓關系的矩陣形式 240
習題10 243
第11章 濾波器設計 246
11.1 濾波器的設計基礎 246
11.1.1 分貝 246
11.1.2 濾波器的定義與分類 247
11.1.3 頻率和阻抗的歸一化 249
11.2 無源濾波器 250
11.3 有源濾波器 254
11.3.1 一階有源低通濾波器 254
11.3.2 一階有源高通濾波器 254
11.3.3 有源帶通濾波器 255
11.3.4 帶阻濾波器 256
11.3.5 巴特沃思逼近的概念 257
11.3.6 有源二階電路的頻率特性 259
11.4 濾波器的快速設計方法 261
習題11 267
第12章 計算機輔助設計 269
12.1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簡介 269
12.2 Multisim 2001仿真軟件基礎 270
12.2.1 仿真軟件 Multisim 2001簡介 270
12.2.2 仿真軟件 Multisim 2001的電路應用實例 272
12.3 Multisim 2001仿真軟件在電路分析中的基本應用 274
12.4 Multisim 2001仿真軟件在電路中的高級應用 279
12.4.1 直流工作點的分析 279
12.4.2 瞬態(tài)分析 280
12.4.3 交流分析 282
12.4.4 掃描分析 283
習題12 288
習題參考答案 292
附錄A 常用電阻電容電感的分類與識別 300
參考文獻 309 2100433B
《電路分析(第3版)》有配套的教學指導書——《電路分析(第3版)學習指導書》 。
書名 |
作者 |
ISBN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
電路分析(第3版)學習指導書 |
胡翔駿、黃金玉 |
9787040206203 |
2007年3月1日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電路分析(第3版)》配備有教學實驗演示系統(tǒng)、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tǒng)和計算機解題系統(tǒng),并提供數(shù)字化資源課件供教師教學下載使用 ;該書還配有電子教材《電路分析教學輔助系統(tǒng)》,內容由電路分析電子教案、電路分析演示解答系統(tǒng)、電路分析實驗演示系統(tǒng)和考試題自測系統(tǒng)等幾部分組成,置于隨書DVD光盤中 。
2014年,編者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電路分析(第2版)》進行修訂,編寫了《電路分析(第3版)》。
該教材的章節(jié)安排與《電路分析(第2版)》的安排相同,在第一章中增加了特勒根定理以及相關習題,在每一章最后一小節(jié)增加了有關電路設計、理論結合實際和計算機輔助電路分析等內容。該書由胡翔駿擔任主編,吳錫龍對全書進行了審閱。
2018年12月25日,《電路分析(第3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策劃編輯 |
責任編輯 |
封面設計 |
版式設計 |
插圖繪制 |
責任校對 |
責任印制 |
---|---|---|---|---|---|---|
王勇莉 |
王勇莉 |
于文燕 |
馬敬茹 |
杜曉丹 |
劉麗嫻 |
朱學忠 |
2019年,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2020年,電路分析基礎課程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一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