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鹽土植物 | 外文名 | Halophytes |
---|---|---|---|
別????名 | 鹽生植物 | 界定標準 | 耐鹽度高低 |
在18世紀以前,人們就注意到在植物中還存在一類耐鹽植物——鹽土植物。在18世紀后期,世界上第一部由Schimperd編著的有關鹽土植物的科學著作出版,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鹽土植物的認識不斷深入。1809年,Palls提出鹽土植物是一類能夠在鹽漬土地上生長的植物。1975年,F(xiàn)lowers等根據(jù)他們多年的研究和觀察以及其他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認為鹽土植物是一類能夠在離子濃度至少在200mmol/L以上的生境中成長和完成生活史的植物。這個鹽土植物的定義較以前提出的所有鹽土植物概念均大大提高了一步,提出了鹽土植物生境中的最低鹽離子濃度為200mmol/L。由于在世界各地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鹽土植物,現(xiàn)在看來,200mmol/L這個鹽濃度較部分鹽土植物生境的鹽濃度偏高一些。1986年,F(xiàn)lowers等再次強調(diào)鹽土植物生長和完成其生活史至少為200mmol/L。
由于人們站在不同角度,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對鹽土植物進行類型的劃分,所以出現(xiàn)了許多分類系統(tǒng)。
鹽土植物依適應含鹽生環(huán)境能力分類
① 依鹽土植物,生長在0.5%NaCl低鹽濃度以下的植物;
② 真鹽土植物:生長在高鹽生境下的植物。
(a)中鹽土植物:生長在0.5~1%含鹽范圍。
(b)中真鹽土植物:生長在0.5%和更高鹽度范圍。
(c)超真鹽土植物:生長在1%以上范圍。
鹽土植物依植物在鹽生環(huán)境中發(fā)育狀況分類
① 耐鹽且在非鹽生境中同樣發(fā)育最好的植物。
② 在鹽漬生境中發(fā)育最好的植物。
(a)只在鹽生境中出現(xiàn)的植物。
(b)也在非鹽生境中出現(xiàn)的植物。
鹽土植物依鹽土植物對鹽度的反應分類
① 專性鹽土植物: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需要鹽。
② 適宜鹽土植物:在鹽生環(huán)境中生長良好。
③ 支持鹽土植物:非侵入植物,在鹽生環(huán)境中有生長能
④ 偶見鹽土植物:在鹽生環(huán)境中偶然見到。
鹽土植物依植物體內(nèi)對鹽分處理功能分類
① 肉質(zhì)鹽土植物:增加組織的肉質(zhì)性來增加耐鹽能力。
② 非肉質(zhì)鹽土植物:通過鹽腺把過剩鹽分排出。
③ 積鹽植物:將鹽貯在體內(nèi)直到植物死亡。
鹽土植物依植物對鹽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分類
① 聚鹽植物:即真鹽土植物。
② 泌鹽植物。
③ 限制聚鹽植物。
④ 聚鹽并在特殊組織中固定,即固鹽植物。
鹽土植物依植物對鹽需求多級分類
① 真鹽土植物:
(a)需鹽土植物:專性鹽土植物,適性鹽土植物。
(b)抗鹽鹽土植物:耐鹽鹽土植物、排鹽鹽土植物、拒鹽鹽土植物。
② 假鹽土植物(避鹽鹽土植物)
最后這種分類比較全面,不過也有不足之處,將同一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得較零散,如紅樹林就有耐鹽、泌鹽和聚鹽的各類植物。目前還難以找到更好的分類系統(tǒng),只是將在植物地帶性分類基礎上選擇性地應用這一多級分類 。2100433B
鹽土植物有真鹽植物和泌鹽土植物之分。前者如海岸燈心草、海篷子等,能以增加體內(nèi)水分,使莖葉肉質(zhì)化,在枝條積累相當多量的鹽分,通過枝條的枯落,使鹽分平衡;后者如檉柳、大米草等,能將體內(nèi)過剩的鹽分經(jīng)過葉上的鹽腺、毛等分泌出去,以調(diào)節(jié)鹽分 。
鹽的美容功能是怎么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也許我們應當讓記憶回溯到古老的歐洲。在安徒生的童話里,那條感情純美的美人魚,正是飽受著海水的滋養(yǎng),才出落得動人無比。在很早以前,歐洲的水手們,由于長期暴露在陽光下,皮膚...
耐鹽灌木:枸杞、沙棗、月季、單葉蔓荊、紫穗槐、木槿、羅布麻、 耐鹽喬木:白蠟、構(gòu)樹、合歡、杜梨、楝樹、垂柳、毛白楊、
對于鹽生植物有著不同的定義,Greenway等,1980年根據(jù)耐受含鹽量大小,將鹽生植物定義為能在含鹽量超過0.33Mpa(相當單價鹽70mmol/L)的土壤中正常生長并完成生活史的植物。根據(jù)植物對鹽...
鹽土植物種類不少,據(jù)侯學煜的研究,我國的鹽土植物共有50種。常見的有生長在海邊鹽土上的南方堿蓬,它是細小的肉質(zhì)植物,耐鹽性強,常群生于潮濕的海灘上或粘性的鹽漬土上,檀株常呈紫色或紅紫色,所以,在海灘上這類植物特別顯眼。
紅樹、紅茄冬、海漆樹等也是生在熱帶海岸邊的鹽土植物,它們的耐鹽力也很強。還有一些鹽土植物如檉柳能把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 。
格式:pdf
大?。?span id="vdfxucz" class="single-tag-height">384KB
頁數(shù): 7頁
評分: 4.5
采用室內(nèi)土柱模擬試驗結(jié)合田間試驗的方法對砂柱在鹽土改良中的作用機理及應用效果進行了初步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土柱模擬試驗中,設置砂柱的土柱3次淋水水分平均下滲速率達到0.132 mm/min,是未設置砂柱的1.73倍;含鹽量由3.78%降低至0.51%,淋鹽效率是未設置砂柱的1.45倍;其淋水后pH值較未設置砂柱的降低了0.12,田間試驗區(qū)淋水后表現(xiàn)出和土柱試驗相似的規(guī)律。同時,隨著砂柱密度的增加,土壤脫鹽率、脫鹽均勻度提高,抑制pH值升高效果增加,砂柱間距0.67 m的田間試驗區(qū)土壤脫鹽率達到83.9%,垂直方向均勻度差值為3.9%,而未設置砂柱的脫鹽率僅為53.2%,均勻度差值達到33.1%,前者pH值相對后者降低了0.59。在一定范圍內(nèi),鹽土含鹽量、pH值及水分下滲速率顯著線性相關,隨著淋水速率加快、pH值升高,鹽土含鹽量降低。綜合考慮各方面效果砂柱處理以間距0.67 m為最佳。
格式:pdf
大?。?span id="qcun11d" class="single-tag-height">384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5
鹽土簡介
水溶性鹽類在土壤表層或土體內(nèi)逐漸積聚的過程,即鹽化過程是導致鹽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是鹽化發(fā)生的必要條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溶有各種鹽類的地下水因蒸發(fā)作用而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至地表,其中的液態(tài)水分子汽化,水中的各種鹽類則殘留于土壤表面及土體,久而久之,土壤即因水溶性鹽類日益增多而鹽化成為鹽土。這種完全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壤鹽化過程稱原生鹽化過程,形成的鹽土稱原生鹽土。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由于水文地質(zhì)條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鹽化土壤,因人類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中鹽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積累,由此引起的土壤鹽化過程稱次生鹽化過程,形成的鹽土稱次生鹽土,耕作土壤鹽化多屬此類。濱海地區(qū)頻繁的海潮帶入土體中大量鹽類,在強烈蒸發(fā)作用下向地表積累而形成濱海鹽土。
鹽土須經(jīng)過改良,消除對植物的危害,才能利用。改良方法包括降 低土壤含鹽量、降低地下水位、淡化淺層地下水及培肥土壤、抑制返鹽等??煞譃樗牧己娃r(nóng)業(yè)改良兩類。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沖洗淋鹽、放淤、種植水稻。農(nóng)業(yè)改良措施主要包括耕作、施肥、輪作、種植牧草和植樹造林等。采用鹽土改良措施須統(tǒng)籌兼顧、統(tǒng)一規(guī)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改良與利用相結(jié)合。
鹽土主要應用
所有鹽土不事先經(jīng)過水利土壤改良,將有害的鹽類沖洗出去,就不能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在局部地形低洼泉水出露的沼澤地段,由于水位下降,在強烈蒸發(fā)作用下,鹽分逐漸向地表聚積,形成兼有沼澤過程和積鹽過程的另一鹽土類型。積鹽特點與草甸鹽土相似,形成草、鹽相互膠結(jié)的鹽結(jié)皮,結(jié)皮硬度比草甸鹽土的稍大,并呈小丘狀隆起,下部土層藍灰潛育化特征明顯,有的還出現(xiàn)薄層泥炭。結(jié)皮厚5~10厘米,含鹽量3~25%。鹽分組成有氯化物-硫酸鈉類型,有硫酸鹽-氯化鈣-鎂類型,也有以氯化鈉為主的。向下含鹽量顯著減少,除亞表層在1~3%外,其余均小于1%,這種鹽土叫沼澤鹽土。
還有一種積鹽很重的鹽土,常分布在"堿門坎"中間碟形低地部 位,由于地表水流的匯集,地下水位大多小于1米,礦化度很高,常在50~100克/升以上。地面完全沒有植物生長,具有地質(zhì)過程和積鹽過程的雙重特點。表層形成堅硬的鹽結(jié)殼,反面為白色、乳白色蜂窩狀、珊瑚枝狀、片狀等礦質(zhì)化半透明鹽結(jié)晶,厚5~30厘米,下面為2~5厘米薄層較松軟的灰白色細粒土鹽混合物。此層以下為比較潮濕的各種土層,部分夾有數(shù)厘米透明顆粒狀鹽晶。結(jié)殼礦質(zhì)化鹽晶層含鹽量高達60~70%以上,鹽分組成以氯化鈉為主。下部土層含鹽量4~11%,鹽分組成有的與表土一致,有的為硫酸鹽-氯化鈣-鈉類型,這種鹽土叫礦質(zhì)化鹽土。
除了這些鹽土外,還有另外兩種的鹽土。一種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到5~6米以下,土壤鹽分上聚作用減緩;一種是下降的更深,根本停止了鹽分向上聚積過程。二者的積鹽特點基本上與典型鹽土無多大差別,不同的是水分狀況較典型鹽土干燥。特別是后一種,差不多全剖面都是干的,同時地面出現(xiàn)開裂,結(jié)皮反面多荒漠氣孔。這兩種鹽土,前面的叫荒漠化鹽土,后面的叫殘余鹽土或干鹽土。如果地下水位再下降,荒漠化鹽土也就可以成為殘余鹽土。
在青藏高原地區(qū),鹽土呈斑塊狀分布在半干旱高山草原和干旱高山荒漠帶的湖泊周圍,河流兩岸及局部低地內(nèi),積鹽情況比上面干旱地區(qū)輕得多和簡單得多。積鹽特點有兩種:一種是表土形成1~3厘米厚的鹽結(jié)皮,含鹽量5~10%之間,下部土層至50厘米,深的100厘米,含鹽量在1~3%左右,鹽分組成有的以氯化鈉為主,有的以氯化物-硫酸鈣-鎂為主。以氯化鈉為主的,鹽分剖面從上到下多依次由氯化鈉→硫酸鹽-氯化鈉→氯化物-硫酸鈣-鈉有規(guī)律逐漸變化,這種鹽土叫結(jié)皮鹽土。以氯化物-硫酸鈣-鎂為主的,結(jié)皮中多含有蘇打,這種鹽土叫堿化結(jié)皮鹽土。另一種是表土形成1~2厘米具有馬尿般顏色的結(jié)皮,反面多蜂窩狀氣孔,結(jié)皮下面有較明顯的腐殖質(zhì)層,心土多銹斑,底土還有潛育藍灰現(xiàn)象,含鹽量結(jié)皮層為3%左右,以下土層都小于0.5%。鹽分組成從上到下依次為氯化鈉→硫酸鹽-氯化鈉→硫酸鈉類型,全剖面的蘇打含量都較高,這種鹽土叫堿化草甸鹽土。
鹽土分布地區(qū)
鹽土是鹽堿土中面積最大的類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新疆、甘肅、青海、內(nèi)蒙古、寧夏等省、自治區(qū)地勢低平的盆地、平原中。其次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大同盆地以及青藏高原的一些湖盆洼地中都有分布。濱海地區(qū)的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海州灣、杭州灣,包括臺灣在內(nèi)的諸海島沿岸,也有相當面積存在。鹽土是指表土層含可溶性鹽超過0.6~2%的一類土壤。氯化物為主的鹽土毒性較大,含鹽量的下限為0.6%;硫酸鹽為主的鹽土毒性較小,含鹽量的下限為2%;氯化物-硫酸鹽或硫酸鹽-氯化物組成的混合鹽土毒性居中,含鹽量下限為1%。含鹽量小于這個指標的,就不列入鹽土范圍,而列為某種土壤的鹽化類型,如鹽化棕鈣土、鹽化草甸土等。中國鹽土不僅地區(qū)之間的差別較大,而 且同一地區(qū)積鹽狀況也有很大不同。
濱海地區(qū)的鹽土通稱濱海鹽土。它的最大特點一是土壤和地下水的鹽分組成與海水一致,都是以氯化鈉為主,因此又稱為氯化物鹽土。二是含鹽量除表土稍多外,以下土層都比較均勻,這兩點是它區(qū)別于其它鹽土最主要的地方。濱海鹽土積鹽狀況有如下幾種:一種是距海稍遠地段,草甸植被較多,土壤積鹽程度較輕,含鹽量表層為2~3%,以下至150厘米差不多在1%左右,土壤有機質(zhì)和銹斑較多,這種類型叫濱海草甸鹽土。一種是距海較近,經(jīng)常受海潮侵襲的海陸交接地段,地面植物很少或僅有少量耐鹽的,土壤發(fā)育很差,積鹽程度較重,表土含鹽量為7~8%,以下土層至100厘米含量為2~4%,這種類型是典型的濱海鹽土。還有一種是在南海沿岸,地形低洼,土壤水分過多,潛育特征比較明顯,生長蘆葦、茳芏(咸水草)植物為主,表土含鹽量1~2%,以下土層含鹽0.6~1.5%的,叫濱海草甸沼澤鹽土;在靜風淺水海灣生長紅樹林群落為主,表土含鹽量1~2%,以下土層含鹽0.8~1.5%的,叫濱海紅樹林沼澤鹽土;在島周咸水湖邊間歇積水地段生長海馬齒莧等耐鹽植被為主,表土含鹽量4%左右,以下土層含鹽0.5~1.5%的,叫濱海沼澤鹽土。除濱海草甸鹽土和濱海鹽土兩種沿海岸呈大面積的帶狀分布外,其它的多呈斑點狀或窄條狀斷續(xù)分布。
在黃淮海平原地區(qū),鹽土一般多為斑塊狀插花分布,地形為小型洼地和大型洼地的邊緣地段。植被很少,多為光板地,或僅有稀疏檉柳、鹽蒿、鹽吸等耐鹽植物。表土有1~5厘米厚的鹽結(jié)皮,上邊多白色鹽霜,含鹽量1~3.5%,以下土層至150厘米,個別含鹽超出1%外,多在0.1~0.9%范圍,屬草甸鹽土類型,鹽分組成不很一致。在部分河流兩岸的背河洼地中,有少數(shù)含蘇打較多的堿化草甸鹽土存在。
在東北松遼平原地區(qū),鹽土零星分布在暗色草甸土、灌淤土或沙丘間低平甸子地中,生長少量堿蓬、蘆草、西北利亞蓼、堿蒿等。表土為1~3厘米鹽結(jié)皮或松散鹽粉末,含鹽量1~8%不等,鹽分組成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為主。以下至100厘米,含鹽量0.1~0.8%,鹽分組成以碳酸氫鈉和碳酸鈉為主,整個剖面的堿性都比較高,pH9.5~10.5之間。通常稱做堿化草甸鹽土或蘇打草甸鹽土。主要原因是土壤下部的巖層和地下水都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蘇打,在積鹽過程中逐步形成蘇打鹽土。
在內(nèi)蒙古河套平原及寧夏銀川平原地區(qū),鹽土比較大片地與耕地灌淤土交錯分布,這里處在向干旱漠境過渡的交接地段,土壤積鹽程度比上述幾個平原地區(qū)都要重一些。表層含鹽量多在3~10%之間,個別高的可達30%甚至50%,心土含鹽也在1~2%以上。積鹽狀況有下列幾種:分布在洼地邊緣的,生長稀疏鹽爪爪、白茨、蘆草、堿蓬等耐鹽植物,表層有薄層鹽結(jié)皮,鹽分組成以氯化鎂-鈉為主。這種鹽土叫結(jié)皮鹽土。有的結(jié)皮中含較多碳酸氫鈉,堿性較大,可叫堿化結(jié)皮鹽土。分布在地形微高起部位的鹽土,生長海蓬子、芨芨草為主,表層除形成鹽結(jié)皮外,下面還有2~5厘米疏松粉末狀聚鹽層,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硫酸鹽-鎂-鈉為主。由于硫酸鹽被蒸干失水后,體積縮小,使土內(nèi)產(chǎn)生空隙,形成粉末疏松聚鹽層,這種鹽土叫結(jié)皮疏松鹽土。分布在低濕積水邊緣的鹽土,積鹽過程與沼澤過程交替進行,表層形成鹽結(jié)皮,心土、底土中的潛育現(xiàn)象明顯。鹽分組成,銀川平原表土以硫酸鈉為主,以下土層為氯化物-硫酸鈉類型;河套平原既有全以氯化鈉為主的,又有全以氯化物-硫酸鈉為主的。這類鹽土差不多都含有較多碳酸氫鈉,土壤堿性一般較大,可叫堿化沼澤鹽土。
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新疆塔里木等地區(qū),鹽土呈大面積分布。這里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壤長年處在積鹽過程中。不僅積鹽的程度重,形態(tài)多,鹽分組成變化復雜,同時積鹽途徑也多樣。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代表性類型是典型鹽土,它廣泛分布在洪積、沖積扇形地邊緣溢出帶的中下部,干三角洲的中下部,以及湖濱平原,超河漫灘階地上。地下水位1.5~3米或4米,礦化度5~30克/升,高的達40~50克/升。聚鹽層厚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上,最厚的可達40~50厘米。積鹽的形態(tài),有以鹽結(jié)皮為主、結(jié)皮疏松層為主、疏松層為主和鹽結(jié)殼為主等不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