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南線險段總結(jié)
據(jù)《川藏公路風光全記錄》總結(jié)南線的險段,都在西藏境內(nèi), 過了長江上游的干流金沙江就進入西藏了。方向改為由四川到西藏,方便內(nèi)地游人的方向感。
從四川巴塘到西藏芒康的107公里,走的是上坡路, 從海拔2500到4000多米,大部分都是在川藏線著名險段――芒康縣海通溝里行走的,基本是土路。
芒康縣城,左邊是去云南的滇藏公路,從前面轉(zhuǎn)右邊方向是四川去拉薩的川藏公路。
瀾滄江大峽谷。山勢非常陡峭,道路也十分驚險,
公路的下面就是萬丈深淵,路邊沒有任何防護設(shè)施,
在冰雪季節(jié)行走這路是極為危險的。
芒康縣到左貢縣,有著名的險段腳巴山(又名覺巴山), 位于四川西部的巴塘縣和西藏東部的左貢縣,地處橫斷山脈的三江( 金沙江、 瀾滄江、 怒江)流域。公路修在高高的半山腰上,下面就是萬丈深淵。腳巴山海拔3900多米,在川藏公路不算高,但山路特別彎曲難走,是著名的"彎道王",冬天道路結(jié)冰后行走這里是極度危險的。這里還是泥石流、塌方的高發(fā)區(qū)。
也稱怒江72拐。川藏線上鼎鼎有名的業(yè)拉山是以彎多坡陡而著稱, 是川藏公路上考驗汽車的一道"鬼門關(guān)",甚至被稱為中國十大死亡公路之一。這段山路究竟有多少道拐彎誰也數(shù)不清。有說72道拐,有說99道拐,從山下的2700米的怒江河谷到4650米的業(yè)拉山口,公路一下陡升了超過2000米。而我們的越野車從山下爬到山頂,要用1小時40分鐘。這座大山,應該創(chuàng)下中國公路的一個紀錄了吧。上到4650米業(yè)拉山口,陣陣云霧撲面而來,這里寒氣逼人,一看汽車的溫度表,外面的氣溫是4度,而剛才山下怒江峽谷的溫度是24度,與山下的溫度足足相差了20度!真是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
怒江大峽谷兩旁都是垂直上千米的高大荒山,
奇怪的是在半山上竟然不可思議地出現(xiàn)了一片綠洲和藏族村落。
左貢縣的嘎瑪溝是屬于怒江大峽谷的一部分(不是珠峰自然保護區(qū)
的那個),每年的雨季,這條溝的狀況對汽車和乘客都是極具危險
性的。嘎瑪溝是個充滿風化、崩塌、飛石的峽谷溝,樹木全不見
蹤影,甚至寸草不生,它的面目可以用"猙獰"一詞形容,是極易發(fā)生
泥石流的危險地段。--與滇藏新通道里的丙察察公路有一比。
左貢縣到(八宿縣)然烏鎮(zhèn),全程約290公里左右,別看一天才走這290公里, 其實這段路很難走,主要是地型復雜多變,而且路面是以土路為主。剛離開然烏鎮(zhèn),便進入川藏公路的天險然烏溝,這里山體陡峭,巖石疏松,飛石、雪崩一直是這里的一大禍患,為治理這難題,政府沿路架起了長長的防落石長廊,成了川藏公路的一大奇觀,即使如此,有時大的落石還是會把混凝土頂擊穿。
如果然烏溝塌方,需要從來古冰川繞行20公里左右。
(八宿縣)然烏鎮(zhèn)到中壩的路段危機四伏,但風光卻十分美,帕隆藏布旁樹木茂盛。然烏湖是被稱為西藏瑞士的美麗地方。中壩段也是川藏路上最危險的路段之一,川藏路上的司機常說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然烏到中壩",公路兩旁高山對峙,道路從一線天般的峽谷穿過,每年春季化雪季節(jié),這路段雪崩、泥石流、飛石不斷,經(jīng)常有司機和乘客在此遇難。1984年的一次大塌方,一下就埋掉了40多輛車,100多人死亡。
川藏路上最讓人談虎色變的時速很低的路段――14公里的通麥天險。所謂通麥天險
,是指由八宿縣通麥鎮(zhèn)到排龍鄉(xiāng)的一段14公里的險段,是地質(zhì)災害多發(fā)區(qū),處于印度大陸版塊和亞洲大陸版塊的碰撞區(qū),地質(zhì)活動頻繁,而且這里的峽谷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相通,印度洋的水汽可直抵這里,年降水量驚人,終年雨霧彌漫,山體含水量常年處于飽和狀態(tài),山體經(jīng)常發(fā)生塌方和泥石流,
川藏公路通麥路段每年都會因山體塌方和泥石流而中斷,路基極為松動, 而每年因塌方被埋或被沖下旁邊帕隆藏布江急流中的車輛少則十幾輛,多則數(shù)十輛,人員傷亡慘重,被司機們稱為"通麥墳場"。這里的公路狹窄而且急彎很多,多數(shù)地段只能一輛車通過,若在狹窄地方強行會車,車輛極容易滑下江中的急流中,因此司機在走這段路時會非常緊張謹慎,不時鳴號前進。走這段路,還時常可以看到路面上有大小不一的落石,那情景有時讓人不寒而栗!要順利通過這里,與其說靠勇氣,不如說更要靠運氣。這里的橋簡陋而狹窄,僅容一輛車通過。2000年4月初曾經(jīng)發(fā)生了一次足以載入中國災害史的地質(zhì)大災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易貢大洪水。地質(zhì)不穩(wěn)定性,至今通麥天險這里的川藏公路還無法硬底化,甚至連橋梁都是用鋼梁搭的臨時便橋。過了通麥鎮(zhèn)后,一條漂亮的瀝青路又出現(xiàn)眼前,讓人緊張的通麥天險路段終于走過去了。
川藏公路川藏北線
北線相對南線而言,所過地區(qū)多為牧區(qū)(如那曲地區(qū)),海拔更高,人口更為稀少,景色更為原始壯麗。有兩條北線。
1、川藏北線從成都出發(fā),經(jīng)雅安直接進甘孜后,經(jīng)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jīng)江達、昌都抵南北線交合點邦達后,經(jīng)波密、八一往拉薩,全程2413公里。南線與北線在昌都與邦達有214國道連接。此線被旅游探險者稱之為"小北線"。
2、另一條北線是從成都北上,在汶川與213國道分路,從刷經(jīng)寺經(jīng)馬爾康、昌都市到達拉薩,是317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北線沿317國道在那曲與青藏公路匯合,也可到達拉薩。同時也是青藏公路的組成部分。川藏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412千米。此線被后來的旅游探險者稱之為"大北線"。
與南線新都橋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線新都橋至德格一線,基本上是沿鮮水河、雅礱江而上,時有草場、峽谷、河水、河原等地形, 不似南線那般高拔和平緩。其中丹巴是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qū),塔公草原(也稱毛埡大草原)一帶風光和人文見長,道孚、爐霍等地民居冠絕康區(qū)乃至整個藏區(qū),甘孜縣河谷是康區(qū)優(yōu)良的農(nóng)區(qū),寺院林立,而馬尼干戈、新路海、雀兒山一帶自然風光優(yōu)美,德格是整個藏區(qū)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點是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景色奇麗,冰峰雪山美若云中仙子。石渠縣有康區(qū)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進入青海玉樹州,經(jīng)瑪多、溫泉,可至達青海省首府西寧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溫泉密布,極少有旅游者涉足,是越野探險者推崇的極品線路。
沿川藏線進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時節(jié)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間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線因泥石流和塌方頻繁,故行程安排應較為寬裕。除了能領(lǐng)略雨季川藏線分外美麗和誘人的旖旎風光之外,還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區(qū)的勇氣與決心。
川藏公路川藏南線
川藏南線于1958年正式通車。南線從雅安起與國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 經(jīng)雅江、理塘、巴塘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jīng)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墨竹工卡、達孜抵拉薩。南線相對北線而言所經(jīng)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qū)。沿線都為高山峽谷,風景更為秀麗,尤其是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qū)。但南線的通麥一帶山體較為疏松,極易發(fā)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142千米,途經(jīng)最高點為海拔5014米的米拉山,另外經(jīng)過有"世界高城"之稱,海拔超過4000米的理塘縣城。
南線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原低丘行進,全為高速公路。雅 安至康定段處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東南低緣,特別是在雅安天全縣境內(nèi)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險"之稱的二郎山,地勢逐步抬升,山河走勢呈南北線縱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進。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險"之稱,但越山后,瀘定至康定間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時柏油路面常被漫漲的河水淹沒和沖毀,并時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線,西面為高原隆起地帶,有雅礱江,右為高山峽谷地帶,有大渡河。折多山是傳統(tǒng)的藏漢分野線,此山兩側(cè)的人口分布、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都有較顯著的差別。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態(tài)等方面處于過渡地帶, 主要分布著有"嘉絨"之稱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
以往,不過折多山不知川藏公路之難,這里的山口海拔4298米,路面極窄,塌方常見,冬季雨雪不斷。如今,改建后的川藏公路已不復往日的艱險,道路平整、寬敞。折多山一線的地理地貌由于受岷江、大渡河等水系的強烈切割,地形高差大,溝壑密布,山嶺縱橫,且林木茂密、氣候溫潤,帶有典型的亞熱帶溫濕谷地特征。
折多山以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基本處于華西豐雨屏帶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對山體和路基的沖蝕和切割作用明顯;折多山以西屬亞寒帶季風氣候與高原大陸性氣候的交揉區(qū),氣候溫和偏寒,亦多降雨,緩坡為草,低谷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線海拔4000米左右,由東往西有剪子彎山、高爾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緩高山。理塘是此線重要的分路點,往北可抵新龍和甘孜,往南則抵稻城、鄉(xiāng)城和得榮等地。寬闊平坦的理塘地處毛埡大草原,是此線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其縣城號稱"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漸進入金沙江東岸谷地,地寬而略低,是藏族傳統(tǒng)的優(yōu)良農(nóng)區(qū)。但巴塘地處地質(zhì)板塊的吻合帶,常有地震。
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后,一進入西藏境內(nèi)的40公里, 就是有名的海通溝飛石區(qū)。這里氣候多變、地質(zhì)復雜,是川藏公路上令人望而生畏的鬼門關(guān)。2002年的海通溝大塌方曾經(jīng)造成川藏線改道,阻塞達半年之久。 川藏線進入著名的南北縱向橫段山脈三山三江地帶。公路由此進入了長達800余公里的,呈不斷上升的"漕溝狀地質(zhì)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間,雨季盛行時,肆虐的泥石流及山體滑坡令大地幾成"蠕動狀",其威力足以使車行此地的人驚心動魄,直至翻過西藏林芝縣境內(nèi)的色季拉山口。此線有盤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線上幾乎所有的天險都集中在這一段。色季拉山口后特別是林芝后,全為高等級公路,直到拉薩。
簡單一點就是:連接長沙與常德 319國道益陽南線高速公路東起長常高速公路K62+900處,新建蘇家壩互通與長常高速公路相連,在本項目K2+660楊梅塘上跨319國道后設(shè)互通,在K6+450老鴉塘上跨石...
當初鐵路的規(guī)劃者們?yōu)槭裁催x擇青藏線而不是川藏線?
當初鐵路的規(guī)劃者們選擇青藏線而不是川藏線,主要原因有:1、青藏鐵路建設(shè)里程最短。青藏鐵路早在1979年就已經(jīng)完成了青海省境內(nèi)西寧市至格爾木市全長845公里的第一期工程。中國即將開工建設(shè)的青藏鐵路格爾木...
呵呵,怎么看都像我高中做的地理題目啊。青藏鐵路建設(shè)里程最短。青藏鐵路早在1979年就已經(jīng)完成了青海省境內(nèi)西寧市至格爾木市全長845公里的第一期工程。中國即將開工建設(shè)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1...
川藏公路川藏中線
川藏中線是一條寂寞的路線,很少人騎,準確來說它不是一條路,而是由鄉(xiāng)道縣道連起來的一條線,甚至有些地方找不到路,得繞才能繼續(xù)往前走,一路上土路和碎石路很多,難度遠大于川藏南線和北線,對自己的耐力、技術(shù)和心態(tài)沒有十足把握的車友,慎選 。
路線長度:2690km
路線難度:★★★★☆☆
路線安排:成都(0km) - 映秀鎮(zhèn)(100km) - 鄧生溝(83km) - 日隆鎮(zhèn)(67km) - 丹巴縣(118km) - 惠遠寺(90km) - 道孚縣(87km) - 爐霍縣(76km) - 甘孜縣(106km) - 馬尼干戈(90km) - 德格縣(118km) - 江達縣(115km) - 妥壩鄉(xiāng)(126km) - 昌都(120km) - 索拉村(115km) - 布宿村(100km) - 加玉橋(54km) - 洛隆縣(67km) - 中亦鄉(xiāng)(56km) - 邊壩鎮(zhèn)(104km) - 邊壩縣(82km) - 玉戶(64km) - 白嘎鄉(xiāng)(85km) - 比如縣(75km) - 布托(133km) - 孔瑪鄉(xiāng)(78km) - 那曲縣(53km) - 谷露鎮(zhèn)(94km) - 當雄縣(74km) - 羊八井鎮(zhèn)(75km) - 拉薩(82km)。
推薦景點:武侯祠、鄧生溝、丹巴美人谷、慧遠寺、尊勝白塔、甲居藏寨、馬尼干戈、德格印經(jīng)院、強巴林寺、邊壩、措日寺、那區(qū)草原、羊八井、布達拉宮
推薦攻略:【寂寞的川藏中線--經(jīng)過洛隆邊壩的茶馬古道攻略】
推薦游記:【連續(xù)騎行十二條進藏線路--川藏中線】
推薦視頻:【兩輪自駕川藏-修正版】
格式:pdf
大?。?span id="sxrpfka" class="single-tag-height">342KB
頁數(shù): 7頁
評分: 4.6
對川藏公路南線八宿—林芝段沿線山地災害的工程地質(zhì)調(diào)查表明,滾石對公路的危害性非常突出,鑒于滾石事件自身的特點應將之作為一個專門的災種給予高度的重視。通過對滾石災害的影響因素分析,給出了相應的災害評價方法,并對19個滾石災害點進行了災害評價。針對災害的相對嚴重程度,對各段滾石區(qū)防護措施的設(shè)置提出了初步建議。
格式:pdf
大?。?span id="imk0ul7" class="single-tag-height">342KB
頁數(shù): 7頁
評分: 4.5
針對川藏公路沿線的地理環(huán)境選取了公路沿線災害體、暴雨、年均降雨量、路基位置、巖性條件、地貌類型、地震烈度、年均溫度、植被覆蓋率、地質(zhì)構(gòu)造等10個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采用專家系統(tǒng)法賦值,通過層次分析方法確定指標權(quán)重,據(jù)此提出了川藏公路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價模型。在GIS技術(shù)支持下,建立了川藏公路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價數(shù)據(jù)庫。把川藏公路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價模型與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價數(shù)據(jù)庫相結(jié)合,將公路沿線的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分為危險區(qū)、高易發(fā)區(qū)、中易發(fā)區(qū)和低易發(fā)區(qū),分別占路線總長的8.57%、48.77%、39.05%、3.61%。研究成果為實施川藏公路地質(zhì)災害風險評估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川藏公路
這條凝結(jié)了當時所有國人智慧與心血的進藏大動脈
我們所知道的是沿途美麗的風景
卻不知道
幾乎每公里的道路
都有一位英勇烈士的靈魂永生相伴。
當年的每一次進藏對于我們的汽車兵來說
都無異于一次生死考驗
川藏線上最危險路段之通麥天險
如今,天險變通途
隨著一座座橋梁拔地而起
一個個幽暗的隧道相繼通車
逝去了美麗的風景
可是卻換來了鮮活的生命
現(xiàn)在的通麥天險路段
↓↓↓
2018,成為西行客
我們享一次自由,赴一場遠方
旅行路線和行程請點擊下面藍字了解
20天行程:穿越西藏+玩轉(zhuǎn)沙漠,2018年優(yōu)化版
11天行程:遇見西藏春天“川藏線+梨花+桃花”旅拍活動
10天行程:你愿意用10天時間,陪我去西藏嗎
咨詢報名請?zhí)砑?西行客
微信號 xxk318005
(添加微信,讓你了解更多關(guān)于西部旅行咨詢)
做專業(yè)的川藏線自駕平臺
圓你一個西藏夢
請關(guān)注:川藏旅游
書名: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北部川藏公路地質(zhì)災害發(fā)育與分布研究 作 者: 尚彥軍 等 著
出 版 社: 中國鐵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05495
出版時間:2010-01-01
版 次:1
頁 數(shù):211
裝 幀:精裝
開 本:16開
紙 張:銅版紙
印 次:1
定 價:¥110.00
即將通車的雀兒山隧道。 鐘欣 攝
中新網(wǎng)德格9月26日電 (劉忠俊 王鵬)26日,經(jīng)3000多名建設(shè)者超5年的建設(shè),“川藏第一險”的川藏公路國道317縣德格縣境內(nèi)的雀兒山隧道正式通車,通車后將促進和帶動川藏兩地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
雀兒山地處四川甘孜藏區(qū)德格縣境內(nèi),藏語叫“絨表俄扎”,意為“山鷹飛不過的山峰”。主峰海拔6168米,川藏公路必須經(jīng)過5050米埡口,山上常年積雪,路途險峻陡峭,被譽為川藏第一高、第一險。雀兒山公路隧道舉世矚目,主洞長7079米,平導長7108米,海拔4300米,是目前世界最高海拔特長公路隧道。面臨高寒、缺氧、凍土、斷層、巖爆、涌水及通風供氧等世界級施工困難。工程于2012年6月作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shè)項目開工建設(shè)。
通車儀式現(xiàn)場。 鐘欣 攝
“在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7公里的超特長隧道,既無成熟規(guī)范提供理論支撐,又無工程實例借鑒,隧道設(shè)計只能從零探索?!彼拇ㄊ〗煌ㄟ\輸廳公路規(guī)劃勘察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雀兒山隧道設(shè)計負責人蔚艷慶稱,雀兒山隧道洞口含氧量不到平原區(qū)60%,每進隧道1000米含氧量較洞口降低10%,洞口極端氣溫在零下40℃以下,冬季施工期超過4個月,低含氧量和冬季低氣溫的疊加效應,導致工程勘察與施工“難上加難”。
“過去公路不好走,翻雀兒山經(jīng)常遇到大雪天氣,車輛被堵在山上是常事,想尋求一些致富的門路也受到局限。”德格縣柯洛洞鄉(xiāng)獨木嶺村桑澤稱,雀兒山隧道通車,自己和村子了的村民們都很高興,進出德格更方便了?!?年多來,施工方中鐵一局項目部堅守高原、挑戰(zhàn)極限、頑強拼搏,攻克諸多施工難題,終將這只攔路虎拿下,實現(xiàn)隧道通車?!敝需F一局四公司副總經(jīng)理王劉勛表示,隧道通車后天塹變坦途,藏區(qū)民眾多年來的夢想變成現(xiàn)實。
雀兒山隧道出口。 鐘欣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