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柄臭牡丹形態(tài)特征
葉卵形,長12-18厘米,寬6-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截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稀疏小鋸齒,幼嫩葉兩面被微柔毛并密布珠狀小腺點,成熟葉兩面近于無毛也無腺點,基生三出脈在外側多分枝,側脈3-5對,均弧狀上升,向邊緣網結,第三回脈及網脈表面略顯,背面顯著;葉柄長6-8(-10)厘米,初被短柔毛。聚傘花序腋生,或假頂生近頭狀,稀有分枝,有少數花,花序梗長約6厘米,于結果時長8-12厘米;苞片綠色,卵形,長約1.9厘米,被微柔毛和散生少數小腺點,果時脫落。花萼被微柔毛,裂片三角形;花冠未見。核果近于球形,直徑5-7毫米,綠色,熟時藍黑色,干時轉黑褐色,密被突起網紋,宿存花萼紅色,稍增大,長不超過果,裂片向外反折。花期6月以后,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產元江、金平、屏邊,海拔1400-2200米的溝邊、山坡疏林中;云南特有種。模式標本采自元江。
長柄臭牡丹簡介
中文名:長柄臭牡丹
其它中文名:臭牡丹(屏邊)。
文獻來源:Clerodendrum peii Moldenke (1942).
Clerodendrum longipetiolata P' ei (1932), non Gurcke (1894).
門英文名 | Angiospermae |
綱英文名 | Monocotyledoneae |
目英文名 | Pandanales |
科拉丁名 | Viticaceae |
屬拉丁名 | Clerodendrum |
種中文名 | 長柄臭牡丹 |
種拉丁名 | Clerodendrum peii Moldenke |
生境 | 本種沒有生境資料 |
海拔下限 | 1400 |
海拔上限 | 2200 |
是否中國特有 | 是 |
是否引種栽培 | 人工引種栽培 |
國內分布 | 云南省 |
功效作用活血散瘀,消腫解毒。治癰疽,疔瘡,乳腺炎,關節(jié)炎,濕疹,牙痛,痔瘡,脫肛
巴西野牡丹,常綠灌木,高0.6-1.5 米。莖四菱形,分枝多,枝條紅褐色,株形緊湊美觀;莖、枝幾乎無毛。葉革質,披針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長3-7厘米,寬1.5-3厘米,全緣,葉表面光滑,無毛,...
臭牡丹根能治頭昏嗎?
長柄臭牡丹圖片欣賞
圖為:長柄臭牡丹
格式:pdf
大?。?span id="a2fc6nh" class="single-tag-height">142KB
頁數: 2頁
評分: 4.4
呼吸道異物系指喉、氣管和支氣管異物,為耳鼻咽喉常見、危及生命的急癥,是常見兒童意外傷害之一。近年來因購買小食品贈送玩具,吹玩塑料哨誤吸致支氣管異物者時有發(fā)生,嚴重危及兒童的身體健康,如不及時診治,后果嚴重。早期由于窒
格式:pdf
大?。?span id="pdshctk" class="single-tag-height">142KB
頁數: 3頁
評分: 4.5
對長柄雙花木的形態(tài)特征、生態(tài)習性進行了總結和測定。結果表明:長柄雙花木的光補償點為12μmol.m-2.s-1,光飽和點為248μmol.m-2.s-1,最大的光合速率為3.913μmol.m-2.s-1,呼吸速率為0.234μmol.m-2.s-1。其CO2補償點為40μg/g,CO2飽和點為884μg/g。并對其在園林中的應用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主要應用形式為群落中層、群植和片植。
園林:臭牡丹葉大色綠,花序稠密鮮艷,花期較長,既適合在園林和庭院中種植,也可作地被植物及綠籬栽培,花枝可用來插花。
藥用:臭牡丹以莖葉和根入藥。莖葉: 辛、微苦,平。根: 辛、苦,微溫。莖葉: 解毒消腫,祛風濕,降血壓。根: 行氣健脾,祛風除濕,解毒消腫,降血壓。
大萼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 var. megacalyx C. Y. Wu ex S. L. Chen)與臭牡丹主要區(qū)別為,花序稍疏展,花萼特大,長約1厘米,萼齒三角形,長約3毫米。分布于中國四川。生長在海拔1050米的山坡林緣。模式標本采自重慶南川。
生長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坡、林緣、溝谷、路旁、灌叢潤濕處。
臭牡丹適應性較強,喜陽也耐陰,喜歡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耐濕、耐旱、耐寒。不擇土壤,但以肥沃疏松的夾沙土栽培較好,即使在輕度至中度的鹽堿地中也可生長,在堆積過生活垃圾或堆積物較多的地方,生長表現(xiàn)也特別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