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草,別名火絨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2300-45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的濕潤或干燥草地、沙地、石礫地或雪線附近的巖石上。我國新疆及青藏高原及國外原蘇聯(lián)等地均有分布。以植物的全草入藥,可治療感冒發(fā)熱、咽喉炎、腎炎等疾病。
此種通常雌雄異株。雄株常較低小,有明顯的苞葉群;雌株常較高大,且常有較大的頭狀花序和較長的冠毛,常有散生的苞葉。在雌雄同株的頭狀花序中常有多數(shù)雌花和極少雄花。此種與絹茸火絨草 L. smithianum Hand. -Mazz. 有時不易區(qū)別。全草藥用,治療蛋白尿及血尿有效。
中文名稱 | 火絨草 | 門 | 被子植物門 |
---|---|---|---|
界 | 植物界 | 族 | 旋覆花族 |
目 | 桔梗目 | 科 | 菊科 |
拉丁學名 | 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 (Willd. ) Beauv.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屬 | 火絨草亞屬 | 亞????科 | 管狀花亞科 |
亞????綱 | 合瓣花亞綱 | 屬 | 火絨草屬 |
火絨草繁殖情況
分株和播種繁殖。分株,在春季進行為好,把叢生狀的火絨草扒開后可直接盆栽。播種,也以春播為主,種子發(fā)芽適溫為20攝氏度,播后10天后即發(fā)芽。
火絨草基本簡介
又名雪絨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被白色或灰白色綿毛。葉互生,全緣。苞片數(shù)個,圍繞花序,開展,形成星狀苞葉群;頭狀花絮多數(shù),排列成傘房花序。
原產(chǎn)歐洲的高海拔地區(qū)。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譽為阿爾卑斯山的名花。
為瑞士、奧地利把火絨草定為國花。
火絨草適宜生長在肥沃疏松的腐葉土壤中,所以盆土要注意選擇腐葉沃土。播種出苗后需間苗,具3片真葉時即可移盆栽。生長期盆土不宜過濕。每月施肥一次,注意肥液不能沾污葉片。冬季盆土保持稍干燥為好。
火絨草科屬分類
描述:屬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于歐洲、亞洲和南美洲,中國有41種,產(chǎn)西南、西北至東北部。多年生、簇生草本,被綿毛;莖直立或上舉,不分枝或上部分枝;葉基生或互生,全緣;頭狀花序小,盤狀,單性或兩性,于枝頂密集成球狀或傘房花序狀,外面被星芒狀的苞葉群所圍繞;緣花雌性,絲狀,結(jié)實,花冠頂端截平或有微齒;盤花雄性或兩性而雄蕊不實,管狀,花冠頂端5裂;花藥基部箭形,耳具纖細的尾部;兩性花的花柱枝通常全緣,頂端鈍或截平;總苞鐘狀,總苞片多列;花序托凸,裸露;瘦果近圓柱狀;冠毛毛狀,纖細,1列。
矮火絨草
矮小長葉火絨草
矮小珠峰火絨草
艾葉火絨草
白灰火絨草
白雪×華火絨草
白雪火絨草
薄雪火絨草
薄雪火絨草(原變種)
薄雪火絨草厚茸變種
薄雪火絨草小頭變種
長莖雅谷火絨草
長葉×木莖火絨草
長葉火絨草
長葉火絨草(原變型)
川甘火絨草
川西火絨草
叢生雅谷火絨草
單頭火絨草
短星火絨草
短葉長葉火絨草
峨眉火絨草
梵凈火絨草
匐枝×戟葉火絨草
黑苞火絨草
紅花火絨草
厚茸薄雪火絨草
華火絨草
黃白火絨草
黃毛火絨草
火絨草
火絨草屬
戟葉火絨草
戟葉火絨草(原變種)
戟葉火絨草小花變種
堅桿×戟葉火絨草
堅桿火絨草
絹茸火絨草
落雪火絨草
茅香×艾葉火絨草
茅香×堅桿火絨草
茅香×鉆葉火絨草
茅香火絨草
火絨草是一種珍貴的花卉。具有花、葉并美的特點,株形小巧玲瓏,葉片銀灰絢靚,白色花序如雪,樸實大方。同時具有耐干旱、耐貧瘠的優(yōu)點,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所以特別適用于巖石園栽植或盆栽觀賞。
火絨草植物形態(tài)
火絨草為多年生草本,高5-45cm。
地下莖粗壯,為短葉鞘所包裹,有多數(shù)簇生的花莖和與花莖同形的根出條,無蓮座狀葉叢。
花莖直立,較細,被灰白色長柔毛或白色近絹狀毛,不分枝或有時上部有傘房狀或近總狀花序枝,下部有較必,上部有較疏的葉,節(jié)間長5-20mm,上部有時達10cm。
葉直立,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形,長2-4.5cm,寬0.2-0.5cm,無鞘,無柄,上面灰綠色,被柔毛,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綿毛或有時被絹毛。
苞葉少數(shù),較上部葉稍短,長圓形或條形,兩面或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厚茸毛,在雄株多少開展成苞葉群,在雌株多少直立,不排列成明顯的苞葉群。
頭狀花序大,雌株的直徑7-10mm,3-7個密集,稀1個或較多,在雌株常有較長的花序梗排列成傘房狀;總苞半球形,長4-6mm,被白色綿毛;總苞片約4層,常狹尖,稍露出毛茸之上;小花雌雄異株,稀同株;雄花花冠長約3.5mm,狹漏斗狀,有小裂片;雌花花冠絲狀,花后生長,長4.5-5mm;冠毛白色,長約4mm;雄花冠毛有鋸齒或毛狀齒;雌花冠毛有微齒;一育的子房無毛工有乳頭狀突起。瘦果長圓形,黃褐色,長約1mm,有乳頭狀突起或密粗毛?;ü?-10月。
廣泛分布于新疆東部、青海東部和北部、甘肅、陜西北部、山西、內(nèi)蒙古南部和北部、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山東半島。生于干旱草原、黃土坡地、石礫地、山區(qū)草地,稀生于濕潤地,極常見。海拔100-3200米。也分布于蒙古、朝鮮、日本和蘇聯(lián)西伯利亞。
格式:pdf
大?。?span id="ktonoej" class="single-tag-height">317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6
嘉絨藏族民居建筑 嘉絨藏區(qū)的居室,絕大多數(shù)是石屋、即用片石壘砌成的民居, 也有的是用土夯筑成墻體框架、上架橫木、樹枝、雜草、再上加蓋 土作平屋的。個別地方也有串木為架的木板房,房內(nèi)泡用木板隔間, 房頂橫梁有半邊風或人字形兩邊風開,類似內(nèi)地小青瓦房建筑,架 上蓋杉木開出的杉板,有稱瓦板,長約 1-1 .5 米,寬有 5 至 8 寸、 蓋好杉板后用石板壓縫,達到固定斜平排水作用,這種屋多達三層。 這種串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舒適、通風、不潮濕、寬敞明亮,也是防震的 理想建筑.多數(shù)房前有小院,以土墻為欄,這種屋多 近鄰地震常發(fā)區(qū)的道孚、 爐霍、黑水、理縣、 康定、瀘定一小部分地區(qū)。 嘉絨藏區(qū)最多的居室還是第一種,即稱碉樓寨房。其實碉樓和 寨房是有區(qū)別的。嘉絨民居建筑皆為石塊砌墻本質(zhì)梁架的石木結(jié)構(gòu) 建筑,俗稱碉房,碉房的歷史建筑是很悠久的,從考古發(fā)掘追溯至 戰(zhàn)國西漢時期,石棺葬民族已居住石砌的碉房。 《后漢
與"矮火絨草 Leontopodium nanum (Hook.f. & Thoms.) Hand.-Mazz."相關(guān)的種有:
短星火絨草Leontopodium brachyactis Gand.
紅花火絨草Leontopodium roseum Hand.-Mazz.
匍枝火絨草Leontopodium stoloniferum Hand.-Mazz.
矮火絨草在草群中出現(xiàn)的較多,但株型小、產(chǎn)量低,草質(zhì)中等,較耐牧。適口性一般,在放牧前期,不見牲畜采食,中期以后,不論青草或干草,各類性畜均采食,但不表現(xiàn)出優(yōu)選挑食。綿羊喜食,牛次之,馬少食,秋季枯黃后,葉片易脫落,不耐踐踏,放牧意義不大。矮火絨草現(xiàn)蕾期的干草在閹牛瘤胃中48小時的消化率較高,可達87.65%,含粗蛋白較高,為13.98%。
毛香火絨草主要價值
醫(yī)藥:【藏藥】火絨草:全株治療流感,時疫,砒毒,疔瘡,肉瘤《滇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