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冠寬闊而平頂,小枝粗壯。皮孔多而明顯,葉互生,2~3回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漸尖,緣何鈍尖鋸齒,深淺不一,基部略偏斜。圓錐狀復聚傘花序腋生,花淡紫色,有香味。核果近球形,熟時黃色,宿存枝頭,經(jīng)冬不落。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樹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狀毛,旋即脫落,老枝紫色,有細點狀皮孔。2回羽狀復葉,互生,長20~80厘米;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厘米,寬2~3厘米,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先端長尖,邊緣有齒缺,上面深綠,下面淺綠,幼時有星狀毛,稍后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長約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毫米。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約3厘米,淡黃色,4~5室,每室具種子1枚?;ㄆ?~5月。果期10~11月。
春天落葉,夏天開花,秋天長葉,冬天繁華。花不落完,它不長葉。開花時,樹上沒有一片葉子,紫的純粹。
楝科楝屬植物
主干在幼樹期樹皮光滑,樹齡增大后樹皮變粗,縱裂或剝落。嫩枝無毛或具有茸毛,后 梨樹脫落;2年生以上枝灰黃色乃至紫褐色。冬芽具有覆瓦狀鱗片,一般為11-...
椴樹(TiliatuanSzyszyl.),別名:火繩樹、家鶴兒、金桐力樹、桐麻、葉上果、葉上果根,為椴樹科、椴樹屬的植物,是中國珍貴的重點保護植物。高20米;樹皮灰色,直裂;小枝近禿凈,頂芽無毛或有...
紫花溲疏,落葉灌木,葉紙質,闊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稀急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疏被3-5輻線星狀毛,常具中央長輻線,下面淺綠色,葉脈上星狀毛有時具中央長輻線,疏被星狀毛,...
苦楝、楝樹、楝棗子、翠樹、森樹、楝棗樹、火棯樹、花心樹、苦辣樹、洋花森。
Melia azedaeach L.
紫花樹是古老的樹種,在我國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楝樹生長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記載。苦楝在我國分布很 廣。黃河流域以南、華東及華南等地皆有栽培。本地區(qū)有自然分布,栽培應用較少。多生于路旁、坡腳,或栽于屋旁、籬邊。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廣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
強陽性樹,不耐庇蔭,喜溫暖氣候,對土壤要求 不嚴。耐潮、風、水濕,但在積水處則生長不良,不耐干旱。枝梢生長快,至生長期終了嫩梢尚未充分成熟,頂芽容易脫落,梢端易受凍害。春季主梢下部成熟部位再萌發(fā)生長,從而 形成分枝多、樹干矮的特性。主根不明顯,側根發(fā)達,須根較少,因而抗風力強,因而大樹移植成活差。幼樹生長快,壽命短,對二氧化硫等抗性強,具有吸滯粉塵和殺滅細菌的功能。
苦楝喜溫曖氣候,喜光,不耐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不耐寒,在華北地區(qū)幼樹容易遭受凍害,但3~4年生以上的大樹,抗寒性會明顯增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鈣質土及含鹽量0.4%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長,但以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最為良好。不耐旱,怕積水。主根不明顯,須根發(fā)達,分枝多。生長速度快,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地方,10年生的樹其干徑可達到30厘米。但它的壽命稍短,30~40年即出現(xiàn)衰老癥狀。
以播種繁殖為主。出種率25~40%,種子千粒重550~830千克,每千克1200粒~1800粒,發(fā)芽率60%~80%。冬播或早 春播都可,每畝播種量15~20千克,約需40~50天才開始發(fā)芽,畝產(chǎn)苗量1.0~1.5萬株,一年生苗高1.0~1.5米。
苦楝樹形瀟灑,枝葉秀麗,花淡雅芳香,又耐煙塵、抗污染并能殺菌.故適宜作庭蔭樹、行道樹、療養(yǎng)林的樹種,也是工廠綠化、四旁綠化的好樹種。
②川楝,詳"川楝子"條。
格式:pdf
大小:33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4
咸寧萬信桂花園林公司 www.wanxin99.com 0715-8901122 咨詢熱線: 0715-8901122 (咸寧基地) Emaill: wanxin99990@163.com 官方網(wǎng)站: www.wanxin99.com 桂花樹 ,又名漢桂,漢中市市樹。桂花屬木犀科、木犀屬植物。原產(chǎn)我國西南、華南及 華東地區(qū),現(xiàn)四川、陜西、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有野生資源。 中國的栽培歷史達 2500年以上,《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就提到的招搖之山多桂。桂花在日本、 印度均有栽培,自 1771 年我國桂花經(jīng)廣州、印度傳入英國,之后便迅速擴展,現(xiàn)今歐美許 多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都普遍栽培,成為重要的香花植物。 形態(tài)特征: 桂花樹風姿飄逸,碧枝綠葉,四季常青,枝干較細,飄香怡人。桂花樹為常 綠闊葉喬木,高可達 15米,樹冠可覆蓋 400 平方米,桂花實生苗有很明顯的主根,根系發(fā)
苦煉樹形態(tài)特征
俗名、別名:苦楝、苦苓、森樹、檀、紫花樹、火煉樹
觀察筆記:落葉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主干直立,樹皮暗灰,有縱裂;葉為2~3回羽狀復葉,互生;花為復總狀花序,小花多而密生,淡紫色,具芳香;結核果。陽性植物,生性強健,生長快速,耐風,冬季落葉。 果實熟后呈金黃色,即所謂 "金鈴子"也,果熟時黃葉落盡,滿樹金鈴,艷陽照射下,金光閃爍,極為耀眼??嚅哪静氖黔h(huán)孔材,紋理美觀,材質良好,是家具制造良材,為優(yōu)良之造林樹種,但由于其皮味苫,故俗稱"苦楝或苦苓"與閩南語"可憐"之音相似,故民俗不喜栽于庭院??嚅ぜ胺N子亦均入藥,為驅蛔蟲良藥。
樹皮黑褐色
葉:葉2~3回羽狀復葉、小葉3~4對、互生或對生、卵形或披針形、根部不對稱。
圓錐形、腋出、淡紫色,有特殊氣味、花萼五深裂、花瓣五片、 雄蕊十枚、花絲連成筒狀,清明節(jié)前后開花。
核果狀,也像棗子的形狀,未熟以前油綠得會發(fā)亮,秋天成熟轉變成黃褐色,內(nèi)果皮木質化,變成一堅核,核再分成六室,每室有種子一粒。 (它生出的苦煉子是綠色的有點像葡萄)
小小的十分堅硬,種皮很薄,常被小孩當成彈弓的子彈。
苦煉樹又名苦楝、苦苓、森樹、檀、紫花樹,南北方常見,淮北稱煉樹。它隨風而生,隨根而起,山坡、地頭皆有腳印。材質堅硬,一般為家具用料。其花呈紫色繁花,細碎如雨絲紛落清明道上,又稱清明雨。待到秋末,其果實色澤金黃,串串掛于梢頭宛若金鈴鐺丁冬作響。
學名:(Melia azedaeach L.)
科屬:楝科楝屬植物。
別名:又名楝樹,紫花樹,楝棗子。 翠樹、森樹、楝棗樹、火棯樹、花心樹、苦辣樹、洋花森。
形態(tài)特征: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冠寬闊而平頂,小枝粗壯。皮孔多而明顯,葉互生,2~3回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漸尖,緣何鈍尖鋸齒,深淺不一,基部略偏斜。圓錐狀復聚傘花序腋生,花淡紫色,有香味。核果近球形,熟時黃色,宿存枝頭,經(jīng)冬不落?;ㄆ?~5月,果熟期10~11月。 樹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狀毛,旋即脫落,老枝紫色,有細點狀皮孔。2回羽狀復葉,互生,長20~80厘米;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厘米,寬2~3厘米,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先端長尖,邊緣有齒缺,上面深綠,下面淺綠,幼時有星狀毛,稍后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長約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毫米。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約3厘米,淡黃色,4~5室,每室具種子1枚?;ㄆ?~5月。果期10~11月。
地理分布:苦楝是古老的樹種,在我國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楝樹生長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記載??嚅谖覈植己?廣。黃河流域以南、華東及華南等地皆有栽培。本地區(qū)有自然分布,栽培應用較少。多生于路旁、坡腳,或栽于屋旁、籬邊。北至河北,南至江西、云南、廣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
生態(tài)習性:強陽性樹,不耐庇蔭,喜溫暖氣候,對土壤要求 不嚴。耐潮、風、水濕,但在積水處則生長不良,不耐干旱。枝梢生長快,至生長期終了嫩梢尚未充分成熟,頂芽容易脫落,梢端易受凍害。春季主梢下部成熟部位再萌發(fā)生長,從而 形成分枝多、樹干矮的特性。主根不明顯,側根發(fā)達,須根較少,因而抗風力強,因而大樹移植成活差。幼樹生長快,壽命短,對二氧化硫等抗性強,具有吸滯粉塵和殺滅細菌的功能。
苦楝喜溫暖氣候,喜光,不耐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不耐寒,在華北地區(qū)幼樹容易遭受凍害,但3~4年生以上的大樹,抗寒性會明顯增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鈣質土及含鹽量0.4%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長,但以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最為良好。不耐旱,怕積水。主根不明顯,須根發(fā)達,分枝多。生長速度快,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地方,10年生的樹其干徑可達到30厘米。但它的壽命稍短,30~40年即出現(xiàn)衰老癥狀。 育苗栽培:以播種繁殖為主。出種率25~40%,種子千粒重550~830克,每千克1200粒~1800粒,發(fā)芽率60%~80%。冬播或早 春播都可,每畝播種量15~20千克,約需40~50天才開始發(fā)芽,畝產(chǎn)苗量1.0~1.5萬株,一年生苗高1.0~1.5米。
綠化用途:苦楝樹形瀟灑,枝葉秀麗,花淡雅芳香,又耐煙塵、抗污染并能殺菌.故適宜作庭蔭樹、行道樹、療養(yǎng)林的樹種,也是工廠綠化、四旁綠化的好樹種。
苦楝栽植技術要點
苦楝是重要的鄉(xiāng)土樹種,由于其生長迅速,材質堅軟適中,紋理美觀,不變形。有香氣,耐腐朽,抗蟲蛀,適宜作各種家具、裝飾、裝潢、工藝、樂器等高級用材,是木材加工業(yè)的優(yōu)質原料。
苦楝適應性強,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漬,能在酸性、中性及鈣質土壤中生長,病蟲害少,是營造混交林的優(yōu)良樹種,宜在河渠、堤灘、農(nóng)田林網(wǎng)、莊臺四旁栽植。其木材用途廣泛,經(jīng)濟效益高,市場價格每立方米1200—1500元。
苦楝易于栽植,主要技術措施是:打塘規(guī)格60公分見方即可,成片造林株行距以2×3米,3×4米,4×5米為宜。農(nóng)田林網(wǎng)、四旁栽植單行株距3-4米,兩行以上株行距4 5米。栽植深度應掌握在根莖以上5公分,不宜深栽,栽植后澆透水,填土踏實,在崗淤土地或低溫條件下栽后要覆蓋地膜,保墑增溫,提高造林成活率。農(nóng)田林網(wǎng)上栽植苦楝一定要培壟栽植,避免出現(xiàn)“水包樹”現(xiàn)象。
注音:KU LIAN SHU
別名:苦苓、苦苓仔、楝樹、金鈴子、翠樹
亞洲的一種速生的小喬木,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qū)都很常見??嚅瑯錇槁淙~喬木,高可10公尺或更高。羽狀復葉,各小葉卵形或披針形,全緣或有鋸齒,二回羽狀復葉,5-9片。三四月間開花,淡紫色,香,小形,排成圓錐花序,萼鐘形5裂,5花瓣。雄蕊10個,花絲相連而成筒狀,淡紫色?;ㄖ粋€。果實徑約1——1.5公分,卵狀球形,核堅硬,熟時黃色。種子(即果核)光滑,長橢圓形暗褐色或黃色。栽培庭園中,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具。
主要分布于廣西、江西、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