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橘核形態(tài)特征
枸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fù)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成對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shù)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種子多數(shù)?;ㄆ?-5月,果期7-10月。
陜西、甘肅、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本品含檸檬烯(limonene),歐芹屬素乙(imperatorin)和少量香柑內(nèi)酯(bergapten)以及蔗糖(sucr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含脂肪油1.9%,其中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亞麻酸(linolenic acid)。此外,本品尚含獨活內(nèi)酯(heraclenin),橙皮油內(nèi)酯(aurapten)和6-甲氧基橙皮油內(nèi)酯(6-methoxyaurapten)。
葉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主干不明顯,高可達3-4m。其葉大,如心形,葉柄長3-8cm。其花,雄蕊多數(shù)為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單葉,葉草質(zhì),互生,革質(zhì),...
落葉灌木,高1.5-3米;當(dāng)年小枝連同芽、葉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黃色或黃綠色開展的小剛毛狀粗毛及簇狀短毛,老時毛可彎伏,毛基有小瘤狀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幾無毛,有凸起的墊狀物。葉紙質(zhì),寬倒卵...
平枝栒子屬落葉或半常綠匍匐灌木,高不超過0.5米,枝水平開張成整齊兩列狀;小枝圓柱形,幼時外被糙伏毛,老時脫落,黑褐色。葉片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稀倒卵形,長5-14毫米,寬4-9毫米,先端多數(shù)急尖,基部...
格式:pdf
大?。?span id="mlzrwtz"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fù)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xì)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zhì),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ü?9-12 月。 [1] 生長習(xí)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yīng)城市街道環(huán)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span id="etnybv8"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6
以豫南地區(qū)的區(qū)域特征和建筑文化為背景,結(jié)合古鎮(zhèn)、古村落鄉(xiāng)土建筑的具體實例,對豫南鄉(xiāng)土建筑的類型與形態(tài)特征進行研究,以便全面地把握該地區(qū)鄉(xiāng)土建筑的特點,為進一步保護與發(fā)展新農(nóng)村鄉(xiāng)土建筑提供借鑒.
百草中醫(yī)
古人醫(yī)在心,心正藥自真
橘核功效與作用
橘核,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種子。果實成熟后收集,洗凈,曬干。本品略呈卵形,長0.8~30px,直徑0.4~15px。表面淡黃白色或淡灰白色,光滑,一側(cè)有種脊棱線,一端鈍圓,另端漸尖成小柄狀。外種皮薄而韌,內(nèi)種皮菲薄,淡棕色,子葉2,黃綠色,有油性。氣微,味苦。
橘核的功效與作用
理氣;散結(jié);止痛。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用于小腸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腫痛。
1、《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2、《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3、《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
4、《醫(yī)林纂要》:潤腎、堅腎。
橘核的藥用價值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種子。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功效】理氣,散結(jié),止痛。
【主治】用于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乳癖。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克:或入丸散。外用:橘核微炒為末,25%的酒精調(diào)后外敷患處。
【禁忌】體虛患者慎用。
橘核的藥用附方
1、治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樸(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為細(xì)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濟生方》橘核丸)
2、治乳癰初起來潰:橘核(略炒、五錢,黃酒煎,去滓溫服,不能飲酒者,用水煎,少加黃酒。(《光華醫(yī)藥雜志》(3)6:53,1935)
3、治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末,每服二錢,鹽酒下。(《簡便單方》)
4、治酒齄風(fēng),鼻上赤:橘子核(微妙)為末,每用一錢匕,研胡桃肉一個,同以溫酒調(diào)服,以知為度。(《本草衍義》)
橘核的炮制方法
1、橘核: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鹽橘核:取凈橘核,鹽水炙法炒干,用時搗碎。
橘核配伍應(yīng)用
1、配木香本藥味辛,性溫,芳香而燥,為行氣止痛的要藥。《本草綱目》:“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二藥相配,可直達厥陰肝經(jīng)雨行氣血,散寒濕,對于寒濕疝氣,睪丸腫脹之證,甚為合適。
2、配山楂核,山楂核偏于助消化,磨積塊,橘核可散結(jié)止痛,常用于治疝氣痛,兩藥相伍,散結(jié)止痛力量加強。
3、配荔枝核,鹽水炒橘核入下焦行氣散結(jié)止痛;荔枝核入肝經(jīng),行散滯氣,一偏入氣分,一偏入血分。兩藥合用,祛寒止痛,散結(jié)消腫,治疝氣疼痛,睪丸墜脹疼痛等癥。
橘核方劑制劑
1、橘核丸(《濟生方》)
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川楝子、桃仁、厚樸、木通、枳實、延胡索、掛心、木香。用治睪丸脹腫偏墜,痛引臍腹,或堅硬如石,不痛不癢,陰囊腫大。劑型:蜜丸,每丸重9克。服法用量:每服一丸。溫水送服,日服二次。
2、香橘散(《張氏醫(yī)通》)
小茴香、橘核、荔枝核。主治寒疝疼痛,睪丸偏墜。劑型:蜜丸,每丸重9克。服法用量:每服一丸。溫水送服,日服二次。
3、腰痛方(《簡便單方》)
橘核、杜仲。治療腰痛。劑型:散、炒研末,服法用量:每服6克,鹽酒送服,日服二次。
4、治酒鼓鼻方(《本草衍義》)
橘子核、胡桃仁。用治酒查風(fēng),鼻上赤。劑型:散、微炒研末,服法用量:每服3克。灑調(diào)服。日服二次。
橘核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xì)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dāng)稀釋)調(diào)濕,均勻鋪于紗布上,敷于炎癥處。干燥后即須更換。嚴(yán)重病例可另用橘子仁1兩,加白酒或甜酒1兩,水2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每天3次,每次口服20毫升。對已有明顯膿腫形成的病例,除使用上述方法外必須切開引流。共治療49例,均獲滿意療效。在15例住院病人中,除5例已有膿腫形成外,其余10例早期患者用藥后1~3天炎癥即消失。
傳播中藥知識,弘揚中醫(yī)文化,從小受母親影響,長大后也從事了中醫(yī)研究,喜歡各種中草藥搭配,就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真的很神奇,帶著這種好奇心進入了中醫(yī)世界,也找到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樂趣,歡迎各位中醫(yī)愛好者加 互相交流學(xué)習(xí)。
中醫(yī)講陰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有陰就有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一物降一物,沒有一種物質(zhì)是單獨存在的、沒有制約的!維持整個宇宙的平衡運轉(zhuǎn),各個維次空間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非常嚴(yán)密的制衡系統(tǒng)!所以每種疾病,也必然會有一種降服它的方法,只是我們暫時沒有找到而已。
中醫(yī)文化即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十分強調(diào)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yīng),天人感應(yīng)等思想。認(rèn)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著的。
皮哨子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皮:治膀胱疝氣疼痛。子殼:殺蟲。
2.《滇南本草圖說》:治七疝肝氣癥,狐疝用茴香為使;水疝用陳皮為使;余者引用橘核為使;燒灰吹鼻,治諸蟲入腦。
【摘錄】《中華本草》
本標(biāo)準(zhǔn)適用于以至少含有一種或多種水溶或枸溶性植物營養(yǎng)元素的物質(zhì)為主要原料,經(jīng)混合等工藝制成的土壤調(diào)理劑 酸性,主要用于堿性土壤的調(diào)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