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87KB
頁數(shù):
例1女,64歲。因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入院。入院第10天行冠脈造影示前降支近、中端彌漫性狹窄85%,球囊擴張后置入2枚支架。術后第4天出現(xiàn)右肩背部疼痛,隨之出現(xiàn)意識喪失,四肢抽搐,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電監(jiān)護示室顫,復蘇成功后心電圖示V1~5ST段抬高0.3 mV,急診冠脈造影示前降支支架內血栓形成,予球囊反復擴張后造影示無殘余狹窄、血栓及夾層。
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327KB
頁數(shù):
目的:通過藥物洗脫支架(DES)置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血管內超聲觀察,探討斑塊成分及其形成原因。方法:入選60例定量冠狀動脈造影確認為支架內再狹窄的患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分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脈綜合征35例(NSTEACS組)和穩(wěn)定性冠心病25例(SCAD組)。用血管內超聲虛擬組織學檢查評價再狹窄處病變。結果:2組隨訪時病變基本特征比較:與NSTEACS組比,SCAD組除隨訪時間較短、薄層纖維帽硬化斑塊(TCFA)發(fā)生率較低、斑塊體積較小、纖維脂肪組織比例較低、壞死組織比例較低、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外(均P0.05)。60例患者不同隨訪時間的病變基本特征比較:與隨訪時間>20個月比,隨訪時間0.05)。結論:新生粥樣硬化斑塊可能是DES置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重要機制之一,TCFA的形成和破裂可能是DES術后發(fā)生NSTEACS的重要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