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蕨類植物圖譜—孢子體和原葉體 | 作????者 | 焦瑜 |
---|---|---|---|
出版社 |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4年05月01日 |
定????價 | 198 元 | 開????本 | 16 開 |
裝????幀 | 精裝 | ISBN | 9787503869235 |
蕨類在植物界系統(tǒng)演化中是一個獨特的自然類群,生活史中存在可獨立生活的原葉體世代和孢子體世代。原葉體是完成蕨類植物生活史的關鍵,在形體結構上與孢子體有明顯差異。焦瑜、王暉、張壽洲所著的《蕨類植物圖譜--孢子體和原葉體(精)》收集了來自中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以及東南亞、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的蕨類植物454種,2000余幅彩色圖片和簡練的中英文說明,直觀展示了蕨類植物孢子體、成熟原葉體和部分幼孢子體形態(tài)特征的重要信息??晒┲参飳W、繁殖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生產(chǎn)技術人員借鑒,同時也適用于高等院校相關學科的師生參考。
石松科
水韭科 卷柏科
木賊科
瓶兒小草科
松葉蕨科
合囊蕨科
紫萁科
膜蕨科
里白科
馬通蕨科
雙扇蕨科
海金沙科
莎草蕨科
槐葉蘋科
瘤足蕨科
金毛狗蕨科
桫欏科
鱗始蕨科
碗蕨科
鳳尾蕨科
冷蕨科
鐵腳蕨科
腸蕨科
金星蕨科
軸果蕨科
球子蕨科
烏毛蕨科
蹄蓋蕨科
腫足蕨科
鱗毛蕨科
藤蕨科
腎蕨科
三叉蕨科
條蕨科
骨碎補料
水龍骨科
參考文獻
中文名索引
學名索引 2100433B
焦瑜,女,漢族,1958年生,高級工程師。就職于昆明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從事蕨類植物引種馴化和蕨類孢子繁殖工作20余年,曾獲得市級、省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發(fā)表學術論文14篇,出版專著《中國云南蕨類植物》、《中國云南蕨類植物-新編》、《中國云南野生蕨類植物彩色圖譜》等。
王暉,男,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相關工作,包括標本館管理、植物志編研以及植物引種保育工作。主持深圳市城市管理局課題《深圳常見園林喬灌木的物候期觀測與研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蕨類植物獨立配子體形成及進化機理"."中國復葉耳蕨屬植物的分類訂正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張壽洲,男,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細胞遺傳學、分子系統(tǒng)學和基因組學等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2011年深圳市自然科學獎1項和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任《深圳植物志》副主編,南方棕櫚協(xié)會和廣東省植物學會木蘭分會副理事長。
滿江紅、槐葉蘋、四葉蘋、腎蕨、鐵線蕨、卷柏、鳥巢蕨、莢果蕨、鹿角蕨、桫欏、槲蕨、銀粉背蕨、松葉蕨、江南卷柏、千層塔、烏蕨、翠云草、陰地蕨、水龍骨、黃山鱗毛蕨
1常見的有: (皺葉、鋸齒、大鱗、圓葉)巢蕨、腎蕨、(長角、二叉)鹿角蕨、(美葉、細葉、梯葉、毛葉、密葉)鐵線蕨、海金沙、銀脈鳳尾蕨、(珊瑚、細葉)卷柏、翠云草、紫萁、石松、(密葉、皺葉)波斯頓蕨、兔...
松葉蕨綱、石松綱、水韭綱、木賊綱(楔葉綱)、真蕨綱。
格式:pdf
大?。?span id="bwkc2nc" class="single-tag-height">6.4M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8
36 Vol.287 LIFE WORLD 秦仁昌與蕨類植物 分類系統(tǒng) 撰文 ?供圖 張憲春 邢公俠 秦仁昌院士是中國蕨類植物學研究的奠基人, 被國際同行譽為中國蕨類植物之父。 他完成的 《中 國蕨類植物科屬系統(tǒng)排列和歷史來源》分別被授 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1989)和第六次 ( 1993)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殊榮。 該成果對 當代蕨類植物, 特別是亞洲蕨類植物的一些重大 分類學問題進行了評論, 提出一個新的中國蕨類植 物分類系統(tǒng), 闡明了科、 屬的起源及其演化關系。 相比舊的蕨類植物分類系統(tǒng), 該系統(tǒng)更為合理, 許 多科的分類得到國際上同行的采用, 在《中國植物 志》的編著和國內標本館標本系統(tǒng)排列上已得到廣 泛應用。 中國是世界上蕨類植物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 物 種數(shù)占全世界 1/10 。研究中國蕨類植物不但為我國 蕨類植物的科研、 教學和生產(chǎn)應用提供科學信息, 也在國際上
介紹不同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及形態(tài)結構特點,通過表格形式對比三者間的區(qū)別并概括與人類間的關系。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為維管束的孢子植物(也稱高等孢子植物),陸生、附生、少為水生,直立或少為纏繞攀援的多年生草本,或間為高大樹形;孢子體(即通常所謂綠色蕨類植物)照例有根、莖、葉的器官分化[松葉蕨(蘭)除外]。孢子體的形體在近代植物界中最為多種多樣。有大如喬木狀的,也有小僅達1厘米的,但絕大多數(shù)為中形多年生草本。孢子體生有多數(shù)孢子囊,內生孢子;最原始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生于枝之頂端,有些生在特化的葉上或葉片上(囊托)成穗狀或圓錐狀囊序,有的生于孢子葉的邊緣,也有的聚生于枝頂成孢子葉(囊)球,而在絕大多數(shù)的種類則以各種形式生于孢子葉的下面,形成所謂孢子囊羣(堆)、或滿布葉之下面。孢子(有n染色體)有同孢和異孢之分:異孢型的,在孢子體(郎通常的植物體)上生大小兩種孢子葉:大孢子葉生大孢子囊,內生大孢子;小孢子葉生小孢子囊,內生小孢子。近代絕大多數(shù)的蕨類植物都屬于同孢型。孢子成熟后從孢子囊內以特種巧妙的機制(環(huán)帶)被散布出來,落地后萌發(fā)生長成為原葉體,叫做配子體。配子體的形體甚為簡單,為不分化的葉狀體、塊狀體或分叉的絲狀體等。在同一配子體上產(chǎn)生頸卵器和雄精器(雌雄同體),但在異孢型的蕨類植物,配子體更為簡化而有雌雄性之分(雌雄異體),雄配子體極小,不脫離小孢子壁,雌配子體遠較大,也不脫離大孢子壁。精子憑水為媒介,借助于本身的纖毛運動,能和卵子行受精作用,產(chǎn)生配偶子,由此生長發(fā)育成為綠色孢子體(有2n染色體),也可叫作成長的蕨類植物,在它的葉體上產(chǎn)生孢子囊,內生孢子,孢子落地萌發(fā)又發(fā)育成原葉體。這樣,孢子世代的孢子體和配子世代的配子體相互交替一次,就完成蕨類植物的生活周期。
現(xiàn)代蕨類植物約有11,500多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和亞熱帶最為豐富。中國約有2 000種,它們大都喜生于溫暖陰濕的森林環(huán)境,成為森林植被中草本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森林的生長發(fā)育有著重大影響,同時可以作為敏感地反映環(huán)境條件的指示植物。
我國的蕨類植物是世界最豐富的一區(qū),其中許多種類為藥用植物,還有一些作為蔬菜之用,另有一些是淀粉植物。最普遍利用的首推蕨菜的地下根狀莖。根據(jù)商業(yè)部初步統(tǒng)計,僅1958年,由于各地農(nóng)民利用蕨根內的淀粉(俗稱蕨粉)制造各種食品的結果,為國家節(jié)約大量糧食。蕨類植物的枝葉青翠,姿態(tài)奇特,可供美化庭園,有引入入勝之感,而且許多種類為室內點綴的重要盆景。
特別可以指出,不少蕨類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上有很大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石松科 的許多種,它們的孢子(俗稱石松粉)為冶金工業(yè)上的優(yōu)良脫模劑,可以提高鑄件的品質。由于蕨類植物的古老性,它們的化石和孢子為鑒定地層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自然科學領域內,蕨類植物,由于它在整個植物界的獨特位置--介于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之間--以及它的形態(tài)桔構的多樣性,常被當作研究生物進化和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理論的重要對象之一。在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我國是一具備著優(yōu)越條件的。
《石松類和蕨類名詞及名稱》包括英漢石松類和蕨類名詞與拉漢石松類和蕨類名稱兩部分。名詞部分收錄常用植物學名詞2067條。名稱部分收錄中國石松類和蕨類40科,159屬,2054種及115個種下分類群(其中新組合18個,新名稱1個),19個雜交物種,76個存疑種;還收錄中《中國植物志》等書記載的但本名錄未接受的科名28個,屬名96個,種和種下等級異名1540個,并均指出其歸屬;書后附有近代和現(xiàn)行分類系統(tǒng),可供植物學家、相關專業(yè)師生、蕨類研究人員及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