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一 種精密微細的加工方法。
2.非接觸式加工,不會產(chǎn)生應力和變形。
3.加工速度很快,能量使用率可高達90%。
4.加工過程可自動化。
5.在真空腔中進行,污染少,材料加工表面不氧化。
6.電子束加工需要一整套專用設備和真空系統(tǒng),價格較貴。
離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離子束加工是在真空條件下,先由電子槍產(chǎn)生電子束,再引入已抽成真空且充滿惰性氣體之電離室中,使低壓惰性氣體離子化。由負極引出陽離子又經(jīng)加速、集束等步驟,獲得具有一定速度的離子投射到材料表面,產(chǎn)生濺射效應和注入效應。由于離子帶正電荷,其質量比電子大數(shù)千、數(shù)萬倍,所以離子束比電子束具有更大的撞擊動能,是靠微觀的機械撞擊能量來加工的。
離子束加工主要特點如下:
1.加工的精度非常高。
2.污染少。
3.加工應力、熱變形等極小、加工精度高。
4.離子束加工設備費用高、成本貴、加工效率低。
離子束加工的分類
離子束加工依其目的可以分為蝕刻及鍍膜兩種。
蝕刻又可在分為濺散蝕刻和離子蝕刻兩種。
離子在電漿產(chǎn)生室中即對工件進行撞擊蝕刻,為濺散蝕刻。
產(chǎn)生電子使以加速之離子還原為原子而撞擊材料進行蝕刻為離子蝕刻。
1.蝕刻加工:
離子蝕刻用于加工陀螺儀空氣軸承和動壓馬達上的溝槽,分辨率高,精度、重復一致性好。
離子束蝕刻應用的另一個方面是蝕刻高精度圖形,如集成電路、光電器件和光集成器件等征電子學構件。
太陽能電池表面具有非反射紋理表面。
離子束蝕刻還應用于減薄材料,制作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試片。
2.離子束鍍膜加工:
離子束鍍膜加工有濺射沉積和離子鍍兩種形式。
離子鍍可鍍材料范圍廣泛,不論金屬、非金屬表面上均可鍍制金屬或非金屬薄膜,各種合金、化合物、或某些合成材料、半導體材料、高熔點材料亦均可鍍覆。
離子束鍍膜技術可用于鍍制潤滑膜、耐熱膜、耐磨膜、裝飾膜和電氣膜等。
離子束裝飾膜。
離子束鍍膜代替鍍鉻硬膜,可減少鍍鉻公害。
提高刀具的壽命。
1.離子蝕刻或離子銑削:Ar離子傾斜轟擊工件,使工件表面原子逐個剝離。
2.離子濺射沉積:Ar離子傾斜轟擊某種材料的靶,靶材原子被擊出后沉淀在靶材附近的工件上,使之表面鍍上一層薄膜。
3.離子鍍或離子濺射輔助沉積:它和離子濺射沉積的區(qū)別在于同時轟擊靶材和工件,目的是為了增強膜材與工件基材之間的結合力。
4.離子注入:較高能量的離子束直接轟擊被加工材料,使工件表面層含有注入離子,改變了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從而改變了工件表面層的物理、力學和化學性能,滿足特殊領域的要求。
1、電解離子水是一種符合安全的水電解水機利用活性硫作為過濾層,過濾自來水,使之凈化達標(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再通過電解生成兩種活性的水,即電解水。集中于陰極流出來的為堿性電解水(供飲用);集中于陽極...
1. 采用高品質LED作為光源,光色好,衰減小,壽命長。 2. 內(nèi)置負離子發(fā)生器,能凈塵殺菌,消除臭味。 3. 能分解煙霧,杜絕...
可以搜搜離子溶出這幾個關鍵詞還有就是一般離子棒遇到溶液,都會形成原電池,這樣較為活潑的金屬就成了負極,失去電子,變成離子,進入溶液中。
格式:pdf
大小:468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6
通過觀察鑄鐵材料等離子束淬火的組織 ,并結合等離子束的溫度分布 ,分析了等離子束淬火區(qū)的組織轉變特點及硬度分布特點。結果表明 :鑄鐵材料等離子束淬火時 ,淬硬層與基體之間基本沒有過渡區(qū) ,整個淬硬層的組織近乎全部為隱針馬氏體 ,故硬度高 ,且硬度在整個硬化層沒有明顯的變化 ;淬硬層略有凸起 ,并受到來自未淬火的基體的擠壓力 ,這對于提高硬化帶的接觸疲勞強度是有利的
格式:pdf
大?。?span id="6j6ni3p" class="single-tag-height">468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4
介紹用于真空儲能裝置中的離子束斷路開關——IBOS。它是利用高速低密離子束代替低密中速等離子體融蝕斷路開關“等離子體”而形成的,從而獲得了更短的開斷時間(<4ns)。
制作3DAP針尖,離子束刻蝕、離子束沉積、電子束沉積;高分辨掃描電鏡功能可對離子束加工試樣進行實時觀測。 2100433B
超精密磁流變拋光(Magnetorheological Finishing,MRF)技術自1998年被美國QED公司成功研制之后,其無應力、無亞表面損傷、柔性剪切去除等特性受到國內(nèi)外眾多科研單位的青睞,與離子束加工技術(Ion beam figuring,IBF)共同被認為是近30年來光學加工領域最為創(chuàng)新的兩大技術。而柔性剪切磁流變拋光液、高效去除算法的校正與補償是磁流變工藝技術的主要核心,美國QED公司在該領域對外實行技術封鎖。
光學加工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藝過程,隨著現(xiàn)代精密光學系統(tǒng)對光學元件面形精度、光潔度、粗糙度等要求的不斷提升,傳統(tǒng)光學加工技術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光學系統(tǒng)的發(fā)展趨勢。近期,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超精密光學技術及裝備總體部鐘顯云帶領的精密光學加工課題組在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的支持下,先后突破了雙相基載磁流變拋光液的研制技術以及基于Bayesian迭代的拋光斑校正與補償算法,并在現(xiàn)有的MRF設備上成功解決研究所多塊高難度光學元件的精密制造。
由于光學材料性能存在差異,磁流變對不同材料的去除機理及效率也不盡相同。課題組對磁流變拋光液進行了多年的理化分析及實驗測試,對拋光液的成分及比例做不同程度的調整,共完成了三種雙相基載磁流變拋光液的研制,分別適用于Fused Silica、Zerodur等常規(guī)光學玻璃材料、Si、CaF2、ZnSe等軟性材料、Rb-SiC,S-SiC等硬性材料。開發(fā)的基于Bayesian迭代的拋光斑校正與補償算法,有效地對光學元件低頻誤差(f>8mm-1)確定性去除,并有效抑制了中頻誤差,低頻收斂精度由75%提升為93%,中頻誤差由4nm-6nm抑制在1nm以內(nèi)。
課題組開展的磁流變工藝技術驗證了光學元件納米精度制造(平面:rms1.7nm,f/1球面:rms1.8nm),并成功解決了超薄窗口、輕量化結構非球面主鏡(ULE材料)以及超薄自適應變形次鏡(Si材料)等高難度元件加工,同時解決了照明系統(tǒng)CaF2凹凸錐超光滑加工(凸錐面Rq:0.4nm,凹錐面Rq:0.7nm)以及物鏡系統(tǒng)非球面納米精度、超光滑加工(Rq:0.21nm-0.3nm)。
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SPIE、Optical Engineer上,并已完成8項專利申請。
基于Bayesian迭代的拋光斑校正與補償算法
曝光系統(tǒng)核心元件的超光滑制造
來源: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
·電加工的一般類型:電火花加工 ,電化學加工,電泳加工,電解加工和電子束、離子束加工等。
·與傳統(tǒng)加工相比,其顯著特點有:加工精度高,能克服傳統(tǒng)加工對高硬度材料加工的缺點,“以柔克剛”,此外還能顯著提高加工效率和得到較好的表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