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結構體系抗震加固 | 外文名 | seismic retrofit?of structural system |
---|---|---|---|
所屬學科 | 建筑學 | 公布時間 | 2014年 |
《建筑學名詞》第二版。 2100433B
增加新的抗震構件,調整結構沿高度和平面的剛度分布,以加強結構的抗震能力。
格式:pdf
大?。?span id="sosim8u" class="single-tag-height">288KB
頁數(shù): 6頁
評分: 3
改變結構體系的房屋增層加固抗震設計——該樓在使用了4 0年之后, 由于原先的標準和使用功能已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時的需要, 其解決辦法之一是將原有建筑物拆除,重新按照新的要求進行建設。但考慮到該樓的上部結構和地基基礎基本完好, 加之不希望在該樓的重建過程...
格式:pdf
大?。?span id="ciau2ms" class="single-tag-height">288K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3
外套增層結構體系抗震性能分析——根據(jù)現(xiàn)行的抗震規(guī)范,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通過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分別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彈性時程分析法,對分離式和整體式兩種外套增層結構體系進行了地震反應分析,比較了兩種增層體系的抗震性能。計算結果表明:分離...
營房抗震加固,為抵抗地震力破壞,對已建營房和建筑物所采取的加固技術措施。通常按照抗震鑒定、加固設計、設計審批、組織施工、工程驗收五個程序實施,經(jīng)過抗震加固的營房,在遭遇相當于抗震鑒定加固所采用烈度的地震影響時,一般不致倒塌,并經(jīng)修理后仍可繼續(xù)使用。 2100433B
1、同一樓層中,自承重墻體加固后的抗震能力不應超過承重墻體加固后的抗震能力。
2、對非剛性結構體系的房屋,應選用有利于消除不利因素的抗震加固方案;當采用加固柱或墻垛,增設支撐或支架等保持非剛性結構體系的加固措施時,應控制層間位移和提高其變形能力。
3、當選用區(qū)段加固的方案時,應對樓梯間的墻體采取加強措施。
1.經(jīng)濟,承載力差一點,一般層數(shù)不會很多
2.加筋砌塊結構:在砌體里加了鋼筋,特別是抗震薄弱區(qū),所以承載力有所提高
高層建筑中基本的抗側力單元是框架、剪力墻、實腹筒(又稱井筒)、框筒及支撐由這幾種單元可以組成多種結構體系。
1、框架結構體系。由梁和柱為主要構件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2.剪力墻結構體系。由剪力墻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3.框架-剪力墻結構(框架-筒體結構)體系。由框架和剪力墻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4、板柱-剪力墻結構。由無梁樓板與柱組成的板柱框架和剪力墻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5、異形柱結構:是一種特殊的柱子,一般混凝土柱子是矩形截面,異形柱可以做成T型,L型,十字型,這種柱子承載力沒有矩形截面好,但是可以滿足住宅內(nèi)部不希望出現(xiàn)凸角的要求
6.筒中筒結構。筒體分實腹筒、框筒及桁架筒。由剪力墻圍成的筒體稱為實腹筒,在實腹筒墻體上開有規(guī)則排列的窗洞形成的開孔筒體稱為框筒;筒體四壁由豎桿和斜桿形成的衍架組成則稱為衍架筒。筒中筒結構由上述筒體單元組合,一般心腹筒在內(nèi),框筒或桁架筒在外,由內(nèi)外筒共同抵抗水平力作用。
7.多筒體系--成束筒及巨型框架結構。由兩個以上框筒或其他筒體排列成束狀,稱為成束筒。巨形框架是利用筒體作為柱子,在各筒體之間每隔數(shù)層用巨型梁相連,這樣的筒體和巨型梁即形成巨型框架。這種多筒結構可更充分發(fā)揮結構空向作用,其剛度和強度都有很大提高,可建造層數(shù)更多、高度更高的高層建筑。
1.桁架:由桿件組合而成,一般用作屋架等,桿件只有軸向力,不受彎
2.塔架:做輸電塔之類的,見過吧,和桁架其實原理差不多
3.網(wǎng)架/網(wǎng)殼:還是桁架進化而來,只是桿件布置比較密且細,可能是美觀吧
4.排架:廠房里用的比較多,和框架有點像,不過一般使用屋架做頂?shù)?/p>
5.當然鋼結構也可以做成框架的
1.底框結構:底部是框架抗震墻,上面是砌體,這種也很多,下面開店,上面住人,利用價值高,但是在框架和砌體轉換的地方往往由于剛度突變造成薄弱層,設計時候要特別小心
2.組合結構(混合結構):其實結構可以任意組合,不過太隨意了對抗震不利,一般正規(guī)的設計單位不會用太奇怪的結構體系的,理論不成熟,容易發(fā)生事故.
3.膜結構:利用PVC材料(也可能是其他高聚脂之類的材料,我不是很清楚)的特性來做結構的外圍,節(jié)省而且自重輕,對抗震有利,PVC材料內(nèi)部還有要有類似網(wǎng)架之類的剛結構體系支撐的,只是用PVC材料代替了輕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