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科(Alismataceae),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澤瀉科有根狀莖,葉大多數(shù)基生,直立或浮水以至沉水,澤瀉葉隨生活習性有種種形態(tài),對該科在系統(tǒng)學上的位置有不同意見。
澤瀉科主要產(chǎn)于北半球溫帶至熱帶地區(qū),大洋洲、非洲亦有分布。中國南北均有分布。
中文名稱 | 澤瀉科 | 拉丁學名 | Alismataceae |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單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澤瀉亞綱 | 目 | 澤瀉目 |
科 | 澤瀉科 |
澤瀉科植物有何特征,為什么說該科是單子葉植物中最原始的類群?
澤瀉科 Alismataceae特點:水生或沼生草本,具球狀莖或根狀莖,花被兩輪,外輪萼狀,花序為輪生的總狀花序,離生心皮,聚合瘦果。分類及代表:12屬90余種,我國5屬13種 澤瀉屬 Alism...
澤瀉的價格是隨市場漲幅而定的,不是死的?,F(xiàn)在的價格是8元,年底了應該會降,也可能會升的。希望幫到你。
你好,澤瀉具有利水清濕熱的效果,可以幫助我們排除身體多余的水分,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很多人下半身肥胖的人其實不是有多胖,大多都是浮腫引起的,澤瀉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大家消除大象腿和蘿卜腿,對于下半身肥胖...
格式:pdf
大?。?span id="igo8s9z" class="single-tag-height">84KB
頁數(shù): 10頁
評分: 4.8
目 錄 第一章、工程概況························································1 第二章、編制依據(jù)························································1 第三章、一般規(guī)定························································1 第四章、施工準備··············································2 第五章、保溫系統(tǒng)施工· ···················································3 第六章、成品保護························································5 第七章、質(zhì)
格式:pdf
大小:84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6
以黃土殘塬區(qū)瀉溜紅土坡積體為研究對象,采用河沙、粉煤灰、鋸末和有機肥4種材料作為土壤改良劑,與瀉溜紅土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制成試驗基質(zhì),根據(jù)玉米生長狀況和收獲后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篩選出最適宜的改良劑及配比。研究結(jié)果表明:(1)加入改良劑后,玉米的苗高、地徑和生物量在不同配比組間均差異顯著,樣品+有機肥的苗高、地徑和生物量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2)各配比組間土壤pH值差異不顯著,而土壤有機質(zhì)和全氮含量差異顯著;(3)加入改良劑后,各配比組土壤大團聚體占比減小,而小團聚體和微團聚體占比增大。綜上,土壤改良劑的加入對瀉溜紅土的改良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土壤肥力是影響瀉溜紅土植物生長的最主要因素。
水族澤瀉科刺果澤瀉屬(Echinodorus)觀賞水草的俗稱。但不包括水草工廠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品種。
深綠色。深色通常比較暗,就在綠色里加上黑色藍色,會變成深綠色2100433B
慈姑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科屬:澤瀉科 慈姑屬
別名:剪刀草、燕尾草
原產(chǎn)地:歐洲,我國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發(fā)現(xiàn)
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末端多少膨大呈球莖?;ㄐ蚩偁罨驁A錐狀,分枝少數(shù),細弱,具花多輪,花果期7-9月。
生于湖邊、沼澤、水塘靜水處,或緩流溪溝等水體。球莖可食用。
【來 源】: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
【功 效】:利水,滲濕,泄熱。
【主 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
【性味歸經(jīng)】:甘,寒。
①《本經(jīng)》:“味甘,寒?!?
②《別錄》:“咸,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
④《醫(yī)學啟源》:“氣平,味甘?!?
⑤《本草蒙筌》:“甘酸,氣寒?!?
入腎、膀胱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腎虛精滑者忌服。
《別錄》:“扁鵲云,多服病人眼?!?
《醫(yī)學入門》:“凡淋、渴,水腫,腎虛所致者,不可用。”
《本草經(jīng)疏》:“病人無濕無飲而陰虛,及腎氣乏絕,陽衰 精自流出,腎氣不固精滑,目痛,虛寒作泄等候,法咸忌之?!?
【藥物配伍】:《本草經(jīng)集注》:“畏海蛤、文蛤?!迸滠蜍?,利水除濕;配豬苓,利水滲濕;配白術(shù),利水健脾。
別 名】:水瀉、芒芋、鵠瀉(《本經(jīng)》)、澤芝(《典術(shù)》)、及瀉(《別錄》)、天鵝蛋、天禿(《藥材資料匯編》)、禹孫、禹瀉、蘭江、牛耳菜、酸惡俞(《和漢藥考》)、如意菜《本草綱目》又名:荬(《詩經(jīng)》)、蕍、藛、牛唇(《爾雅》)、水沓菜(《救荒本草》)、水澤、耳澤
【處方名】:澤瀉、澤泄、澤夕、炒澤瀉、鹽澤瀉、鹽水澤瀉、建澤瀉等
處方中寫澤瀉、澤泄、澤夕指生澤瀉。為原藥去雜質(zhì)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澤瀉為澤瀉片經(jīng)麩炒或清炒后入藥者。
鹽澤瀉又名鹽水澤瀉。為澤瀉片用鹽水噴淋,待吸盡,再用文火炒至微黃入藥者。
【商品名】:建澤瀉,又名福澤瀉,為產(chǎn)于福建、江西者。個大,皮光滑呈圓形。品質(zhì)優(yōu)良,為本品地道藥材。
川澤瀉:為產(chǎn)于四川者。個小,皮粗糙。
光澤瀉:除去細毛根,并用竹籠撞去須毛及粗皮而得的加工品。
以上商品以個大質(zhì)堅、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葉(澤瀉葉)、果實(澤瀉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貴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積的栽培。藥材主產(chǎn)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貴州、云南等地亦產(chǎn)。商品中 以福建、江西產(chǎn)者稱“建澤瀉”,個大,圓形而光滑;四川、云 南、貴州產(chǎn)者稱“川澤瀉”,個較小,皮較粗糙。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冬季葉子桔萎時,采挖塊莖。
【拉丁名】:藥材Rhizoma Alismatis原植物澤瀉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 Var. Orientale Samuels
【炮制方法】: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須根及粗皮。澤瀉:揀去雜質(zhì),大小分檔,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悶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干。鹽澤瀉:取澤瀉片,用鹽水噴灑拌勻,稍悶潤,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至表面略現(xiàn)黃色取出,晾干。(每澤瀉片 100斤,用鹽二斤八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雷公炮炙論》:“細銼,酒浸一宿,漉出,暴干任用?!丙熤疲喝←熎?,撒入鍋內(nèi),待起煙時,加入澤瀉片,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澤瀉片100公斤,用麩皮10公斤。鹽麩制:取澤瀉片,用鹽勻潤濕,曬干,再加入蜜制麩皮,按麩炒制法炮制,每澤瀉500公斤,用鹽6公斤;用麥麩60公斤。水適量。酒制:在100度熱鍋中加澤瀉片,翻炒數(shù)次,用酒噴勻,炒干,取出放冷即可。每澤瀉 100公斤,用酒5公斤。
【考 證】: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生藥材鑒定】:干燥塊莖類圓球形、長圓球形或倒卵形,長約4~7厘米,直徑約3~5厘米;表面黃白色,未去盡粗皮者 呈淡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橫向環(huán)狀凹陷,并散有無數(shù)突起的須根痕跡, 在底部尤密;質(zhì)堅實,破 折面黃白色,帶顆粒性。氣微香,味微苦。以個大、質(zhì)堅、色黃白、粉性 足者為佳。 一般認為建澤瀉品質(zhì)較佳。顯微鑒定: 粉末(去外皮):米黃色。
①淀粉粒長卵形、梨形、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3-14μm,長至20μm,臍點人字狀、短縫狀、十字狀、三叉狀、點狀或馬蹄狀;復粒由2-3分粒組成。
②薄壁組織碎片眾多,有的可見多數(shù)橢圓形紋孔集成的紋孔域。
③內(nèi)皮層細胞形大,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稍厚,木化,有纖細的孔溝。
④油室大多已破碎,完整者類圓形,直徑54-110μm。此外,可見螺紋、梯紋、網(wǎng)紋、孔紋等導管,并偶見纖維,壁較厚,木化。
【中藥化學成分】:塊莖中分出五種三萜類化合物:澤瀉醇A(Alisol A)、澤瀉醇B、乙酸澤瀉醇A酯(Alisol A monoacetate)、乙酸澤瀉醇B酯和表澤瀉醇A(Epialisol A);另含揮發(fā)油(內(nèi)含糠醛)、小量生物堿、天門冬素、一種植物甾醇、一種植物甾醇甙、脂肪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 酸);還含樹脂、蛋白質(zhì)和多量淀粉(23%)。中國藥材學:塊莖含揮發(fā)油與樹脂等,并含澤瀉萜醇A(alisol A)、澤瀉萜醇A乙酸酯(alisol A monoacetate)、澤瀉萜醇B(alisol B)、澤瀉萜醇B乙酸酯(alisol B monoacetate)、表澤瀉萜醇A(epialisol A)以及澤瀉萜醇C乙酸酯(alisol C acetate)。還含澤瀉醇(alismol)、環(huán)氧澤瀉烯(alismoxide)、 2-糠醛(2-furaldehyde)、膽堿、卵磷脂。預試還生物堿、甙、黃酮、有機酸、氨基酸及多糖反應。
【別名】水澤、如意花、車苦菜、天鵝蛋、天禿、一枝花
【來源】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Alisma orientalis (Sam.)Juzep.的干燥塊莖。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采挖,洗凈,干燥,除去須根及粗皮。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7cm,直徑2~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橫向環(huán)狀淺溝紋及多數(shù)細小突起的須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粉性,有多數(shù)細孔。氣微,味微苦。
【鑒別】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長卵形、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3~14μm,臍點人字狀、短縫狀或三叉狀;復粒由2~3分粒組成。薄壁細胞類圓形,具多數(shù)橢圓形紋孔,集成紋孔群。內(nèi)皮層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較厚,木化,有稀疏細孔溝。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類圓形,直徑54~110μm,分泌細胞中有時可見油滴。
【炮制】 澤瀉:除去雜質(zhì),稍浸,潤透,切厚片,干燥。
鹽澤瀉:取澤瀉片,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干(每100斤加鹽2斤半用開水化開)。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歸腎、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利小便,清濕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
【用法用量】 6~9g。
【貯藏】置干燥處,防蛀。
【備注】
治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等癥,常與茯苓、豬苓、車前子等配伍;治泄瀉及痰飲所致的眩暈,可與白術(shù)配伍。此外,本引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亢盛,配地黃、山茱萸等同用,有瀉泄相火作用。澤瀉利水力佳,實有傷陰之可能,更無補陰之效用,張景岳謂:「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可資參考,故臨床應尚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