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護中規(guī)定的對水和空氣中容許的最大放射性物質的濃度。1977年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在修訂它的基本標準后,已不再使用。
《放射醫(y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2100433B
乙醇水溶液濃度和密度對照表請參考圖片 如果看不清楚,請在"查看大圖"狀態(tài)下查看,然后保存到自己電腦再查看。酒精容量、密度、質量對照表“酒精比重”就是密度,單位是g/cm3 ...
求大神解答一下這個框架柱的角筋定義,我在定義的時候廣聯(lián)達提示最大根數(shù)為4
角筋4根,B邊筋2根、H邊筋2根你看看總更是是不是12根
你好,定義異形柱。
格式:pdf
大?。?span id="adypf7m" class="single-tag-height">2.7MB
頁數(shù): 15頁
評分: 4.3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膄焊接鋼結構、栓接鋼結構、鋼結構制作,鋼結構安裝,鋼結構涂裝 蚃節(jié)點板 :剛性節(jié)點桁架中,把交匯在節(jié)點處的各桿件聯(lián)結在一起的鋼板。 羈 薈 裊節(jié)點板 3D圖像 蒀熱軋翼緣板 :是焊接不同規(guī)格尺寸的輕型 H型鋼專用材料,此產品優(yōu)化了焊接 H 型 鋼的生產工藝,代替板材,節(jié)省了剪切的費用,節(jié)省工時,節(jié)省鋼材消耗從而大大降 低了焊接 H型鋼的成本。主要用于鋼結構制造、橋梁工程、工程機械、設備制造及其 它需要窄中板的用戶。 聿 羇桁架檁條 蚅 桁架檁條是建筑用的屋面承重結構,檁條是擱置在屋面主結構上的水 平構件,其上一般鋪設金屬屋面板(有的時候附保溫)。通常 9米跨距左 右的檁條,采用冷彎 C、Z型形式,經濟性良好。當建筑柱距(通常等于檁 條跨距)大于 12
格式:pdf
大?。?span id="ccmnsq2" class="single-tag-height">2.7M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7
鋼結構定義之強大手段!生活隨處可見的鋼結構! 鋼結構工程是以 鋼材制作為主的結構,是主要的 建筑結構類型之一。 鋼結構是 現(xiàn)代建筑工程中較普通的結構形式之一。中國是最早用鐵制造承重結構的國家, 遠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 246-219年),就已經用鐵做簡單的承重結構, 而西方 國家在 17世紀才開始使用金屬承重結構。 公元3-6世紀, 聰明勤勞的中國人民就 用鐵鏈修建鐵索懸橋, 著名的四川瀘定大渡河鐵索橋, 云南的元江橋和貴州的盤 江橋等都是中國早期鐵體承重結構的例子。 以鋼材制作為主的結構, 是主要的建筑結構類型之一。鋼材的特點是強度高、 自 重輕、整體剛性好、變形能力強,故用于建造 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 別適宜;材料勻質性和各向同性好, 屬理想彈性體, 最符合一般 工程力學的基本 假定;材料塑性、韌性好,可有較大變形, 能很好地承受動力荷載; 建筑工期短; 其工業(yè)化程度高,可進
環(huán)境中有害物質以此濃度經生態(tài)系統(tǒng)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人的一生,不會引起健康損害或精神疾患的發(fā)生(包括潛在的或暫時的代償狀態(tài)),或者用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方法,在當代或下一代人不能撿出非適應性生理反應的改變。對車間空氣、地面水、飲用水、食品及土壤中有害物質一般只制訂最高容許濃度,而對大氣中有害物質則制訂了兩種最高容許濃度,即一次最高容許濃度(指任何一次測定結果的最大容許值)和日平均最高容許濃度(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濃度的最大容許值),前者為防止急性有害作用的瞬間接觸容許濃度,后者則為防止慢性毒作用的容許濃度。
MAC:最高容許濃度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毒理學中的MAC︰在勞動環(huán)境中,MAC是指車間內工人工作地點的空氣中某種外源化學物不可超越的濃度。在此濃度下,工人長期從事生產勞動,不致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職業(yè)危害。
在生活環(huán)境中,MAC是指對大氣、水體、土壤的介質中有毒物質的限量標準。接觸人群中最敏感的個體即刻暴露或終生接觸該水平的外源化學物,不會對其本人或后代產生有害影響。
由于接觸的具體條件及人群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種外源化學物,它在生活和生產環(huán)境中的MAC也不同。2100433B
地基容許變形,為保證建(構)筑物正常使用,同時考慮地基的強度和上部結構的強度和穩(wěn)定要求而確定的地基變形值。通過對建(構)筑物的沉降觀測、結構類型和使用情況分析總結統(tǒng)計而確定。按其變形特征,分容許沉降、容許沉降差(亦稱“容許差異沉降”)、容許傾斜、容許局部傾斜、容許平均沉降和容許相對彎曲。在設計計算中,應使地基變形計算值不超過地基容許變形值。若超過,應采取措施:改變基礎的面積或結構形式、拉開相鄰建(構)筑物之間的距離、調整建(構)筑物平面布置和載荷分布、增強建(構)筑物剛度,以及進行各種地基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