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夏道大橋,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起于夏道鎮(zhèn)小鳩村橋頭,跨閩江到達高速鐵路南平北站站前廣場,中間連接土目洲。該橋由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于2010年11月開工,預計2013年底建成通車。
大橋全長約1.7公里,主線橋長約837米,雙向四車道,標準寬27.5米,主線設計車速每小時40公里,工程總投資約3.97億元。
中文名稱 | 南平夏道大橋 | 位于 | 福建省南平市 |
---|---|---|---|
開工 | 2010年11月 | 通車 | 2013年底 |
一、工程概況
1.1、項目簡介
夏道大橋及接線工程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規(guī)劃"江南新區(qū)"的夏道片區(qū)東南部夏道鎮(zhèn)內,距離南平市區(qū)約12公里,大橋起于夏道鎮(zhèn)小鳩村橋頭清水坑,與規(guī)劃小鳩組團路網中的朱熹路銜接,終點到達規(guī)劃高速鐵路南平站站房,并與規(guī)劃站前片區(qū)路網中濱江路相通,大橋中間于河道中央的土目洲島落地后分成兩部分:起點到土目洲島部分橋梁(以下稱南汊橋)及土目洲島到高鐵站部分橋梁(以下稱北汊橋) 。南接線在江邊設向主城方向的右轉匝道,夏道鎮(zhèn)方向在朱熹路江邊設右轉上橋匝道,其它方向通過主線與朱熹路平交實現交通轉向。北接線主線上跨濱江路,設與濱江路的互通立交,到高鐵站房設置專用四通道。
夏道大橋及接線一期工程全長約1.7km,含一座跨江大橋(南汊橋、北汊橋)及兩端接線。本工程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Ⅱ級。主線主橋長839.5m,南汊橋513.5m,北汊橋326m,雙向四車道,標準寬27.5m;南接線長438m;土目洲島路基段長度99m;北接線長323m。接線為雙向四車道,標準寬17.0m;主線設計車速40km/h,接線30km/h。
北汊橋跨越土目洲島北側閩江后,上跨峰福鐵路與北接線相連。其跨徑布置為:8×40m(小箱梁)。起點樁號為K1+050.937,終點樁號為K1+376.937,橋梁北面為高鐵站,南面與土目洲島相接。橋梁標準寬度為27.5m,主橋分兩幅,每幅寬13.75m。
北汊橋主梁統(tǒng)一采用40m 標準跨徑的小箱梁構造,小箱梁高2.0m,中板寬2.4m,邊板寬2.85m,采用預制吊裝施工。橋墩為花瓶型橋墩,結構形式為墩身接蓋梁形式,蓋梁與墩身采用弧線形相接。承臺采用矩形承臺, 平面尺寸為7.0m×7.0m,厚2.5m,樁基為4 根Φ1.8m鉆孔灌注樁。10#墩為重力式橋臺,采用8根Φ1.8m鉆孔灌注樁。橋臺臺帽或蓋梁上均設置箱梁擋塊、側墻,臺后設置8m長搭板。
南汊橋跨越土目洲島南側江面后,與南側接線相連。其跨徑布置為:3×40m(小箱梁)+(69+130+69)m(連續(xù)剛構)+3×40m(小箱梁)。橋梁起點樁號為K0+438.449,終點樁號為K0+951.949,橋梁北面與土目洲島相接,南面連接規(guī)劃朱熹路。橋梁標準寬度為27.5m,主橋分兩幅,每幅寬13.75m。南面橋梁端部90m 范圍內為變寬段。橋梁130m 主跨設置通航孔,滿足雙向Ⅳ通航要求。
南汊橋主橋箱梁采用三向預應力變高度箱梁。其箱梁跨中梁高3.3m,中支點處梁高8.0m,邊支點處梁高3.3m,箱梁底板采用二次拋物線接順。截面形式采用單箱單室斷面,為減少結構自重,橫坡采用頂板設坡。箱梁總寬13.5m,懸臂長度3.25m,翼緣預留10cm 與人行道小縱梁一起澆注,用于設置滴水;頂板厚28cm,雙薄壁墩間加厚為50cm;底板厚度由跨中的30cm 采用二次拋物線逐漸增大至根部的100cm,雙薄壁墩間底板厚100cm;腹板厚度通過直線段一次過渡由55cm~75cm,雙薄壁墩間腹板厚75cm。腹板采用直腹板。梁端橋臺處注意預留伸縮縫槽口,槽口內以M-50 鋼纖維混凝土填充搗實。
箱梁節(jié)段劃分:南汊主橋左右幅各有2 個T構結構,T構結構從墩頂向兩側分塊
依次為0 號、1 號塊,總長11.0m;G2~G4 號塊,每節(jié)長3.0m;G5~G9 號塊,每節(jié)
長3.5m;G10~G17 號塊,每節(jié)長4.0m;合攏段長2.0m,邊跨僅留了3.0m 的現澆段,采用掛籃懸吊施工。懸臂澆筑梁段最大控制重量約為120t。
主橋主墩采用雙薄壁墩,壁厚1.5m,寬與上部箱梁底板等寬7.0m,雙薄壁凈距4.0m。承臺采用高樁承臺,平面尺寸為9.6x9.6m,,厚4.0m,承臺底設2m厚封底混凝土,承臺頂標高61.509m。
引橋主梁統(tǒng)一采用40m 標準跨徑的小箱梁構造,其橋墩及基礎形式同北汊橋一致。
主墩樁基采用4 根Φ2.5m 鉆孔灌注樁,樁基間距5.5m,要求樁底標高以現場地質和設計標高雙重控制,成孔后沉渣厚度小于5cm。
過渡墩基礎采用4 根Φ2.0m 鉆孔樁,樁基間距4.5m。北汊橋及引橋橋墩采用4根Φ1.8m 鉆孔樁,樁基間距4.0m。9號橋臺為輕型橋臺,采用4 根Φ1.8m 樁。橋臺臺帽或蓋梁上均設置箱梁擋塊、側墻,臺后設置8m長搭板。
北側接線橋上跨濱江路后,與高鐵車站地面相接,其橋梁跨徑布置為(18+19+18m)(鋼筋混凝土)+(27+31m)(預應力混凝土)+4×20m(鋼筋混凝土)。接線橋梁標準段寬17.0m。
下部結構第一聯、第二聯均采用三個并排橋墩,中間墩采用雙柱式,單柱截面尺寸為2.0m(順橋向)×1.7m(橫橋向)外,邊墩采用花瓶式橋墩,墩身截面尺寸均為2.0m×2.5m,橋墩在頂部2.85m 范圍內橫橋向加寬到3.5m;中間墩承貸尺寸為8.9m×5.7m×2.5m,邊墩承臺尺寸為5.7m×5.7m×2.5m;中墩基礎采用6 根Φ1.5m 鉆孔灌注樁,邊墩基礎采用4 根Φ1.2m 鉆孔灌注樁。下部結構第三聯均采用柱式橋墩,單柱截面尺寸均為1.7m×1.6m,橋墩在頂部2.85m 范圍內橫橋向加寬到2.2m;橋墩基礎采用10.9m×4.6m×2.0m 的擴大基礎。橋臺采用薄壁臺,臺身寬17.0m,厚1.98m,基礎采用礎采用18.2m×3.7m×1.0m 的擴大基礎。
南接線橋梁與南汊主橋相接,上跨朱熹路后在小鳩村水庫處設置一段高架后與施工中的小鳩橋相接,其橋梁跨徑布置為30m(預應力混凝土)+(37+55+37)m 變高度預應力連續(xù)箱梁+2×(4×20)m 鋼筋混凝土箱梁+(3×20)m 鋼筋混凝土箱梁+(3×15.7)m 鋼筋混凝土箱梁。橋梁標準段寬17.5m。
下部結構第一聯采用三個并排橋墩,中間墩采用雙柱式,單柱截面尺寸為2.0m(順橋向)×1.7m(橫橋向)外,邊墩采用花瓶式橋墩,墩身截面尺寸均為2.0m×2.5m,橋墩在頂部2.85m 范圍內橫橋向加寬到3.5m;中間墩承臺采用兩個分離式矩形承臺,中間加系梁,承臺尺寸為2.5m×5.7m×2.5m,系梁尺寸2.0m×2.4m×3.5m,邊墩承臺尺寸為5.7m×5.7m×2.5m;中墩基礎采用4 根Φ1.5m鉆孔灌注樁,邊墩基礎采用4 根Φ1.2m 鉆孔灌注樁。下部結構第二聯均采用柱式橋墩,單柱截面尺寸均為2.0m×2.0m,橋墩在頂部3.0m 范圍內橫橋向加寬到2.5m;承臺尺寸為12.3m×5.7m×2.5m 的矩形承臺,橋墩基礎采用8 根Φ1.5m 鉆孔灌注樁。下部結構第三、四、五、六聯均采用柱式橋墩,單柱截面尺寸均為1.7m×1.6m,橋墩在頂部2.85m 范圍內橫橋向加寬到2.2m,承臺采用兩個分離式矩形承臺,中間加系梁,單個承臺尺寸為2.5m×5.7m×2.2m,系梁尺寸2.0m×2.0m×3.5m,橋墩基礎采用4 根Φ1.5m 鉆孔灌注樁。
本工程沿閩江兩岸布置,中央連接土目洲島,路基工程量較少,主要分布在主線終點、土目洲島連接段及南、北接線。
1.2、施工區(qū)域水文情況
該段河面較寬,河道順直,水流較緩中間較兩側略急,約0.1~0.3m/s,水位受大氣降水、上游沙溪口水庫及下游水口水庫影響,正常水位+61.5m,五年一遇洪水+65.0m;雨季時常暴雨成災,據資料顯示,1998 南平延福門(閩江)最高水位達+79.51m,2010 年6 月18 日特大洪水逼近該高程。
二、施工平面布置
本工程將項目部設在夏道鎮(zhèn)小鳩村,并設置施工隊駐地;在小鳩村清水坑位置(即南側接線位置)填筑一塊臨時場地,面積約4000m2,臨時場地設置加工區(qū)、材料堆放區(qū);在土目洲設置40m箱梁預制場地,面積約18900m2,預制場設置75m3/h拌和樓一座,50m跨180T龍門吊一臺,50m跨10T小龍門吊一臺,40m箱梁臺座12個,及現場辦公區(qū)及施工隊駐地。
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為便于土目洲預制場地材料及水上施工材料轉運需要,在南汊橋下游兩對岸各設置一個臨時碼頭,臨時碼頭采用塊石拋填而成,并修筑相應的施工便道。施工便道修筑按照寬6m施工,便道采用泥結碎石硬化,其厚度不小于30厘米。
根據當地水利部門信息及附近再建橋梁施工情況,施工區(qū)域河道每年均有洪水發(fā)生,1998年和2010年洪水水位(+79.5m)較常水位上升了十幾米。因此水上施工鋼便橋采取簡易設計,即只作為人行通道和泵管鋪設平臺。便橋寬2.0m,跨徑12m,橋面標高+66.5m。便橋基礎為φ400mm×δ8mm鋼管樁,單排設置2根,每24m設置一井字墩,鋼管樁相互聯接槽鋼采用剪刀撐和平撐結合,樁頂為Ⅰ36工字鋼橫梁;便橋上部由單層雙排貝雷縱梁拼裝而成;便橋面層為滿鋪枕木。
主線橋設3條人行便橋。1#便橋自小鳩村岸邊向南汊橋4#墩;2#便橋自土目洲島向南汊橋5#墩;3#便橋自土目洲島向高鐵車站岸邊。南汊橋4#~5#之間為通航航道
水上橋墩施工安裝QZT5013塔吊6部,分別固定于主線橋4#、5#、7#、12#、15#、17#橋墩,配備50T、70T船載履帶吊各一部。塔吊、船吊互相協助,完成水上墩的施工任務。
三、重點、難點項目施工方案
3.1、灌注樁平臺施工
水上平臺平面設計:左、右幅為一個平臺設置,平臺面層標高+66.5m(高出水庫蓄水水位1.5m),φ2.5m、φ2.0m灌注樁沿橋縱向12m,橫向26m; φ1.8m灌注樁沿橋縱向11m,橫向24.5m。
鉆孔平臺基礎為18根φ600mm×δ8mm鋼管樁,縱向6排,單排3根。鋼管樁采用打樁船或船載履帶吊配合DZ60振動錘施打至基巖頂面,全站儀控制樁位,停錘以貫入度控制為主,樁尖標高為校對進行控制。為保證平臺整體性,低水位時,水面以上鋼管樁采用[20槽鋼斜(水平)撐聯接成整體,頂端采用Ⅰ36工字鋼電焊固結。
鉆孔平臺上部由貝雷片組拼而成,貝雷片上鋪間距為30cm[20槽鋼,槽鋼上為δ8mm鋼板面板。
3.2、水上承臺施工
水上承臺采用有底鋼吊箱施工工藝
根據鋼吊箱使用功能,將其分為底板、側板、內支撐、吊掛系統(tǒng)四大部分。其中,側板、底板是鋼吊箱圍堰的主要阻水結構并兼作承臺模板。吊箱設計按三種工況考慮:工況一,澆筑封底混凝土2.0m;工況二,抽干水后;工況三,澆筑第1層(1.0m)承臺混凝土。
(1)鋼吊箱底板
吊箱底板由底模2Ⅰ25a工字鋼主承重梁以及底模板組成。主承重梁共5道,底模板分四塊制作,采用δ8mm鋼板面板與2[16a槽鋼加勁肋焊接組拼,外圈設定位槽及定位螺栓,以便固定承臺側模板。
底模分成四塊,塊與塊之間用螺栓連接。吊箱底模在現場加工廠加工制作試拼合格后,根據現場實測的鋼護筒平面位置,并充分考慮鋼護筒的垂直度情況,開挖底板孔洞,孔洞的直徑要大于護筒直徑20cm。
鋼吊箱底板拼裝前在鋼護筒上焊接牛腿,在牛腿上安放Ⅰ18a工字鋼作為底板拼裝平臺。
(2)鋼吊箱側板
吊箱側模直接作為承臺的側模板,側模采用單壁結構,由[18a做縱肋、∠75×50×5做橫肋和8mm鋼板做面板焊接而成。為保證外觀質量,側模由大塊定型鋼模板組拼而成,分上、下兩層制作。模板設法蘭,用螺栓連接,模板間夾膠帶,要求做到接縫嚴密不漏水。側模與底模用定位塊和緊固螺栓固定,考慮拆除利用回收。
(3)鋼吊箱內支撐
吊箱內支撐采用鋼管或型鋼,與側模立柱間距配合,按網格布置。鋼管或型鋼與側模采用螺栓鉸接緊固。
(4)鋼吊箱懸吊系統(tǒng)
吊掛系統(tǒng)由縱、橫梁、吊桿及鋼護筒組成,吊掛系統(tǒng)的作用是承擔吊箱自重及封底混凝土的重量。
橫梁2道,均設在鋼護筒頂,護筒頂焊鋼蓋板,每道橫梁由單層三排貝雷梁組成。貝雷梁的作用是支承縱梁,并將縱梁傳遞的荷載(通過護筒)傳遞至基樁。
縱梁設置在貝雷梁上,共5道,由2I56工字鋼組成??v梁的作用是支承吊桿,并將吊桿荷載傳遞給橫梁。
吊桿是由 φ32 mm精扎螺紋鋼及與之配套的連接器、螺帽組成,共20根吊桿,吊桿下端固定到底板主承重梁上,上端固定到懸吊系統(tǒng)的縱梁上。吊桿的作用是將吊箱自重及封底混凝土的重量傳給縱梁。
(5)鋼吊箱下沉
吊箱下沉設施主要由吊桿和升降系統(tǒng)組成,吊桿為φ32 mm精扎螺紋鋼及與之配套的連接器、螺帽,升降系統(tǒng)為油壓千斤頂。吊箱下沉前在吊桿上標上刻度,每5cm為一格。吊箱下沉由專人統(tǒng)一指揮,每根吊桿步調一致,操作人員每次下沉5cm后,技術人員檢查吊箱,若發(fā)現下沉不均勻或傾斜,應立即調整水平。若發(fā)現吊箱偏位,立即通過護筒和吊箱側板上安裝手拉葫蘆及時糾正。吊箱下沉就位復測無誤后,安裝護筒圈形板,順護筒下放,由潛水人員檢查鋼護筒與吊箱底板空隙的封堵情況。
(6)鋼吊箱封底
封底混凝土的作用:一是利用封底混凝土與護筒之間的摩阻力作為平衡重的主體;二是防水滲漏;三是抵抗水浮力在吊箱底部形成的彎曲應力;四是作為承臺的承重底模。
封底混凝土灌注是吊箱圍堰施工成敗的一大關鍵。主要難點是水下混凝土灌注面積大,而且水位深,在施工中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
①水封前潛水員逐一對4根護筒四周進行認真檢查,以確保封底時圍堰底板不漏混凝土。
②提高封底混凝土坍落度及強度級別,將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按C30配制,另外摻加粉煤灰和高效緩凝型減水劑,提高混凝土的流動性和延長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③采取多點快速灌注,全斷面共布置8根導管。灌注過程中要用垂球測量控制好混凝土頂面高度,盡量使混凝土頂面平整。
④砼輸送通過鋼便橋泵送和水上攪拌船吊運相結合,以加快砼的灌注速度,使封底砼的質量有可靠的保證。
⑤為了防止封底時吊箱內水位高于箱外水位,可預先在吊箱上節(jié)側板(箱外水位處)開孔,封底時排出箱內封底混凝土置換出的水量。吊箱內抽水時,用鋼板封焊堵孔。
待封底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以后,抽水。拆除懸吊系統(tǒng),割除鋼護筒,作樁頭處理,整理樁基鋼筋,用砂漿找平封底砼頂面。
(7)承臺施工
承臺砼采取兩次澆筑,第一次澆筑1.0m,第二次澆筑3.0m。澆筑第二次時需布設冷卻管,以降低水化熱,減小溫差。
3.3、墩身施工
本項目主線橋水上墩均為高墩施工,墩身高度為17~38.3m,墩身通過塔吊或船吊協助,采用"翻模"工藝施工。單片模板高度3.0m,采用δ6mm鋼面板與[16槽鋼加勁肋焊接而成,模板間采用螺栓聯接。每塊模板上、下均設置法蘭,布置好螺栓孔。
3.4、連續(xù)剛構施工
3.4.1、0/1#塊支架施工
0/1#塊支架體系組成為:鋼管立柱、立柱連接加固件、支架橫梁(挑梁)、支架橫梁撐桿、貝雷梁。支架采用φ800mm(厚10mm)鋼管作為立柱,按3排3列布置,共計9根/墩,以Ⅰ55作為橫向(順橋向)牛腿挑梁,[40制成箱形"[]",作為牛腿斜撐。橫向挑梁與墩身預埋件焊接緊固,傳遞拉力及壓力。挑梁上布置橫橋向貝雷梁。施工注意事項:
①承臺預埋板、墩身預埋件在承臺和墩身施工時分別埋設。
②為保證焊接質量,立柱與挑梁及斜撐在加工場焊接完成,整體起吊安裝。
③立柱連接加固采用兩根[40槽鋼與預埋在墩身的鋼板連接牢固。
④挑梁與鋼管立柱及墩身預埋件的交接處腹板上貼焊加強板,以增加抗剪切能力。
⑤為檢驗支架彈性變形及承載能力及消除非彈性變形,宜進行壓重試驗,以策安全。壓重擬采用砂袋,重量擬用相對應部位梁段砼重量進行。
3.4.2、懸臂現澆掛籃施工
掛籃設計
掛籃由菱形架、底模架、前上橫梁、內外模板、行走及錨固系統(tǒng)等組成。
①主構架
主構架是掛籃的主要承重部分,為菱形桁架。
②底模架及底模板
底模架前后橫梁均采用[40a槽鋼組焊而成,縱梁為[12.6槽鋼組焊桁架,縱梁上鋪橫向[10槽鋼分配梁,面板采用δ=5mm鋼板。
為使箱梁端部張拉、立模時操作方便,底模前端設置平臺,周圍用欄桿保護,張拉時,可用角鋼焊一梯子以便張拉。
③前上橫梁
前上橫梁由2Ⅰ40a工字鋼組焊而成,上布6個吊點,其中2個吊點吊底模架,2個吊點吊外側模,2個吊點吊內模。
吊桿
a、前吊桿
前吊桿2根,由150×32mm和150×20mm的16Mn鋼板用銷子聯結而成,調孔間距100mm。
前吊桿下端與底模架前橫梁連接(銷接),上端支承在主構架前上橫梁上,每根吊桿用兩臺LQ30手動螺旋千斤頂及扁擔梁懸吊。
b、后吊桿
后吊桿采用150×32mm的16Mn鋼板制成,設置間距為100mm的調節(jié)孔,用兩臺LQ30手動螺旋千斤頂及扁擔和墊梁支承在已澆筑好梁段底板上,在預留孔處,底板應加固。
④內外模板
a、外模
箱梁外側模采用5mm鋼板和[10槽鋼鋼框組焊而成。外側模支承在外模兩個走行梁上,走行梁前端通過吊桿懸吊在前上橫梁上,后端通過吊架懸吊在已澆筑好的箱梁外側頂板上(在澆筑頂板時應設預留孔)。后吊桿與走行梁設有后吊裝置,掛籃行走時,外走行梁與外側模一起沿后吊裝置前行。走行梁用2[36a槽鋼組焊而成。
b、內模
內模采用鋼頂模與木側模相結合的形式。
⑤掛籃走行及錨固系統(tǒng)
a、掛籃走行裝置
走行裝置由軌道、鋼(木)枕、前后支座、手動葫蘆等組成。軌道由δ20mm及10mm鋼板組焊Ⅱ型斷面,軌道與預埋的豎向精軋螺紋鋼相連接。
前后支座各兩個,前支座支承在軌道頂面,下墊φ60mm圓鋼,可沿軌道滑行。后支座以反扣輪的形式沿軌道下緣滾動,不需要加設平衡重,手動葫蘆牽引前支座,使整個掛籃向前移動。
b、錨固
掛籃在澆筑砼時,后端利用16根Φ32精軋螺紋鋼錨固在已成梁段上,軌道錨固在已成梁段預埋的精軋螺紋鋼上,在錨固時,利用千斤頂將后支座反扣輪脫離軌道,然后錨固。
(3)掛籃的拼裝
①準備工作
加工制作
a、加工單位應嚴格按設計圖的技術要求及公差配合進行掛籃桿件的加工制作。
b、外側模豎框架,制作時應有工作平臺及夾具,盡量消除焊接變形,確保連結模板后的面板的平裝度。
c、對于重要部位的焊接應由有經驗的焊工施焊,保證焊接質量。焊縫及加工件質量要求與驗收辦法應參照《鋼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執(zhí)行。
d、出場桿件應有專人進行檢查驗收,不合格者禁止出場。
②拼裝程序
a、找平鋪枕
在澆筑0/1#段砼時,要按設計要求,埋好精軋螺紋鋼,待0/1#梁段張拉完畢后,用1:2水泥砂漿找平鋪枕部位。
b、鋪設鋼(木)枕,前支座處鋪3根鋼墊枕,木枕間距≯50cm。
c、安裝軌道
從0#段中心向兩側安裝5m長軌各兩根,軌道穿入預埋的精軋螺紋鋼,找平軌道頂面,量測軌道中心距無誤后,用螺母把軌道鎖定。
d、安裝前后支座
先從軌道前端穿入后支座,后支座就位后安放前支座。
e、吊裝菱形架
菱形架在制作場地已組拼好,吊裝時把整個菱形架放至前后支座上,為防止傾倒,可用腳手架臨時支撐。
f、安裝菱形架之間的連結系,連結系為∠100×100×8角鋼焊接成的桁架與兩側主構架相連。
g、安裝后錨
用長螺桿(Φ32精軋螺紋鋼)和扁擔梁將菱形架后端錨固在已成梁段上。
h、吊裝前上橫梁
前上橫梁吊裝前,在主構架前端先安放作業(yè)平臺,以便站人作業(yè),作業(yè)平臺應設防護欄桿。前上橫梁與底橫梁及吊桿組裝好后整體起吊安裝。
i、安裝后吊桿
在0/1#梁段底板預留孔內安裝后吊桿,安放鋼板,千斤頂和上墊梁,后吊桿從底板穿出,以便與底模橫梁連接。
j、吊裝底??v梁及底模板
k、安裝內模及走行梁
l、安裝外模板及走行梁
m、荷載預壓
n、調整立模標高
根據掛籃預壓測出的掛籃彈性變形值,再加上設計立模標高值,確定各梁段立模標高。
(4)掛籃行走
待2#梁段施工完畢,掛籃即可行走,施工3#梁段。行走程序如下:
①按上述要求找平梁頂面并鋪設鋼(木)枕及軌道。
②落底模架及外模。放松倒鏈,使底模架懸掛在外模走行梁上。
③拆除后吊桿與底模架的連結。
④解除掛籃后端錨固螺桿。
⑤軌道頂面安裝2個5t倒鏈(一套掛籃),并標計好前支座的位置(支座中心距梁端50cm)。
⑥倒鏈牽引前支座使掛籃、底模架、外側模一起向前移動。移動時掛籃后部底設10t保險倒鏈。
⑦安裝后吊桿,將底模架吊起。
⑧在2#梁段上安裝外側模走行梁后吊桿。
⑨調整立模標高
在確定3#梁段的立模標高時,應根據掛籃彈性變形值、3#梁段設計立模標高及2#梁段的調整情況綜合考慮。
11)重復上述施工步驟進行4#梁段施工,直至17#梁段。
3.4.3、邊跨直線段支架施工
直線段長3.0m,外露支架現澆部分1.7m,采用門式支架法施工,采用落地式鋼管,支承于承臺頂上。鋼管頂上為槽鋼組合箱形截面橫梁,橫梁與墩身預埋將焊接。現澆支架縱梁采用貝雷梁。橫向聯接采用剪刀撐和水平撐。剪刀撐和水平撐采用[10制作而成。
①、鋼管立柱施工:
在墩身施工完成后,拆墩身模板,安裝落地式鋼管立柱,立柱采用φ800mm(厚10mm)鋼管,立柱與墩身預埋件焊接緊固。
②、支架橫梁施工:
現澆支架橫梁采用槽鋼組合箱形截面鋼橫梁,橫梁與墩身預埋件焊接。
③、支架縱梁施工
支架縱梁采用單層三排貝雷架,貝雷架橫向聯接采用剪刀撐和水平撐。剪刀撐和水平撐采用[10制作而成。
④、支架預壓:
根據設計要求,支架架設后預壓一孔以確定支架彈性變形和范性變形,加在支架上的預壓荷載為箱梁自重1.2倍,預壓材料采用袋裝砂,并過磅計量,模擬箱梁設計斷面布載。
3.4.4、合攏段施工
依據設計要求,主橋合攏段先合攏邊跨,再合攏中跨。
合攏段采用吊架施工,吊架主梁為型鋼制作,吊桿為精軋螺紋鋼筋。
①采用在懸臂端的水箱中加水的方法設置平衡重。
②吊架安裝,底模、側模施工,綁扎底板、腹板鋼筋。
③安裝腹、底板預應力波紋管。
④安裝內模,綁扎頂板鋼筋,安裝頂板預應力波紋管。
⑤選擇合適的氣溫安裝合攏口的型鋼,張拉臨時鋼束至設計噸位。
⑥選擇當天最低溫時澆筑合攏段砼。
⑦在澆注混凝土過程中,同時卸掉合攏段兩端的平衡重,卸載重量與砼澆筑量同步。
⑧砼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張拉預應力鋼絞束。
⑨拆除模板、吊架,進行橋面施工。
3.5、40m預制箱梁施工
南汊橋引橋及北汊橋40m預制箱梁預制場設置在土目洲上,總面積18900m2。
預制場地用碎石進行場地硬化,以確保預制場地內材料及設備不受污染。場內設置現場辦公區(qū)、工人宿舍,材料加工區(qū)、堆放區(qū)。
預制場布設40m箱梁底座12個,其中中梁7個,邊梁5個,箱梁底座采用角鋼包邊,在吊繩位置設置成活動盒子結構,便于箱梁的移位起吊穿繩。
預制場配備1部50m垮的180T龍門吊,一部50m垮的10T小龍門吊。配備一座額定功率75m3/h的拌和樓,負責提供預制箱梁及通航孔以北橋梁各部位的砼施工。
箱梁模板采用鋼模,中梁一套,邊梁半套。
箱梁采用預制場180T門機起吊出坑,起吊時梁底加設橡膠皮墊。
箱梁采用軌道運梁車進行運輸至架橋機位置,運輸軌道鋪設碎石基礎。
箱梁安裝采用200T架橋機進行。架橋機在10#臺拼裝完成,先安裝北汊橋,然后安裝南汊橋引橋。
運梁過孔前必須確保前一孔預制梁之間的橫隔梁和翼板濕接縫砼澆筑并達到砼設計的強度后,方可在其上運梁。
夏道大橋作為打通南平中心城區(qū)通往高鐵車站的主要交通通道,對連接安濟片區(qū)和夏道片區(qū),改善區(qū)域交通狀況,完善城區(qū)網絡,促進地區(qū)經濟和城市建設快速發(fā)展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南平市夏道大橋及接線一期工程
去谷歌或者百度的圖片里面,一搜就可以搜到了。
你想干嘛
你沒有說你的位置,如何來告訴你!反正座988擴展華誼橋站下車,對面即是(面臨華誼橋)是興業(yè)銀行,該站是什么名字忘了,司機說在華誼橋站前。路東直門,三元橋站為出發(fā)點,988支線,這樣走京順路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 6頁
評分: 4.5
根據福建南平樟湖庫區(qū)大橋鋼浮箱項目的工程概況,設計要求,從整體和局部兩方面進行施工圖設計.整體設計方面:單個浮箱外形尺寸長9.0m,寬3.0m,高1.5m.局部設計方面:單個浮箱由間距為500mm的12個橫向框架,5個縱向框架,2個水平框架構成,在框架交點處設置25根支柱;沿浮箱9m方向布置兩道隔艙板,形成單箱三室結構,每個艙室頂部布置一個進人孔;浮箱之間接頭上部采用單雙耳插銷連接,下部采用丙丁鉤耦合.施工圖設計滿足設計要求,符合工程需要,可為類似工程中浮箱設計提供參考.
南平北站城市設計
南至閩江、北至山體200標高、西至合福鐵路尖峰頂隧道入口、東至大洲村東側山體。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 長約1公里,規(guī)劃用地總面積5.83平方公里。
規(guī)劃區(qū)位于南平市域南部,延平區(qū)中部,南平市中心城區(qū)東部。
規(guī)劃區(qū)位于閩江北岸,與夏道片區(qū)一江之隔,規(guī)劃夏道大橋、洋坑大橋與之相連 。
規(guī)劃區(qū)東距海西高速公路南平連接線(福銀高速與京福高速連接線)大嶺尾互通口約1公里,西部距離南平老城區(qū)約12公里。
以復合型城市客運樞紐為核心,以現代商業(yè)旅游服務為引擎,配套齊全、環(huán)境優(yōu)美、交通便捷、宜居宜商的東部生態(tài)新城。
規(guī)劃規(guī)模
本次規(guī)劃總用地為583.4公頃,其中建設用地407.07公頃,居住用地122.12公頃,規(guī)劃人口4.9萬人。
規(guī)劃結構
一心兩軸五組團
一心:合福高速鐵路南平北站及周邊區(qū)域。
兩軸:片區(qū)對外聯系主通道--夏道大橋及濱江東路。
五組團:包括四個居住組團和一個核心綜合組團。
導報訊
(記者 黃敏江)市民朋友們注意,因廈門大橋橋梁荷載試驗需要,將于1月21日至1月22日,封閉廈門大橋出島方向車道。
1月21日(周日)至1月22日(周一),每日零時30分至4時30分,封閉廈門大橋出島方向車道,禁止車輛、行人通行。
其間車輛出島須繞行杏林大橋和集美大橋。
往杏林大橋:針對從興湖路、嘉禾路、殿前一路過來的車輛,行駛至石鼓山立交后,建議沿殿前一路-長岸路-杏林大橋出島;
往集美大橋:針對從成功大道、枋鐘路行駛的車輛,行駛至枋鐘路互通立交后,建議沿枋鐘路-環(huán)島干道-集美大橋出島;此外,錯過在石鼓山立交往杏林大橋出島的車輛,也可按該路徑繞行集美大橋出島。
交警提示,試驗期間,請廣大市民根據提示提前繞行,服從現場民警和交通協勤人員的指揮和疏導。因大橋試驗帶來的出行不便,望市民給予諒解和支持。
作者:黃敏江
2014年8月秀山大橋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報告獲批復
2014年10月22日上午9時35分秀山大橋開建
......
2018年3月12日秀山大橋貓道已全部架設完成
2018年3月11日下午,建橋工人正在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大橋施工貓道上進行最后的防滑木條加固、兩側防護網和欄桿扶手等安裝施工,貓道架設施工于12日完成。據介紹,該貓道寬約4米、長1600余米,離海面最高處169米、最低處50米左右,是懸索橋施工過程中極為重要、竣工后就被拆除的臨時設施。隨著貓道施工的完成,大橋主纜的架設已進入倒計時。
站在高169米的秀山大橋主塔上往下俯瞰,星羅密布的海島間,船只來來往往,一艘高速客輪快速穿過官山島與秀山島之間海域,在海面上留下一條白色的浪花軌跡,與幾十米上空的秀山大橋貓道幾乎垂直。
在大橋工人嫻熟地拼接下,幾根承重繩,若干鐵絲網,簡單的幾種材料,架成了橫跨海面的臨時通道。貓道架設完成后,架橋工人可從官山側主塔直接步行至秀山側主塔。
不遠處,十余名工人正在波浪翻騰的海面上方安裝貓道的側網?!皞染W就相當于欄桿,起保護作用,面網快鋪設完成了。
據了解,貓道是懸索橋施工時架設在主纜之下、平行于主纜的線形臨時施工便道。它是施工人員進行施工作業(yè)的高空腳手架,是主纜系統(tǒng)乃至懸索橋整個上部結構的施工平臺。
據李超介紹,秀山大橋貓道,寬約4米,離海面最高處169米,貓道的面網很快就能架設完成,防滑木條加固、兩側防護網等安裝施工也正在緊張進行中。
乘風破浪,孤島走進“橋時代”
大橋合龍記之
秀山島的百年孤鎖
棄車、登船,向海洋之中行去,水景越秀、山色越明,一座座島嶼沖出地平線,裝點起來人的眼簾。美麗秀山島就是其中的一座。史料記載,自康熙時期重開海禁之后,秀山島上就有辛勤的勞動人民捕魚耕作。而今,300多年光陰悄然過去,滄海依舊,天塹阻隔,秀山萬余島民還只能靠輪船汽渡外出,一遇到大風、大浪,人們再急也只能望海興嘆。
“去年島上有一位孕婦半夜臨盆,由于夜間沒有航班,只好聯系鄉(xiāng)政府緊急征用一個小漁船送她去醫(yī)療條件更好的醫(yī)院。”秀山鄉(xiāng)政府工作人員魏亮回憶道,“幸好當夜海況較好,船舶可以航行,否則后果難以想象。”
海洋,是秀山人的母親,也是秀山人的枷鎖。
大橋合龍記之
連島橋,連心橋,圓夢橋
國家“一帶一路”和海洋強國戰(zhàn)略方針給秀山島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幾年來,憑借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和豐富的區(qū)域資源,一系列頗具“海味”的特色旅游項目在秀山等島嶼上逐步成型。于是在東海之上,棄水登陸,用橋連綴諸島、打通發(fā)展脈絡,盤活舟山群島,以港口經濟圈服務“一帶一路”發(fā)展的戰(zhàn)役開始了。
2015年7月4日,秀山大橋首榀節(jié)段梁架設成功
繼官山大橋等跨海大橋后,2014年,中交二航局優(yōu)秀的建橋者們轉戰(zhàn)秀山,投身到了秀山大橋引橋及副通航孔橋的建設當中。這座橋全長3063米,橋梁建成通車后將和官山大橋串聯,打通秀山島、牛軛島和岱山島,秀山島的孤島歷史將徹底宣告結束,從岱山縣到舟山本島的擺渡時間將由50分鐘被縮短到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