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Miquel在其蘇鐵專著中根據(jù)采自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的Blume 1089標本建立爪哇蘇鐵,但作為拳葉蘇鐵的變種(Cycas circinalis var. javana)。de Laubenfels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爪哇蘇鐵與拳葉蘇鐵明顯不同,于1996年提升為種級。
爪哇蘇鐵形態(tài)特征
樹干高達300-500厘米,徑25-40厘米,無莖頂毛,干基稍成板根狀,黃褐色,葉痕宿存而后期干下部脫落,有時有環(huán)狀凸起,基部膨大,約達100厘米;鱗葉披針形,長7-8厘米,寬2-2.5厘米,背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羽葉多數(shù),長200-260厘米,葉柄長50-90厘米,刺14-28對,刺距2-3厘米,刺長2-3毫米,羽片65-85對,平展,相距2-3厘米,條形,常鐮刀狀,革質(zhì),深綠色而顯光澤,上面中脈隆起,干后成凹槽,下面稍隆起,中部羽片長16-26.5厘米,寬(1.1-)1.3-1.6厘米,邊緣平,有時微反卷;小孢子球長55厘米,其柄長11厘米,粗3.5厘米,圓錐形,長42-43厘米,徑12厘米,銹褐色,小孢子葉長44.5厘米,上部不育部分四菱形,寬2-2.5厘米,長8-9毫米,頂端具1-1.4厘米長的刺尖;大孢子葉頂片菱形至菱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1.5厘米,邊緣具1-3枚波齒至鈍齒,長0.4-1毫米,柄長23-36厘米,具4-5棱,胚珠2-3枚,球形,徑6厘米,有小尖頭,基部具膨大的鹽狀珠托。
近軸面下皮層厚壁細胞不排成完整的1列,氣孔微拱或與表皮平行排列,柵欄組織細胞分布于中脈兩側(cè),海綿組織于表皮下有1列整齊的細胞,亦有部分細胞分布于副轉(zhuǎn)輸組織的兩側(cè),具含品細胞。葉緣厚壁細胞1-2列,中脈于葉片兩面均隆起,近軸面與遠軸面的下皮層厚壁細胞均多于1列,排列不規(guī)則;韌皮部整齊,排成拱形;木質(zhì)部管胞多聚巢;薄壁組織中纖維細胞少。
爪哇蘇鐵喜暖熱濕潤的環(huán)境,不耐寒冷。
分布:綠島、蘭嶼、臺灣境內(nèi) 2,500 公尺以下。臺灣廣見于全島中低海拔山區(qū)森林內(nèi),著生為主,偶巖生,數(shù)量非常多。用途:1.盆栽、寄植觀賞等。其葉片為優(yōu)良花材。山地同胞取奇芽搗碎敷創(chuàng)傷,而且卷曲嫩葉可...
中國是桃樹的故鄉(xiāng)。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jīng)·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段猴L》所指系今日黃河以北以及山西廣大地區(qū),園中種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為園,則表明已有一定的種植規(guī)模。其他古籍...
薔薇有2000年栽培歷史,據(jù)記載中國在漢代就開始種植,至南北朝時已經(jīng)大面積種植。當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的薔薇,是在六千萬年以前從亞洲傳播開去的,這可以從薔薇的化石來證明。早先在北美洲發(fā)現(xiàn)的它的葉片化石是...
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
爪哇蘇鐵與華南蘇鐵(Cycas rumphii Miq.)近緣,大孢子葉頂片邊緣兩側(cè)具1-3枚波齒至鈍齒,長不足1毫米,胚珠基部具有膨大的盤狀珠托而區(qū)別。
爪哇蘇鐵是印度尼西亞特有種,主要分布于爪哇,但它也延伸到蘇門答臘南部和可能的巽他群島西部。 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及華南植物園有引種栽培。
爪哇蘇鐵生長在熱帶雨林中或附近的低地地區(qū),也出現(xiàn)在低海拔到中海拔的山坡和山脊上的封閉森林中,主要是在火山土壤上。
爪哇蘇鐵物種區(qū)分
爪哇蘇鐵與刺葉蘇鐵外形相近,爪哇蘇鐵因其大孢子葉頂片邊 緣兩側(cè)具1~3枚波齒至鈍齒,長不足0.1cm,胚珠基部具膨大的盤狀珠托而與刺葉蘇鐵相區(qū)別。
爪哇蘇鐵有一些特別的性狀,如在大孢子葉柄著生胚珠處通常特化成淺盤狀至杯狀的“珠座”,大孢子葉柄部的“珠座”與胚珠之間的圓盤狀“珠托”。這些性狀具有一定的演化意義,對解剖學與分類學有進一步的研究價值。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Ⅱ。
瀕危原因
爪哇蘇鐵的大部分原始森林生長地已被清除或退化,生境喪失仍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