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二次羽狀分裂。末二級羽軸寬 1.5 mm,光 滑。末次羽片線形至羽狀披針形,長 5 cm 以上,寬 1.3~1.6 cm,以 60° 角伸出,末級羽軸寬 1 mm 左右小羽片質(zhì)厚,排列較緊,微短鐮形,長 6~7 mm,寬 4~4.5 mm,長為寬的 1.5 倍。頂端鈍圓偶成鈍尖,基部上邊微擴張,下邊稍稍收縮后又微下延。中脈粗而下延,到近頂端時分散,側(cè)脈以 40°~50° 角伸出,分叉 1~2 次。末次羽片基部下行第一個小羽片較短,并作間小羽片狀,成三角形,其下邊的邊緣成窄翅狀直下延于末二次羽軸上,翅狀部分寬 0.6~1 mm。末次羽片基部上行的第一個小羽片較其他略大些(楊關(guān)秀和陳芬,1979) 。
晚二疊世的環(huán)境。
分布于廣東花縣加禾,龍?zhí)督M。 2100433B
黑木蕨的根3mm左右,莖較細,葉齒較少、較圓潤,葉面不平整,透明度較高,較薄。是一種水生蕨類,具有互生性的葉部,葉片全裂呈羽毛狀,色澤呈暗綠色。不論水上葉或水中葉只要有足夠的光線,葉片就會直立生長。適...
陸生大型或中型蕨類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有管狀中柱(如栗蕨屬),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網(wǎng)狀中柱(如鳳尾蕨屬),密被狹長而質(zhì)厚的鱗片,鱗片以基部著生。葉一型,少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屬)或簇生(如鳳...
金枝國槐發(fā)芽早,幼芽及嫩葉呈淡黃色,5月上旬轉(zhuǎn)綠黃,秋季9月后又轉(zhuǎn)黃,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其枝干為金黃色。
格式:pdf
大?。?span id="nsbqqs0"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fù)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zhì),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長習(xí)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yīng)城市街道環(huán)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span id="laqdcpl"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7頁
評分: 4.4
對深圳馬巒山郊野公園、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排牙山自然保護區(qū)中蘇鐵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群落的組成、種群垂直結(jié)構(gòu)和年齡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并對3個群落物種的頻度、多樣性和均勻度進行了比較。根據(jù)群落中優(yōu)勢種的重要值與喬、灌木的分層,馬巒山郊野公園、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排牙山自然保護區(qū)的蘇鐵蕨群落可分別命名為鴨腳木-豺皮樟-蘇鐵蕨群落、山烏桕-毛棉杜鵑-蘇鐵蕨群落和紅鱗蒲桃+鴨腳木-豺皮樟-蘇鐵蕨群落。3個群落中,中低層(高度小于10 m)的個體數(shù)均占群落個體總數(shù)的90%以上,隨高度增加個體數(shù)量急劇減少。以胸徑反映優(yōu)勢種群的年齡結(jié)構(gòu),除蘇鐵蕨種群外,3個群落的優(yōu)勢種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級(DBH<2.5 cm)幼樹、Ⅱ級(2.5 cm≤DBH<7.5 cm)小樹和Ⅲ級(7.5 cm≤DBH<22.5 cm)壯樹,而Ⅳ級(DBH≥22.5 cm)大樹較少,顯示3個群落具有不斷更新的趨勢。馬巒山郊野公園、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排牙山自然保護區(qū)蘇鐵蕨群落中頻度級(FR)為A級(0%≤FR<20%)的種類均占絕對優(yōu)勢,比例分別為57.50%、63.16%和61.70%,E級(80%≤FR≤100%)種類所占比例均較小,但馬巒山郊野公園蘇鐵蕨群落E級種類比例大于D級(60%≤FR<80%)種類,符合Raunkiaer群落頻度分布定律。3個群落中,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蘇鐵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和均勻度指數(shù)均最高,馬巒山郊野公園蘇鐵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結(jié)果表明,3個蘇鐵蕨群落都處于演替中期,尚未達到頂極、亞頂極狀態(tài)。
蕨葉碎片,至少二次羽狀分裂;軸細,寬約3 mm,具細縱紋。羽片亞對生,與軸成寬角 相交,羽軸細弱。小羽片下行式,寬舌形,較直或略呈鐮刀狀彎曲,全緣,頂端圓,基部微微連接,長9~18 mm,寬約 6~10 mm。中脈以寬角(45°~60°)伸出,至小羽片頂端逐漸變細并分叉消散,有的小羽片中脈略呈“Z”形彎曲;側(cè)脈細弱,位于基部的脈分叉二次,其余的分叉一次,邊緣脈每厘米約10條。上側(cè)基部第一枚小羽片常較其他小羽片短并向羽軸靠攏(李佩娟等,1988) 。
青海柴達木盆地大煤溝,甜水溝組和飲馬溝組; 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早期。 2100433B
中 文 名 :祥云異脈蕨
屬名信息:Phlebopteris,異脈蕨屬
文獻描述:1978 Phlebopteris xiangyunensis,楊賢河,頁482,圖版166,圖4,5
形態(tài)描述:蕨葉呈掌狀分裂。羽片條帶狀,羽軸強直。小羽片線形(羽片基部的小羽片三角形) ,排列緊密,基部略略擴大并互相連接,頂端鈍圓。中脈明顯,側(cè)脈細而清晰,自中脈長出后即分叉一次,接著前面的一個分支又分叉一次。孢子囊群圓形,成行排列于實羽片背面的兩側(cè),詳細構(gòu)造未明(楊賢河,1978) 。
時代產(chǎn)地:四川峨眉荷葉灣,須家河組; 晚三疊世