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研究 | 出版社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
頁????數(shù) | 217頁 | 開????本 | 16 |
品????牌 | 中國科學技術 | 作????者 | 岳賢 周飛雪 |
出版日期 | 2013年3月1日 | 語????種 | 簡體中文 |
ISBN | 7504663077 |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3研究內容、目標、結構及創(chuàng)新
第2章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基礎理論
2.1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基本概念
2.2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內涵分析
2.3建立健全中國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內外部環(huán)境分析
2.4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建設的政策支撐體系分析
第3章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案例分析:以低溫凍雨為例
3.1引言
3.2低溫凍雨預報機制基礎理論
3.3 低溫凍雨衍生災害預報管理部門責權利的理論劃分
3.4低溫凍雨災害管理部門責權利的劃分:專家調查分析
3.5低溫凍雨衍生災害政策建議
第4章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案例分析:以酸雨為例
4.1引言
4.2酸雨預報機制研究基本理論分析
4.3酸雨研究實證分析
4.4酸雨研究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4.5建立酸雨預報預警機制的對策和建議
4.6結論性評述
第5章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案例分析:以城市內滂為例
5.1 引言
5.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5.3城市內澇預報的基礎理論
5.4我國城市內澇預報機制的現(xiàn)狀分析:以南京市為例
5.5我國城市內澇預報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5.6完善城市內澇預報預警機制的政策建議
第6章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案例分析:以森林火災為例
6.1引言
6.2森林火險的預報類型與機制分析
6.3森林火災發(fā)展機理與控制方法分析
6.4建立健全我國森林火災預報機制的實證分析
6.5建立健全我國森林火災預報機制的對策及建議
第7章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案例分析:以農業(yè)病蟲害為例
7.1引言
7.2文獻分析
7.3基本概念定義
7.4建立健全農業(yè)病蟲害預報機制基礎理論
7.5農業(yè)病蟲害預報現(xiàn)狀和問題分析
7.6建立健全農業(yè)病蟲害預報機制的對策和建議
7.7結論性評述
第8章中國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現(xiàn)狀、問題及政策建議
8.1中國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現(xiàn)狀分析
8.2對中國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8.3建立健全中國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的對策和建議
第9章總結與展望
9.1總結
9.2展望
附錄1調查問卷
附錄1.1低溫凍雨調查問卷
附錄1.2酸雨調查問卷
附錄1.3城市內澇調查問卷
附錄1.4森林火災調查問卷
附錄1.5農業(yè)病蟲害調查問卷
附錄2訪談提綱
附錄2.1低溫凍雨訪談提綱
附錄2.2酸雨訪談提綱
附錄2.3城市內澇訪談提綱
附錄2.4森林火災訪談提綱及記錄
附錄2.5農業(yè)病蟲害訪談提綱
附錄3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參考文獻
《氣象衍生災害預報機制研究》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一、建立科學高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的重要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就怎樣加強黨對構建社...
糾偏機制:指對一項有目標和行動計劃的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的實際狀況進行檢查評估,驗證實施行為與結果同原定計劃的吻合程度,同時預測原目標的可達成度,對出現(xiàn)的偏差和問題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并組織實施的一種制度...
以下為獎罰機制供您參考,謝謝 X大酒店員工獎懲制度是什么?為嚴明紀律,獎懲分明,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率,特制訂本大酒店管理制度。全體員工對員工的獎懲實行精神鼓勵和思想教育為主、經...
格式:pdf
大小:14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3
蒙陰縣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共建協(xié)議 我縣屬純山區(qū), 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 94%,山峰、崮較多, 石灰?guī)r、白云巖、石英砂巖等分布廣泛。由于地質結構復雜,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時有發(fā)生,防災減 災形勢非常嚴峻。 為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突發(fā)性地質災害給 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 更好地為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 展服務,根據(jù)國土資源部、 中國氣象局《關于進一步推進市 (地、 州)、縣(市、區(qū))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通知》 (國土 資發(fā) [2010]101 號)和臨沂市國土資源局《關于迅速開展汛期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通知》 (臨國土資發(fā) [2010]86 號),結合我縣實際,經蒙陰縣國土資源局、蒙陰縣氣象局、 蒙陰廣播電視臺三家共同商定,決定自 2010 年起,每年 6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對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實施共建,協(xié)議 如下: 一、參照國家級和省
2001年11月,新疆氣象科學研究所被科技部確定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更名為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氣象科學研究所1960年成立)。
設有三個重點研究領域:沙漠大氣環(huán)境、氣候變化與綠洲冰雪環(huán)境、資源與信息技術。該所在沙漠大氣、陸—氣相互作用、水熱循環(huán)、農牧業(yè)氣象、樹木年輪氣候研究以及衛(wèi)星遙感技術應用、天氣預報研究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區(qū)域特色。研究所的任務是以應用基礎和應用研究為主,以沙漠大氣及其周邊地區(qū)氣候變化與荒漠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為研究對象,主要開展沙漠、綠洲、冰雪不同下墊面的大氣物理過程以及農牧業(yè)氣象、樹木年輪氣候、天氣預報、衛(wèi)星遙感技術和自然災害等方面的研究和相關的業(yè)務服務。
META-project合伙人 王碩
META-project在2009年正式成立,開始做一些設計的事情,到現(xiàn)在也有五六年的時間了。我們的公司名叫META-project,其實一開始沒有想過要定位為建筑設計公司,而希望成為一個城市文化設計機構,研究城市文化所衍生的現(xiàn)象以及背后的機制,通過對這些現(xiàn)象及機制的思考和分析,找到設計的突破點。當代的城市空間其實是一系列社會、文化、經濟和日常等多種因素重疊的結果,建筑需要解決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對新的現(xiàn)實的新認識,我們力圖在習以為常的現(xiàn)實里重新看到當代生活的價值,使設計能夠體現(xiàn)這種價值。
2007年,我們將META用在了很多單詞之前,比如metaphysics,physics是物理,而metaphysics就是形而上學;metaphor,是關于故事的,但不一定是真實的;meta-data是有關于數(shù)據(jù)的數(shù)據(jù),mete-design則是通過設計本身去思考設計這件事。以往我們接受的建筑教育讓我們有一種超越現(xiàn)實,以未來的思維設計建筑的想法,這是很多建筑師的理想,是絕對超脫現(xiàn)實的、懸浮的、很酷的想法,這種東西確實很虛。
葫蘆島海濱展示中心
我們設計的第一個建筑位于葫蘆島海邊,業(yè)主希望在海灘附近建立一個展示中心,作為他們進入這片區(qū)域開發(fā)的第一步。在這個目前一片荒蕪,只有幾個巨型工地的環(huán)境里,項目試圖開拓出一個具有“公共舞臺”性質的空間。
對于這個項目來說最有利的資源是海灣的景色,實現(xiàn)在不同標高上觀看海景成為建筑的首要要求。通過對海灘地形的研究,剖面上顯示臨近岸邊的沙灘由于潮汐堆積起一道四、五米高的“沙壩”,而退在其后的基地其實處于一片相對略低的洼地中,如果將建筑的主體功能部分平放在基地上,在公共海灘幾乎就看不到整個建筑,由此推倒出關鍵的剖面:建筑的主體需要成為一個“懸浮的盒體”,而為了最大化景觀優(yōu)勢,參觀人流從背海一側進入建筑隨即上到二層的面??臻g,同時盒體下面覆蓋的部分則完全向海灘公共人流開放。
在剖面上,傾斜25度的方形盒體以一種堅決而略顯“生硬”的方式貫穿建筑的首層、二層和屋頂,在每一層的空間內現(xiàn)澆混凝土盒體的轉角都直接暴露,呈現(xiàn)出一種形體上的沖突。 同時為了給這個封閉的承重結構增加通透性,樓梯盒子的混凝土圍合面上設置了150個貫通壁厚的,大小方向不一的橢圓形洞口。懸挑以下的空間作為公共空間,被以各種方式加以利用。
水塔展廊
再介紹一個水塔改造項目,這一改造力圖將新的現(xiàn)實以一種復雜精巧的方式植入到舊的工業(yè)遺址內,在細致小空間中體現(xiàn)建筑的大智慧。改造后的水塔,其外在形態(tài)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一個藝術裝置,而它的內在則將為周邊落成后的社區(qū)提供一個新的公共活動空間——水塔展廊。甚至在日常的使用功能之上,它還可能成為具有某種精神性的場所。
一方面,我們盡量不去觸碰完整保存的水塔本身,只進行必要的結構加固,局部處理了塔身上原有的窗洞口。另一方面,一個復雜精巧的裝置被植入到水塔內部,中間的主體是兩個頭尾倒置的漏斗,較小的位于水塔頂部收集天光,較大的在塔身內部形成了一個拉長的縱深空間,并連接著多個類似“相機鏡頭”的采光窗,這些將環(huán)境光線經過間接反射導入水塔內部的采光窗從塔身上每一個可能的開口“生長”出來。水塔的底部,連接入口與抬高的觀景平臺之間用回收的紅磚砌成可坐的臺階,這里將成為一個小劇場,為周邊的公眾提供一個小型活動或集會放映的場所。從水塔內部向上看,水塔成為一個間接的感受外部世界的器官,光線從頂部的光漏斗及每一個不同形狀、顏色的窗洞進入到水塔中心,并在一天之中持續(xù)著微妙的變化而從懸挑出塔身的觀景平臺向周邊望出去,這一裝置則成為一個單純的觀察外部世界的取景器。
代表新現(xiàn)實的裝置以鋼板和玻璃構成,明確的幾何形體以及醒目的色彩使之與飽經歷史滄桑的斑駁舊磚墻形成充滿張力的對比,對現(xiàn)實與歷史之間的差異構成一種特定的表達。每到夜晚,厚重的水塔漸漸在黑暗中隱去,而明亮的發(fā)光體將成為漂浮在空中的鮮明信號。
我們意識到城市是不斷在變形的,我們的建筑也隨之不變地在改變,如何讓建筑能夠有機地更新也是我們思考的焦點。META-project成立至今約有一半的時間不是在做設計,而是在做非營利性的城市研究,我們統(tǒng)稱為metaresearch,也得到了一些基金的幫助。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是一些分散的群島,正在變得越來越擠,人們普遍采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外延擴張,另一種是內抱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沖突:超大城市和更細微的城市顆粒之間的沖突;快速的經濟增長與全球化的經濟衰退之間的沖突;烏托邦城市和依托邦城市之間的沖突。在快速的城市化的過程中,北京四環(huán)、五環(huán)、六環(huán)出現(xiàn)了大量的住宅空間,我們將北京二環(huán)、三環(huán)、四環(huán)、五環(huán)內的商業(yè)空間的發(fā)展模式用數(shù)字模型模擬出來,最終得出了北京一個甜甜圈式的內抱。Meta-project是一個跨學科的存在,我們從建筑開始,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有所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